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安全心理学

交通安全心理学

1星价 ¥57.4 (5.8折)
2星价¥57.4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832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030683267 ; 978-7-03-068326-7

本书特色

本书充分展现了交通安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阐释了汽车驾驶员驾驶活动的心理规律和机制

内容简介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民众购车刚性需求旺盛,中国汽车保有量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然而,据统计驾驶中不文明驾驶陋习多,超速、闯红灯等违法行为仍常见多发,这使得我国交通事故率较高。因此,本书编撰的初衷--从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驾驶安全性,以保障我国交通安全。本书根据前沿研究,系统探讨了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经验、决策、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培养驾驶员有效、安全的驾驶。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第1章绪论 1
1.1交通安全心理学 1
1.2交通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5
1.3交通安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6
1.4积极应对智能社会中交通安全的新课题 26
第2章驾驶员的生理因素 32
2.1年龄 32
2.2疲劳 42
2.3药物作用 52
第3章驾驶员视知觉 63
3.1驾驶员视知觉概述 63
3.2驾驶员色觉缺陷 75
3.3暗适应 77
3.4眩光 80
3.5弯道错觉 82
第4章驾驶员注意 86
4.1驾驶员注意概述 86
4.2驾驶员视盲 95
4.3驾驶员分心 99
4.4驾驶员注意改善 104
第5章驾驶员危险知觉 109
5.1驾驶员危险知觉概述 109
5.2驾驶员危险知觉的加工机制 111
5.3驾驶员危险知觉的检测 112
5.4驾驶员危险知觉的影响因素 117
5.5驾驶员危险知觉检测的应用和训练 119
第6章驾驶决策 124
6.1驾驶决策的概述 124
6.2驾驶决策的研究取向与决策研究的经典实验 127
6.3影响驾驶决策的因素 130
6.4驾驶决策的改善 133
第7章驾驶员情绪 135
7.1影响交通安全的常见情绪表现 135
7.2驾驶员应激 138
7.3驾驶愤怒 144
7.4驾驶员情绪的调节 149
第8章驾驶员人格 153
8.1驾驶员人格概述 153
8.2感觉寻求与驾驶安全 155
8.3攻击特质与驾驶安全 157
8.4内外控倾向与驾驶安全 158
8.5社会性倾向与驾驶安全 160
8.6驾驶风格 162
第9章交通环境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171
9.1概述 171
9.2交通环境与驾驶安全 172
9.3驾驶舱环境与驾驶安全 179
9.4行人安全 183
第10章驾驶员的培养 190
10.1驾驶员的选拔 190
10.2驾驶员的教育 194
10.3职业驾驶员培养 201
第11章交通安全文化 203
11.1交通安全文化概述 203
11.2交通安全态度 208
11.3交通违法行为 214
11.4驾驶员车语文化 216
第12章自动化驾驶与交通安全 220
12.1自动化驾驶概述 220
12.2接管过程 221
12.3接管过程的影响因素 226
12.4自动化驾驶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30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78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绪论  本章介绍交通安全心理学的定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历史和现状、研究理论和方法。   1.1 交通安全心理学   1.1.1 交通安全心理学的定义  交通是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五种方式,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我们平常所说的交通系统一般是指对旅客和货物的运输。在交通运输中,安全和效率并重。安全(safety)就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即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效率(efficiency)是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等条件下,*有效地使用交通资源以满足设定的运输愿望和运输需求的评价方式。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又快又好地完成交通运输任务、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是交通运输的*终目标,也是交通安全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意义。  交通安全心理学(psychology of traffic safety)是科学心理学的分支,属于工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在交通运输中人机关系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规律,针对交通参与者、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渠道、交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制订预防交通事故的方案,对交通参与者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培养交通参与者有效、安全的交通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研究交通安全事故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交通安全心理学研究交通参与者的感觉、知觉、决策等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如何影响他们的交通行为,以及交通参与者的人格与交通事故的关系。例如,分析人格中的感觉寻求、攻击特质、内外控倾向与危险交通行为的关系,归纳总结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风格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交通安全心理学旨在通过应用相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和调节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终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第二,研究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交互作用。 Hennessy(2011)认为,交通安全心理学不仅是涉及交通参与者行为背后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科学研究,还是涉及交通参与者、交通工具、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的科学研究。持同样观点的 Porter在其编著的《交通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Traffic Psychology)中强调将人的行为放入交通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的设想。《交通心理学手册》中既包括一般交通参与者的心理现象,如心理负荷与风险行为,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视觉注意、社会性、人格特点和情感结构等;也包括交通参与者不使用安全防护装置、酒后驾驶、超速、违反交通管理、分心驾驶、疲劳驾驶等问题行为;也有对环境以及公路文化、弱势群体和问题交通参与者、公共健康关注下的交通安全、公共政策等人、车、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研究;还涉及交通参与者的教育和培训、劝说和激励表扬、人工智能系统策略、执法及奖励、旅行模式的选择等一些应用研究(Porter,2011)。  第三,重视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理论和应用》(Traffic & Transport Psych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Rothengatter & Vaga,1998)一书指出,交通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应该使用应用心理学的术语并聚焦于其应用性。交通安全心理学是对交通领域进行干预或者是对干预给予心理学支持的学科,只要符合该目标的研究都可被归类为交通安全心理学。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IAAP)第十三分会—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Divis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Psychology)也非常强调交通安全心理学的应用方向。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交通事故及事故伤害、交通运输效率、交通给人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这些问题所蕴含的人类因素,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尤为关注找到减少全球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事故的方法。  在交通领域,公路交通是*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是事故率较高的交通方式。在公路交通中,交通参与者有两类人群:一类是汽车驾驶员,另一类是行人。大量数据表明,汽车驾驶员是很多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因而也是交通安全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本书重点考察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经验、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因素,考察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制订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培养驾驶员形成高效、安全的驾驶行为;同时也考察行人的安全心理、自动化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响应接管请求的心理机制以及交通安全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1.1.2 交通安全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安全心理学的关系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 18世纪 60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随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和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心理学原理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程心理学获得发展契机,工业群体理论全面取代了工业个体理论,管理心理学迅速发展。直到 20世纪 80年代,随着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各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安全心理学才正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并被关注和研究。苏联心理学家叶谢耶夫指出,“尽管国内外过去和现在对生产创伤中个性心理因素作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但这一科学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分支。为进一步降低生产创伤,它必须要研究在众多不幸事件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生产创伤的心理原因,这就需要把劳动安全心理学作为一个科学分支来进行研究”(转引自:杨阳, 2010)。由此可见,安全心理学*早是工程心理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生产活动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的科学。但是,并不是只有劳动生产领域存在安全问题,普通人群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存在着各类安全隐患,如社会公共安全事故、日常生活安全事故、儿童成长中的安全事故等。这就需要我们扩展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仅研究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医疗领域、加工制造业等劳动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应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安全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的安全,生活领域中的安全课题逐渐成为安全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人类的生产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复杂多样,交通运输是其中之一,主要借助各种交通工具完成。随着汽车工程学的不断发展,各种交通工具的工作性能相对稳定。与此相比,人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在人 -交通工具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因素无法像机器那样稳定,交通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与人的心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有极大的关系。交通安全心理学重点研究交通运输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它是安全心理学中的特定领域。因此,交通安全心理学属于安全心理学的一部分。同时,交通安全心理学也是交通心理学的拓展学科,不仅关心交通安全问题,还关心交通效率问题。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从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的角度分析、预测和引导人的行为,并提出安全管理的对策和预防事故的措施(邵辉和王凯全, 2004)。交通安全心理学旨在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制订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培养交通参与者有效、安全的交通行为。二者的研究目标都是预防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综上所述,交通安全心理学是安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且二者都以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都是科学心理学的分支。   2.与人类工效学的关系  交通安全心理学主要处理交通行为安全与交通运输效率的问题。交通参与者的操作效率是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基础。就实际运用而言,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和人因(human factors)这两个词在学术界通用。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IEA)将人类工效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研究在某种工作环境中,人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活动等各种因素对工作的影响;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中怎样统一协调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转引自:林崇德,2003)。  人类工效学研究的是人以及人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产品、设备、设施、流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重点是人本身以及物品的设计如何影响人。  可见,人类工效学的研究对象更加侧重于人与生活产品、劳动工具的相互关系。虽然其也关注人在工作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但它只是作为一种影响因素,与生理基础、工作环境、物品设计等因素的地位等同。例如,人类工效学结合人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规律及道路环境特点来设计汽车,使其符合人的驾驶习惯,让交通参与者更加舒适和安全,归根结底是研究人与汽车的关系,以使汽车、道路和环境满足人的需求。  交通安全心理学研究人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其研究对象没有脱离人的心理现象本身。但是在应用背景中, Hole认为,二者的研究对象很难区分,交通安全心理学是人类工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研究人类及其工作环境关系的科学(Hole,2014)。  在研究目标方面,二者有根本区别。人类工效学旨在改善人们使用的物品及工作环境,以求更好地与人的能力、限度和需要相匹配。其具体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包括提高使用的方便程度、减少失误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提高人的价值,包括改善安全性、减轻疲劳和压力、增加舒适感、提高工作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  人类工效学研究的是应该如何设计和制造人造物,使之提高系统的绩效、增进系统的安全,并增加使用者的满意度(威肯斯等, 2007)。  可以说,交通安全心理学与人类工效学的研究目标涉及的是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交通安全心理学旨在探讨交通参与者的心理过程与规律,如何使人更好地适应交通工具、道路和交通环境,而人类工效学旨在探讨如何设计交通工具、道路和环境,使其更好地适应交通参与者。人类工效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佳的心理和生理的参数进行系统设计,更强调发展有用的工程设计原则。与此相对应,交通安全心理学非常强调发现与交通运输安全有关的心理规律,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2 交通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交通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1.工业心理学时期(1912—1944年)  (1)工业心理学诞生   1879年,德国汽车专家 Benz开始设计制造汽车。同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实验方法开始取代哲学思辨方法,心理学树立起实证主义的大旗。   1885年, Benz制造出世界上**辆汽车(单缸水冷立式发动机,排量为 985cc①,功率为 0.75马力②,**车速为 12英里③/时),并于 1886年 1月 29日获得汽车制造专利(专利号为 37435,专利人为奔驰汽车厂),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首辆汽车诞生日。 1894年,奔驰公司开始量产汽车,这为交通安全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背景。   1882年,高尔顿*先用正态分布来描述个体差异。为深究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高尔顿研究了父母对子女的遗传,提出了回归的概念。从相关分析到因素分析,以及方差和协方差的实验设计,这些都成了工业心理学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  当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时候,交通安全心理学也开始孕育(Barjonet, 2001)。冯特创建的心理学实验室可以被看作工业心理学(industry psychology)的策源地。工业心理学之父闵斯特伯格是冯特的**代弟子,他出生于德国,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受到了正统的学术教育和训练,于 1885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作者简介

常若松,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理论心理学、健康人格理论和交通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10余部著作、教材;发表70余篇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级项目;获国家级及省级成果奖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