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

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

1星价 ¥89.6 (7.0折)
2星价¥89.6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911095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96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219110959 ; 978-7-219-11095-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成人类●美国传奇天才女诗人狄金森的精品呈现 艾米莉.狄金森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是美国*伟大的三位诗人之一,地位和影响力可比肩惠特曼。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这是400年来西方诗人中杰出代表。 ●诗歌批评大师文德勒精心选编150首诗 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800多首诗歌,本书是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被称为当代极为优秀、敏锐的诗歌评论家之一海伦.文德勒,从批评的角度、以*严苛的态度精挑细选出的150首代表性作品,对于向读者整体展示狄金森的创作风格提供了极大便利。 ●极为专业的诗歌读者文德勒细读代表作品 本书作者海伦.文德勒是美国文学评论界的领军人物,当代极为优秀、敏锐的诗歌评论家之一。被称为极为专业的诗歌读者。这本书是继1997年文德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艺术》以来,第二部诗歌细读作品,它将“为狄金森造就一大批更有准备的读者”(王敖语)。 ●全面呈现精湛的诗歌分析艺术和细读技巧 文德勒针对选取的每一首诗歌,从诗歌的韵律、用词、标点、隐喻、语调和典故等角度,一丝不苟、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狄金森的诗歌,不添加任何时髦和冗杂的理论,简练易懂,全面呈现了诗歌细读的艺术,为中国读者诗歌阅读呈现了全新的方法。 ●一部体现女性视角洋溢女性气质的作品 这是一部由美国传奇天才女诗人狄金森写作,哈佛大学女教授、世界著名诗歌评论家文德勒解读,复旦大学女翻译家、学者王柏华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女编辑刘艳共同倾力打造的纯粹的女性视角的经典女性作品。 ●大雅品牌“文德勒诗歌课”新力作 本书系广西人民出版社人文子品牌“大雅”出品,在专注推动世界有名诗人的诗歌作品的基础上,“文德勒诗歌课”是在诗歌解读方面的重磅发力,现已出版《打破风格》《我们隐秘的法则》等作品,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未来将不断推出新的系列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哈佛大学诗歌教授文德勒,“优选的诗歌读者”(希尼语),对美国女诗人狄金森诗歌的细读之作。150首诗歌经文德勒挑选,有深受读者喜爱的代表作,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借助她剥茧抽丝的细读功夫,从封存的诗笺里复活,如花朵,如漩涡,以鲜活有力的形体,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诗歌向导,文德勒的细读让我们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地沉入狄金森诗歌独具匠心的形式装置——突兀的词语、不规范的标点、颠倒的句法、古怪的韵律、迅疾的隐喻等,跟随她探测爱情、自然、思想、死亡、宗教的本质。本书以机智而严谨的诠释,立体化展现了狄金森冰火交织的诗歌演变历程,她眼中丰富而深邃的世界,以及她隐秘的内心生活;文德勒向我们证明,狄金森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革命性的诗歌语言大师”,也是一位“栖居于可能性”的古怪精灵的天才。

目录

导言:作家狄金森 001

23奉蜜蜂- 032

32清晨比往日更柔顺- 035

90一副变化的表情在山峦周边- 039

122这是鸟儿回归的日子- 043

124安卧在他们的汉白玉舍- 048

129我们的生活是瑞士- 055

134若是蓝铃花对恋人蜜蜂 058

138高声战斗,是多么英勇- 060

165我从未见过“火山”- 064

181受伤的鹿-跳得*高- 068

187穿过磨难的笔直关口 071

194神圣的头衔-属于我! 075

204我来告诉你太阳如何升起- 081

224一场可怕的暴风雨捣碎了空气- 085

232他忘了-而我-记得- 088

236有人-守安息日-去教堂- 092

238那卑微的双脚蹒跚了多少回- 096

240限定一个麻烦-众生就能忍受它- 100

243恐惧过后-就是我们- 108

256知更鸟是我评判乐曲的标准 111

259一座钟停了- 114

269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120

276文明-唾弃-豹子! 123

279自所有创生的灵魂- 127

……

译后记 696


展开全部

节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精彩书摘 314 “希望”是有羽毛的事物 它栖息于灵魂里 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 从不停息 狂风中听来*甜美 那风暴一定太凶猛 竟让这只小小鸟儿受挫 它守护着多少热情 我听到它,在*寒冷的土地 还有*陌生的海域 可是在绝境中它从未 向我索求过一点一滴。 狄金森对词语“thing”(事物)的使用值得思考。根据狄金森的语料库,她曾115次使用这个词,主要具有7种不同内涵。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这是她笔下的一个大的精神范畴,包含被命名的或未被命名的行为、造物、概念、场合等。她似乎每次都以一般疑问句开始:“这是何种事物?”随后对其进行更加精细的分类:(这是)一个重要的事物或一个次要的事物,一个在场的事物或一个缺席的事物,一个鲜活的事物或一个死去的事物——这个词适用于所有的细分。然而,由于“thing”(在年龄、性别、身份、地点等方面)是中性的,加之它是一个相当冷酷的词语,因此被它囊括的所有名词都变成了可以被察觉但又与我们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对象。狄金森有一种坚定的智力上的需要——将经验进行分类和定义,这使她倾向于把行为和感觉置于醒目的“thing”一词之下,进而通过各种内在的问题追溯“thing”的线索,以便找出它的特征。 这里,为了描述“希望”的内涵(她给“希望”加上引号表明她意在提起它而非使用它),狄金森的**步是思考它翱翔的天性:它拥有翅膀。“希望”是“有羽毛的事物”。只有一种“事物”拥有羽毛:小鸟。她为什么不直接说“希望是一只小鸟”?毕竟,在第2诗节,她确实称其为“这只小小鸟儿”(the little Bird)。不过,那是由于在没有给出命名的第1诗节,她已经对它做了概述,所以她能以定冠词来准确地描述它[而不是说“一只小鸟”(a little bird)]。非命名的修辞法制造了一个虚设的谜语:希望是什么物种?从诗歌**句“有羽毛的事物”延宕到“事物的”位置(于灵魂里),然后是它的表达方式(一段没有词的旋律),直至时间上的伸展(它从不停息)。这种谜语式的定义甚至持续至第2节的开头两行。“这种事物”可以同时在平静和狂风中歌唱(当然,因为它从不停息),但它一贯甜美的声音,在狂风中听来“*甜美”(sweetest)。*高级是狄金森笔下赞美之词的*高形式;而现在我们看到,咆哮的风暴之所以在倒霉的水手听来是甜美的,是因为那种“事物”对他唱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甜美的歌曲。 只是因为那个*不祥的想法——“但是否会有风暴凶猛到令那*甜美的歌唱也变得寂静无声?”——狄金森才引入了“这只小小鸟儿”。“让……受挫”意味着“摧毁”某个人的“沉着或自信”,并且,通过承认希望的坚韧可能无法抵挡某些致命的狂风,诗人也得以处理那个与希望相关的、潜藏于先前充满自信的断言中的问题:它“从不停息”被威廉·布莱克命名为“白痴提问者”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白痴提问者”,见他1810年的作品《弥尔顿》。的人类理智,对此提出了一个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这位提问者一点也不“白痴”,因为在面对论争中*可疑的假定时,他总是一如既往地直截了当;而此处的诗句之所以显得站不住脚,是由于生命还未停止,没人能断言说希望是否会永远存续。)诗人只能用希望的过往去进行反驳——它曾在过去保持着那么多的热情,同时,诗人还以自身经历去反复重申它的无所不在,无论是在充满了压抑和失望的极地,还是在拥有着未知的孤独的“*陌生的海域”。 让我们暂且不去考虑一个人是否能够声称“希望”“从不停息”,因为除此之外,狄金森还描绘了希望所给予的崇高馈赠,如何让她跳出了那种传统的互惠模式:无论她是否曾因希望的支持给它以回报,它都留在她的屋檐下。即使是“在绝境中”——在她索取*多之时——它也从未要求回报,哪怕是一点点。在这样的结尾里,狄金森让感恩与讽刺相伴:她试图索取的那种力量是否有可能存在于一种只靠空气过活的“事物”中?[哈姆雷特向克劳狄斯说:“我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第3幕第2场)参考《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 “storm”(风暴)和“warm”(热情)这组含义对立的押韵词中译本的韵脚没有做到押完全韵,只是押了半韵。,突出了蕴藏于希望的歌曲里矛盾的(但含糊不清的)力量。关于希望的旋律(也许源于济慈因夜莺而生发的类似反思),有趣之处在于它是纯粹的抽象,适用于任何事物。济慈笔下的夜莺之歌现在是一阵“狂喜”,一段“安魂曲”,取决于诗人在思考什么或在感受什么。音乐的抽象句法——不依靠概念性的语言抒发情感——令诗人羡慕,因为他只能依靠长久以来一直被使用的、种种陈词滥调式的词语来建构出一套新的相互关联。诗人的努力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人间语言的净化(马拉美的《埃德加·爱伦·坡墓》:“赋予人间字眼*纯真的意义”)《埃德加·爱伦·坡墓》是由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创作于爱伦·坡逝世25周年之际。,或者相反,是在常见用法的基础上添加一层新的沉淀物(史蒂文斯的《两个例子说明世界取决于你如何理解》:“言语不是肮脏的沉默/被澄清。是沉默使平静变得更肮脏”)见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集《岩石》。诗歌开头的**个音步以颠倒的方式强调了诗人意图去定义的概念(“Hope”),此后,狄金森在余下所有诗行的每一个音步都回到了纯粹的抑扬格,以展示时光流转中希望之歌那平和稳定的低音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海伦.文德勒(Helen Vendler),美国文学评论界的领军人物,被称为当代极为优秀、敏锐的诗歌评论家之一。1933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1960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大学任职。1984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英语系任教,兼任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1990年,被任命为哈佛大学亚瑟.金斯利.波特讲座教授。文德勒专注于诗人和诗歌作品的细读,被誉为具有“铁血战士般的战斗力”,是一位“力量型的诗歌读者”。她多年来笔耕不辍,推出多部关于英美诗人的专著,因为卓越的贡献,获得了代表美国人文成就的国家人文基金等无数荣誉和奖项。 ??在《巴黎评论》上,她解释了她科学家一般精确的诗歌细读法和批评实践原则:“你必须以非常清晰的方式为你的假设提供证据;你的方程式必须是均衡的;左侧必须与右侧保持平衡。一件事必须导致下一件事,所有事情加起来必须成为一个整体。我认为这在文学中也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我强烈认为,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应该有文本的证据支持,这样你就可以在归纳和证据之间遵循一个恒定的循环。” 译者简介 王柏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奇境译坊复旦文学翻译工作坊”主持人,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EDIS)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狄金森的实验诗学及其诗学影响》,与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合作组织“狄金森国际合作翻译项目”。出版专著《中外文学关系论稿》,译著《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文学思想读本》《重复》《心爱的》等;主编《栖居于可能性: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读本》“北极光诗丛”“时光诗丛”“世界诗歌批评本”丛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