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08761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58页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500876151 ; 978-7-5008-7615-1
内容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本书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制度特色、治理方式以及学术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本书认为,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力量对中国劳动关系规范建设及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色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和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用工形态呈急剧增长的趋势,需要加强对从业者劳动与工作权利进行保障。
目录
目录:
绪论001
**章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011
**节中国劳动关系早期研究与学科起源013
第二节市场化劳动关系制度与学科初创027
第三节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与多元学科融合046
第二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背景与基本理念063
**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065
第二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与工作体制071
第三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背景下的政府规制079
**节劳动关系政策文献述评082
第二节劳动关系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核心目标087
第三节个体劳动权益与集体劳动权益094
第四章政府规制的体系与治理困境099
**节劳动关系治理的两套体系102
第二节场外权利救济式治理106
第三节劳资群体冲突的性质与特征110
第四节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与治理117
第五章党政主体意识与影响因素研究131
**节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133
第二节数据描述与变量设置140
第三节政府主体意识实证分析150
第六章中国工会的作用和力量来源161
**节关于工会作用的文献综述163
第二节关于工会力量来源的分析167
第七章集体协商与劳动关系治理173
**节集体谈判与“国家主导”的集体协商模式176
第二节国家劳资治理策略与指标管理182
第三节“完成指标”策略与形式化的困境190
第四节集体协商:谁的博弈199
第八章未来工作与劳动关系治理205
**节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未来工作210
第二节未来的工作模式与特征217
第三节工作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222
第四节体面劳动与劳工权益保护229
参考文献233
后记252
节选
一、研究背景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该《意见》既是指导新时期劳动关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近10多年来国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探索和实践的总结。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劳动关系应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200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按照其对和谐社会的界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建共享的稳定劳动关系。 为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党和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的法律、体制、制度、机制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并不断加快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所以,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在党委领导下,政府、工会、企业和劳动者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过程。 二、研究过程与资料来源 本书的写作长达6年时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分别进行了文献梳理、研究计划论证、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书稿撰写等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本书部分章节已在不同期刊上发表。下面主要就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做简单介绍。 **,文献梳理工作。笔者分别梳理了五个方面的文献,即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政府规制与劳动关系政策研究文献、政府主体研究文献、劳动关系模式国际比较研究文献、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文献。在开展具体研究计划之前,笔者按照以上主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和文献评述工作。通过文献评述,笔者找到破题的突破口,并寻找到了研究创新的方向,这些工作为后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研究计划论证工作。在前期文献评述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具体研究执行方案。研究执行方案包括:一是确定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选取了各省、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关系工作负责人;定性资料分别选取企业、工会和政府工作人员为访谈对象。二是确定数据采集的方案,具体包括定量研究的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方案,定性资料的访谈对象选取和访谈内容等。三是问卷数据和定性资料处理的方案。由于此项工作量非常大,所以在方案实施之前,笔者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第三,资料收集工作。资料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定性访谈资料和定量问卷数据。在定性访谈资料收集过程中,笔者与其他成员分别在广州、深圳、东莞和南昌等地对当地工会部门负责人、劳动关系部门负责人、劳动监察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并对50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和工会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在企业中还具体访谈了50多位工人代表。在定量问卷数据收集过程中,笔者与其他成员分别向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除山东省、西藏自治区、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000多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放了问卷,并回收了2238份问卷。 第四,资料分析和书稿撰写工作。本书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录音整理,共整理出了2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对定量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数据清理和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笔者形成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书稿。 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定性资料的收集,另一部分为定量数据资料的采集。 关于定性资料的收集,笔者与课题组其他成员把访谈对象分成了四类,即企业管理层、普通员工和员工代表、工会负责人、政府劳动关系部门负责人。在访谈了50多位调查对象之后,本研究整理出了2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我们认为定性资料基本上能满足本书分析的要求,这部分定性资料对本书的论证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关于定量数据资料的采集,本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此次问卷调研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除山东省、西藏自治区、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之外的全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238份,其中省级(直辖市、自治区)、地市级问卷295份,县、区级问卷1943份。问卷分为主客观两部分:问卷主观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对当前劳动关系现状的主观判断,以及对劳动关系规制实施效果的主观判断。问卷客观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对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这部分提供了持有不同主观判断的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具有差异性的个人特质,包括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职位级别、行政级别等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的测量,可以分析影响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态度的因素。 三、研究意义与不足 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并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本书的研究意义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界和社会清晰辨识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大借鉴意义。研究成果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过程、目标、基本理念以及基本工作格局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论证,这对认清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模式具有一定的帮助。第二,为政府未来制订劳动关系政策提供了借鉴。研究成果对目前政府劳动关系规制的制度建设与实践中的困境,都做了详细论证,这对未来政府劳动关系规制的道路选择和发展方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第三,对政府培养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同层级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主观意识与判断上的差异,并具体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所以对未来各个地区培养相关工作人员以及调整当地劳动关系制度具有较好的借鉴。 我们认为,本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书研究政府规制并没有局限于制度本身,而是在研究视角上进行了创新。其创新体现在:一是把对政府规制的研究置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整体背景下,突破以往就制度本身研究制度的局限,从整体的视角进行研究。二是本书不仅研究了制度,还从制度实践的视角对制度进行了反思,所以在书稿的第三、四、五章主要研究了政府规制在实践中存在的困境。三是本书把政府当成一个行动主体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把政府当作角色研究的传统。 第二,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在理论创新上,本书回答了两个理论问题:其一,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特色是什么?本书总结以往的政策和制度,认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稳定劳动关系。其二,政府规制目前存在的困境到底是什么?本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大的困境在于权利救济式法律治理无法解决劳资群体性冲突。在实践层面上,权利救济式法律治理与政治化方式治理群体性冲突难以融合在一起。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对目前劳动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第三,数据资料方面的创新。笔者与其他成员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协助,在政府系统中发放了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全国各省、市、县劳动关系部门和劳动监察部门负责人,共回收了2238份问卷。从现有的数据体量来看,这次问卷调查数据是目前国内对劳动关系领域政府部门*为全面的调查,并且所收集的数据也*为丰富。 第四,解决实际问题思路上的创新。本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其中*为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加强党政对劳动关系的第三方监管力度。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可以看出,目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格局是以党政为主导的模式,而目前政府规制存在的*大的困境就在于权利救济式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维护劳动者权益,所以我们认为,在目前集体劳动关系立法还无法跟进的情况下,应加大党政对劳动关系的监督力度。特别是在当前随着共享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灵活就业的劳动者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加强党政对劳动力市场和用工的总体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劳动者权益保护,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当然,受笔者个人研究水平以及数据不足等局限,本书的不足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数据采集方面,有些指标难以进行测量。在研究中,本书主要调查对象为各级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但由于调查范围涉及全国,所以对各个地区的客观指标难以进行测量,并且采集的数据是个体层面上的,从个体数据拟合到集体层面上,有些指标拟合程度不够好。二是调查样本有缺失的情况。按照研究原计划,研究将调查全国所有的省、市、县,但受到地域的限制,有一部分地区并没有发放问卷。在问卷回收时,也出现了部分地区问卷不全的情况。三是由于目前并没有全国性劳资群体性数据,所以本书在这方面的数据也相对缺乏。 在具体研究中,本书尽量通过研究手段来弥补数据采集中出现的不足。有些能够及时改进的,我们在研究中已做了相应改进;有些暂时还无法解决的,还需后续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四、研究框架 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等力量将对劳动关系规范建设以及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本书从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理念出发,着重研究政府规制以及劳动关系中的政府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本书分为八章分别进行阐述。 **章为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本章将梳理和分析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0多年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发展的历程。作为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研究的基础,这部分将全面回顾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从学科初创到学科逐步成熟的整个发展历程。 第二章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背景与基本理念。这部分将详细论述和谐劳动关系提出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理念与工作体制。 第三章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背景下的政府规制。这部分将论述为实现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政府进行规制的基本内容。本章将分析在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两方面,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分析目前政府规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第四章为政府规制的体系与治理困境。目前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仍然在制度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困境,这部分将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目前政府规制的体系与治理困境。 第五章为党政主体意识与影响因素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体制中,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的特色显示出,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党政的力量是主导力量,所以本章的分析对象是党委和政府。我们的初步判断是,党政主体意识的差异将会导致不同地区劳动关系运行状况存在差异,所以本章将重点分析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党政的主体意识。 第六章为中国工会的作用和力量来源。本章在分析党政主体意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工会的职能以及角色到底是什么。 第七章为集体协商与劳动关系治理。根据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机制之一,集体合同与集体协商制度将会影响整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进程,所以本章主要分析集体协商对劳动关系治理的作用。 第八章为未来工作与劳动关系治理。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劳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现象,这些将会对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本章主要分析信息技术变革下劳动关系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探讨新技术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绪论/00/中国劳动关系的治理**章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0**章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化的劳动关系逐步形成。常凯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关系逐渐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用工体制转向了市场化和契约化的用工体制,与之相配套的劳动关系制度也逐步走向完善。劳动关系学作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方、资方和政府三方关系的新兴学科,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历经了学科初创、学科成立及趋于成熟的发展历程。本章将在回顾中国劳动关系研究4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中国劳动关系早期研究与学科起源、市场化劳动关系制度与学科初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与多元学科融合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吴清军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人大-罗格斯全球劳动与雇佣问题研究中心中方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和平台用工管理、灵活用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等,在国内外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著作3部。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9.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博弈论
¥25.9¥49.8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1965-2005-美国外来移民的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影响
¥22.0¥58.0 -
思考.快与慢
¥50.4¥69.0 -
陕西社会经济史
¥14.9¥45.0 -
盐铁论
¥2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