×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曾国藩全书

曾国藩全书

¥15.8 (2.9折) ?
1星价 ¥22.6
2星价¥22.6 定价¥5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3088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7
  • 出版时间:2011-03-01
  • 条形码:9787511308863 ; 978-7-5113-0886-3

本书特色

曾国藩,不论为师、为将、为相皆十分出色,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首艘轮船,建立了中国首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批西方书籍,安排了**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全在于他拥有一套为官、治军、持家及为人处世方面的绝学。这些绝学,使他从常人中脱颖而出,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创下事功,在宦海沉浮中游刀有余,学问精进,修养功深,持家有道,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这些绝学,是他历经磨砺之后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深刻体悟,是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很值得后人研究、学习和借鉴。

内容简介

  《曾国藩全书:冰鉴、挺经、文集、家书、家训、传略》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全书分五卷,卷一“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卷二“成功心法——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卷三“识人秘要——冰鉴”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卷四“治家方略——家训”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卷五“传世箴言——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  《曾国藩全书:冰鉴、挺经、文集、家书、家训、传略》堪称一部案头枕边**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目录

**卷 生平传略
篇一 负厚载重
一、蟒蛇投胎
二、肩负重任
1.寒窗苦读得“早售”之喜
2.科举不顺,苦于生计
篇二 仕途顺畅
一、平步七迁
1.初入官场
2.西行人川
3.高升不断
二、贵人相助
三、言为心声
篇三 骂名留世
一、奉旨团练
二、“曾剃头”的由来
1.制定严刑峻法
2.大肆屠杀
篇四 坎坷湘军
一、岳州城首战败北
1.组建湘军
2.岳州之役
二、靖港战败,投水自尽
1.一意孤行
2.心灰意冷
三、转败为胜
1.攻克城陵矶
2.平定湖北
四、九江战败,再次自杀
1.九江危机
2.上奏精明
篇五 官场失意
一、明争暗斗
1.与陈启迈结怨
2.南昌城死里逃生
二、丧失至亲
1.为父戴孝
2.胞弟殉难
篇六 祁门遇险
一、担任两江总督
1.降临机遇
2.贵人荐举
二、祁门之灾
1.徽州失守
2.祁门危机
3.绝情报复
篇七 天国瓦解
一、安庆之克
1.安庆之役
2.对待俘虏,格杀勿论
二、驻扎江浙
1.提拔左宗棠
2.任用李鸿章
三、南京之克
1.围攻南京
2.领取战功,自愧故友
篇八 剿捻无功
一、推辞剿捻
1.事与愿违
2.讨价还价
二、攻捻之败
……
第二卷 成功心法——挺经
第三卷 识人秘要——冰鉴
第四卷 治家方略——家训
第五卷 传世箴言——家书
展开全部

节选

  《曾国藩全书:冰鉴、挺经、文集、家书、家训、传略》:  咸丰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852年8月9日),曾国藩匆匆离开京城南下,想借助典试江西的机会回家省亲。十二年的官场生活中,步步高升、春风得意的他,也多了一份历练与深沉。此时的他,“急于科举而淡于仕宦”,怀着渴望见用于世而又企求归隐山林的矛盾心情登上了旅程。他在京城时难得悠闲,此时沿途观光赏景,好不惬意。将近一个月,即七月二十五日,一行人才抵达安徽太湖县境的小池驿。忽然,家人来报,他母亲江氏已然撒手人寰。哀痛之至的他立即脱下官服,披麻带孝,经黄梅县渡江至九江,然后逆流西行。  这时,太平军在金田村起义以后,已经绕过提督向荣设置重兵的桂林,将全州攻克,乘胜进入湖南,沿路行军无往不胜,八月攻占嘉禾、桂阳、郴州,九月十一日已经驻扎在长沙城外,对长沙城进行连续不停的猛攻。曾国藩路过武昌时,因湖北巡抚常大淳前来吊丧,才把湖南省城的战况告诉了他。于是,他“抛弃行李,仅携一仆,匍匐间行,经岳州,取道湘阴、宁乡,于八月二十三日(10月6日)抵家”,从此他的乡村生活便开始了。  仅仅过了三个多月,正当曾国藩暂时把母亲安置在居室后山,“拟另觅葬地,稍尽孝思”之时,十二月十三日(1853年1月21日),咸丰帝的寄谕由巡抚张亮基转来:“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接到谕旨后,曾国藩立即“草疏恳请终制,并具呈巡抚张亮基代奏,力陈不能出山之义”“但缮就未发”。十五日,曾国藩又接到张亮基来信,被告知武昌于十二月四日已被太平军攻占,他感到非常震撼和惊诧。“以湖北失守,关系甚大,又恐长沙人心惶惶,理宜出而保护桑梓”。刚好是在同一天,吊唁曾母的郭嵩焘赶到了湘乡,此事被湘乡县令告知曾国藩。二人关系不同寻常,曾国藩立即邀请郭嵩焘。当郭嵩焘赶到曾家时,夜已经深了。两人秉烛畅叙,谈及国事,曾国藩说明自己要守制,出来主持团练是万万不行的。郭嵩焘则力劝曾国藩说:“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经从戎,古制也。”曾国藩的野心郭嵩焘是知道的,他一心想着整治封建秩序,而今适逢乱世,英雄辈出,为什么不全力施展抱负,以此为皇帝尽忠呢?为说服曾国藩,郭嵩焘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真挚的情意溢于言表,标榜“忠孝”的曾国藩也为他所打动。但曾国藩为了表示尽孝的“决心”,依然不同意郭嵩焘的意见。郭嵩焘又找到曾国藩的父亲,和他大谈“保卫家乡”的大道理,曾父认为讲得对,便教训了曾国藩一通,他这才应允,但过了很多天也不起程。郭嵩焘又同他的弟弟郭骘焘一同前往曾家劝说,但曾国藩却提出若要他答应此事,郭氏兄弟必须入幕参赞,郭嵩焘只好应允了他的条件。此后四年,郭嵩焘在曾国藩幕府中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在湘军初创,曾国藩“大业”初起时,他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十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抵长沙,筹练湘军的工作从此就开始了。  团练,也就是集团训练的意思。封建统治者对乡民进行团练,形成地方性的地主武装,这种风俗是从唐德宗年间开始的。唐初的府兵制则是它的胎源,府兵在有战争的时候奉命出征,没有战争的时候就回府务农。玄宗用募兵制代替府兵制之后,兵农分离,但各藩镇仍然延用团练的办法。清代前期,团练的情况也存在,但是大多是时聚时散。嘉庆年间,苗民在贵州、湖南两地发生暴动,凤凰厅同知傅鼐“乃日招流亡,附郭栖之,团其丁壮,而碉其要害,积十馀碉则堡之”,后来平定苗疆时,团练的兵力和碉堡的战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再后来,白莲教教徒起义,白莲教运动波及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等省,持续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德楞泰和明亮上奏皇帝,请求用乡勇和碉堡如法炮制,嘉庆帝发布诏书命各地都用此方法,*后才镇压了白莲教起义。  以前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当太平军兴起时,咸丰帝在积极布防的同时,还发布上谕要求各省团练乡民,企图使八旗兵和绿营兵在内的正规军与团练乡勇密切配合,一起镇压太平军的起义,于是在全国就掀起了**个办团练的浪潮。由于丁忧或请假在籍的官吏对地方的情况较为熟悉,清廷就委派他们与地方督抚配合行动。前刑部尚书陈孚恩是被任命的**个团练大臣,时间在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曾国藩就是第二个团练大臣,时间在这年十一月。接着这年十二月到咸丰三年二月,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里,累计任命了四十九名团练大臣。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消灭了江南大营,清廷进一步意识到必须依靠地主武装才能取得胜利,在全国各地办团练的第二次浪潮又兴起了,清廷又先后任命了四十三个团练大臣。这九十二人中,官职由高到低,自前尚书至已革总兵不等,分布在十六个省份。由此可见清廷如何重视办团练事宜。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