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修订本)精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修订本)精

1星价 ¥52.5 (7.0折)
2星价¥52.5 定价¥7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514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80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101151404 ; 978-7-101-15140-4

本书特色

“活的制度史”研究之先声 在变化过程中认清制度的真实面貌 把官制史研究置于活动场景中,与广泛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相联系 基本功深厚扎实,逻辑思维周密谨严,学术语言醇真有力 享誉多年的典范之作 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邓广铭先生“内举不避亲”,为之作序,评价作者乃“真肯使用四把钥匙治学”者。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龚延明先生为之撰评,认为此书是以“水滴石穿”的毅力所取得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首次出版三十年后的全面修订 核校材料 修正观点 补充论述 新增附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宋代职官制度和铨选制度的很好学术著作,依次深入阐述了八个问题: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关选任的部门与条例,考课法在宋代的施行,铨选中“资”与“资序”系统的并立,铨选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的检举制度,以课绩、资考为依据的磨勘制度,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和宋代铨选中的诸多矛盾。该书1993年抢先发售出版时即广受好评,填补了宋史学界的空白,二十余年来,更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目录

序言 邓广铭


**章“官人授受之别,有官、有职、有差遣”——宋代设官分职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铨选为奉行文书之地”——有关选任的部门与条例

第三章“循名责实”与“岁月序迁”——考课法在宋代的施行

第四章“累日月以进秩,循资途而授任”——铨选中“资”与“资序”系统的并立

第五章“凡要切差遣,无大小尽用保举之法”——铨选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的荐举制度

第六章“擢才校功,限年乃迁” ——以课绩、资考为依据的磨勘叙迁之制

第七章“任官之法,未有密于今日者”——宋代文官差遣除授之制

第八章“举官任人,国之大典”——结语


附录

略谈宋代地方官员政绩考察机制的形成

“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

再谈宋代的印纸历子


参考文献

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修订后记 朋友们多年督促之后,终于修订了这本《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在1985年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漆侠、郦家驹、王曾瑜等先生鼓励下,80年代末完成书稿,1990年交给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面世。 硕士论文的这个选题,是1980年代初跟从王永兴、张广达两位先生上《敦煌学研究》课程时,受到启发而选定的。当时从头恶补各类知识,在读《唐六典》、《通典》、两《唐书》职官志百官志的过程中,开始思考宋代的官僚制度,同时阅读宋代的相关文献。这正如先父邓广铭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小南)把她所传承于王先生者推衍到宋代职官制度和铨选制度的研究”。当时注意到国内有关宋代文官制度的研究有限,觉得应该有所突破。*初只是想写宋代的考课制度,边搜集材料边构思,却越发感觉当时考课制度不振;若简单地把规定归为“具文”,又难以解释官僚制度的运转如何驱动,这“不振”背后究竟遮掩了哪些因素。于是改以磨勘制度为题。硕士答辩时,老师们提问今后的研究空间和方向,这样才发展到“文官选任”。 80年代的学术氛围积极活跃,但自己视野局限,对海外学界的学术脉络并非熟悉。不少重要著述,像柯睿格(Edward Kracke)教授的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 9601067(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梅原郁教授《宋代官僚制度研究》(同朋舍,1985)、罗文(Winston Lo)教授的An Introduction to the Civil Service of Sung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等,当时都没有读过。从论文稿到书稿,大致上是“缺”什么补什么,一章一章组合起来,逐步形成了整体的框架。 书稿的形成,受到漆侠先生、王曾瑜先生多次鼓励甚至督促,漆先生亲自写了长达数页的审稿意见。系里的老师像吴宗国先生也积极肯定,予以推动。80年代末文稿写成,深感并非系统研究,踌躇于书名的确定,先父邓广铭提示说:“既然内容不够完全,就叫‘诸层面’吧!” 现在看着那本200余页的小书,不禁想起当年摊在桌上床上地上的大部头小部头史籍文献,一本本翻开的工具书、前贤著述,一叠叠散放的手抄卡片,一页页写了改、改了抄的400格稿纸。当时我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知道“妈妈写书”,也会自己在一旁静静地玩。书出版后,她看到居然只是薄薄的一本,大失所望。有次跟梁太济先生说起来,先生安慰我说,这样好,文字简练,也节省读者的时间。 这本小书只是提供了有关宋代文官选任的某些梗概,侧重于已经进入文官序列者的考选委任,试图追踪当年的选任逻辑,争取厘清错综表象背后的因由,而非“集大成”式的研讨。90年代中期以后,学界陆续有了更为细致的讨论、更加全面的研究,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的整体面貌更加清晰,以往少有涉及的武选制度有了详实的探究,宋代的人事机构、地方官员考核、荐举改官、磨勘选任……诸如此类,都有了更为精深的专门著述。 在这种进展之下,这本书是否还有修订再版的价值,心中一直犹豫。我了解文官选任是重要的议题,也深知对读者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内容。有朋友说,书中涉及一些基本问题,篇幅相对适中,对初学者会有帮助。有学生说,当年印数少,旧书网上价格已经炒到很高,再版会给读者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龚延明先生当年在书评中的亲切勉励和关键提醒,以及同道们来自阅读体验、教学实践的反馈,都使我意识到原书确实有改进的余地。真正下决心着手修订,是在中华书局李静、胡珂、孟庆媛诸位催促之下,我相信专业编辑的眼光,也感谢催促中寓含的信赖。 这些年,我虽然一直在讲《宋代政治制度史专题》课程,但很少再写有关文官选任的文章。目前的修订,心中不无忐忑。2018年寒假,曾经把改写的一章发给几位学友“试读”,不料回馈的多是批评,认为论述繁复,反而不如原书质朴简净。考虑到这些意见,决定回归到对原文的修整订正,而非另起炉灶。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静园值班,网上授课,同时终于完成了修订工作。 本书只是学界众多成果之一,呈现的只是文官选任制度的部分特性。修订后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结构布局,而未将相关的重要问题逐一插入。有些认识,较前略有不同;以往表述不够清晰处,尽量做了调整;同时,在校核材料的基础上,改正了一些原文中的差误。应该说明的是,修订工作基本立于原书的“出发点”上,因而对三十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未予介绍回应或标注;对于新近发现的材料如南宋徐谓礼文书等,未展开讨论研究,仅在注释中提及参照。另外,为避免正文冗赘,选出三篇“后作”作为附录,或可自不同角度有所补充。在此一并请师友指正。 20年前,北大历史系的硕士生易素梅逐页扫描了这本小书,并且进行了识别校正。其后许多学生协助校订,聂文华、吴淑敏、邴文彬统筹安排,出力尤多。本次修订,依据现行规范,逐条核对并标注了史料出处。为便利读者查询,注释中尽量改用了近年出版的校点本。 *后,要向多年间对该书写作赐教、批评的各位前辈致以深切的敬意,对督促、协助该书修订的各位师友致以由衷的谢忱。 庚子年初夏于燕园

作者简介

邓小南,教学名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