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文献、统计与校勘

包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文献、统计与校勘

1星价 ¥31.9 (5.5折)
2星价¥31.9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182379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5页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51823791 ; 978-7-5518-2379-1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在全独树一帜,在历史学、科技史乃至现代科学研究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记录存于以二十五史为主的各种文献,其数量庞大而内容多样。本书以十五篇专论的形式,系统地梳理了自上古至元末天象记录的文献源流、类型数量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以现代天文汁算方法,对这些天象记行校勘。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以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延续时间之长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这些记录在历史、科技史以至于现代学术研究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天象记录存于各种古代文献中, 其源流错综复杂, 数量庞大而形式多样。作者系统地整理了自春秋至元末的天象记录, 搜索其文献渊源, 类型数量, 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

目录

一、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文献、统计与校勘………··………………………………·……1

二、中国早期日食记录研展…···…·………………………………………………‘‘14

三、春秋至两晋日食记录统计分析………-·--…………………………………………‘‘27

四、两汉魏晋天象记录统计分析……………………………·…………………………··43

五、南北朝日月食记录………………-………………………………·…-………………58

六、南北朝天象记录统计分析………………………·……·…………………………··-·70

七、隋唐五代日月食记录··……·…………………………………………………………83

八、隋唐五代天象记录统计分析……………………………………………·-··………一96

九、《宋史·天文志》天象记录统计分析…………………………………………………108

十、《金史》《元史》天象记录的统计分析…………………………………………………123

十一、二十五史天象记录校勘举隅………·………………………………-·……………136

十二、魏晋天象记录校勘…………………………………………………………………150

十三、北魏太安至皇兴时期天象记录的年代问题………………………………………171

十四、二十四史天象记录与陈垣历表的朔闰差异………………………………………181

十五、《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四年的月份问题·-…………………………-………。19l

展开全部

节选

一、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文献、统计与校勘

pan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引言

中国古代统治者自,代表上行统治。因此历代都重视天文学:设立级别很高的司天官署,观测天象行占h,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制定和颁布日历,预报日月食以便届时举行救护仪式,精心维护水漏等仪器以发布标准时间。司天官员世,限制其与普通官民的交往,严禁民间私,足见这一职业的重要、专业和神秘。历代官方史书(二十五史)中,大多设有天文等志,以大量篇幅记载天象记录作为一朝之大事。加之其他文献记载的少量天象记录,形成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在全是的。

古代天象记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而且在历史学、科技史和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现实学术价值。例如利用远古天象记录研究早期年代,利用天象的日期发现古代日历中的偏差,利用“客星”记录研究新星、超新星的演化过程,利用日月食和月掩犯记录研究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利用古代记录中的测量数据研究当时仪器的测量精度,等等。

中国天象记录始自远古,但系统的、全面的专卷记录肇始于《汉书》的《五行志》和(天文志》。本书致力于自中国古代早期至元末的天象记录:其文献来源、数量统计与校勘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天象记录的来源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源自官方天文机构,载于历代正史中的天文等志。尽管其他文献也有大量汇集,但显然抄自正史。现代天文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计算几千年来的日月、行星、恒星天象,因而能够发现并校正古代天象记录文本的一些错误。本书各篇均涉及一些校勘,二十五史天象记录的全面校勘则另行汇集成《诸史天象记录考证》”0一书。

明代天象记录绝大多数源自《明实录》,但明末缺失严重,其他文献有所补充。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地方志与笔记小说大量兴起,从另一个角度大量记载了各地所见天象。笔者对明代天象记录另有专门的研究,参见《明代天象记录研究》(科学出版社,即将付梓)和《(明实录)天象记录辑校》”’。

本书大多数篇章来自作者已发表的十几篇论文。这些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全面研究,2000一-2002年,批准号:19973012。

中国古代月行星记录的全面研究,2008—20pan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年,批准号:10773013。

明代天象记录研究,20pan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一-2018年,批准号:l473030。

本篇对文献和统计结,引自本书后续各篇,不再一一引注。

本篇是对全书的概括,每篇之末有本篇的小结。希望对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有不同深度了解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

2.历代天象记录的文献来源

后世文献中记有夏代或更早的若干天象。*的应是《尚书·胤征》记载的“仲康日食”。尽管原文并未提到日食,但自《左传》《竹书纪年》至二十四史,都认定这是一次大食分的日食。《墨子·非攻》记载大禹征伐有苗时“日妖宵出”,被认为是日落时发生的日全食。《御览》引《孝经勾命决》“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今本《竹书纪年》记有帝尧时出现“景星”,禹时“流星贯昴”“雨金于夏邑”,夏帝廑八年“十日并出”,帝癸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宋书·符瑞志》则为上古时期的许多贤君配以各种吉祥天兆之,这些远古天象记录都有可疑之处。

现存*早的文献当属殷商甲骨h辞。“新大星并火”被认为是大火星旁出现了新星,“三焰食日”被解读为日全食时看到3条日珥,“癸酉贞日月又食”是相距不远的日食和月食,多处“日又哉”“月又馘”很可能是日食和月食。宾组h辞中连续5条带有干支日的月食记录则是毫无疑问的。它们的相互系联得以推出天象发生的具体日期,得到商王武丁的年代范围。此外,甲骨h辞还有若干可能的天象记录”’。

西周天象记录和年代日期有一步的联系。古本《竹书纪年》有昭王“十九年,天大瞳”,“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它们被解释为日全食现象,因而对确定周昭王和周懿王的年代提供了线索。许多早期文献记载了武王伐纣前后发生的各种天象,其括岁在鹑火、五星聚房、月食、彗星”0。《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被认为是讥刺周幽王的诗......

作者简介

刘次沅,1948年生,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史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天文史、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等。在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著作有《诸史天象记录考证》《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中国历史日食典》《〈明实录〉天象记录辑校》《明代天象记录研究》等。 马莉萍,1972年生,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时间频率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在《天文学报》《中国科技史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