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理大帝:欧洲之父

包邮查理大帝:欧洲之父

¥61.5 (7.3折) ?
1星价 ¥61.5
2星价¥61.5 定价¥84.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9342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413页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513934299 ; 978-7-5139-3429-9

本书特色

查理大帝是奠定现代欧洲雏形的“欧洲之父”,巴尔贝罗的这本《查理大帝》,是历史学家所作的传记。作者凭严肃的考古和文献材料告诉我们,查理身高一米九,不留须,嗜烤肉,好打猎,爱文艺,高大威严有才略的法兰克帝王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巴尔贝罗的细腻文笔外还有开阔的视野,通过查理的生平,他展现了加洛林时代的家庭生活、基督教信仰、文教事业,分析了军队的武器、组织、战术,还有政府机构、土地经济、封建制度、奴隶和农民的生存境况。 本书可谓严谨传记和帝国整体史的结合,颇有年鉴学派之风。

内容简介

800年圣诞节,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是一位塑造欧洲的帝王。巴尔贝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查理大帝的外表、品位、习惯、家庭生活、思想和举止。作者还展开了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的整体史,展现了查理大帝统治帝国的方法,如何保障司法,如何组织战争;也描绘了当时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以及宗教观念。他分析了封建制度在加洛林帝国的发展,奴役和自由观念的转变,由此说明皇帝的战争给帝国政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剧烈变化。 在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下,加洛林帝国崛起,加洛林文艺复兴繁荣一时。帝国的统治,奠定了现代欧洲的基础。

目录

前 言 帕德伯恩,公元 799 年夏 1

第1章 法兰克人的传统 1

第2章 对伦巴第人的战争 19

第3章 对异教徒的战争 41

第4章 帝国重生 73

第5章 查理大帝与欧洲 101

第6章 个人及其家庭 115

第7章 帝国的管理:制度 141

第8章 帝国的管理:资源 177

第9章 帝国的管理:司法体系 197

第10章 知识工程 213

第11章 法兰克人的军事机制 249

第12章 一种新的经济 271

第13章 恩庇与奴役 309

第14章 老年与死亡 331

注 释 345

参考文献 367

出版后记 412


展开全部

节选

国王的外貌 查理到底长什么样?查理的权势在欧洲史上鲜有人可比,并在处理自己的继承问题上卓有成效。历经千年之后,去重新发现他的个人维度,是否可行?亲身了解他的艾因哈德,在其死后创作了查理大帝的传记。实际上他剽窃了苏维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因为他必须去证明查理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罗马帝王,是奥古斯都和提比略与生俱来的继承者。但作为亲眼见证之人,艾因哈德也同样添入了大量的个人观察。 他身体健壮而结实,身形伟岸而又并不过分,身高七尺。他的头颅呈圆形,双眼大而有神,鼻子比常人略大些,华发迷人,表情明快而又愉悦,脖子粗短,腹部略微突出。他的声音清晰,但较之他的高大身材,不如人所预期的那样强而有力。除了生命的*后几年他受到发热的影响,他的身体十分健康。*后他的一条腿跛了。直到此时,他还是顽固地随心所欲,不听医生的劝告。实际上他厌恶他们,因为他们想劝说他停止吃烤肉的习惯,以煮肉取代。 当一位中世纪编年史家描绘出国王的肖像时,读者不完全从字面上理解他的文字显然是更明智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尤其在查理的时代,更倾向于柏拉图主义而不是亚里士多德主义。他们对模板,而不是对具体的事实更感兴趣;他们更喜欢抽象化的完美形象,而不是不完美的事实。因此君主的形象往往符合理想中的国王模板,而不是个人的瞬息万变的特色。不过艾因哈德幸运地避免了这些弊病:从他描述查理的方式中,我们看出年龄的衰老印记,一个拥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在他足够富有、能够随心所欲吃肉时所经历的痛苦。实际上,编年史家的那些主要取自苏维托尼乌斯的文辞不会让人感到不适:中世纪的作者考虑到格调的优雅,会重构那些取自古代以及《圣经》中的文辞,并将它们转变成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艾因哈德所描绘的查理大帝外貌,得到了同时代关于皇帝之描写的印证。铸在货币上的皇帝形象就是一个有着粗脖子、垂着胡髭的富态男子。他的头发剪短了,头上像罗马皇帝那样戴着桂冠。我们可以从一座骑马的镀金铜像上发现相似的形象,这座铜像高约8英寸,保存在卢浮宫。雕像的主题毫无疑问是一位加洛林君主,过去一直认为是查理大帝,现在有更多的证据表明雕像人物属于更晚的时期。雕像表现了一个圆头颅的健壮男性,丰满的脸颊,短头发,大胡髭,头戴王冠,很像艾因哈德描绘的查理大帝。*可能的解释就是,这是受皇帝的继承者——可能是秃头查理——委托而作的塑像。 图像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796年至800年受利奥三世委托为拉特兰宫而作的马赛克画已经遗失,但我们还有几幅16世纪和17世纪的素描。其中有法兰克国王身着蛮族的服饰,腿部缠绕着布条,跪在圣彼得脚下的形象,毫无疑问是试图展现现实。问题是在一些类似的素描里,查理并不是只留有胡髭,也留着浓密的黑短须。的确,一幅更晚时期的传统皇帝画像上留有白色的长须。但据我们所知的法兰克人习俗,应该相信查理下巴是不留须的。当贝内文托公爵格里默德(Grimoald)被击败后,他表示臣服的一个象征性举动,就是根据法兰克习俗将自己和部下的下巴刮净。因此,创作拉特兰宫中描绘查理大帝形象之马赛克的艺术家,鉴于他从未亲自见过皇帝,极有可能是根据意大利习俗给查理加上了胡须。罗马圣苏珊娜(Santa Susanna)教堂拱顶的马赛克,可能是受教宗利奥三世委托于799年所建,也已经遗失。但如果我们能路过这幅画像,国王的形象更可能是留有胡髭的。9世纪诞生了**幅查理大帝的小型肖像,是一件较晚的作品,但是由一位艺术家在法兰克而不是在罗马创作的,因此这上面也没有须。皇帝仍然被描绘为一个脖子粗短的强健之人,留着长胡髭,而且可能还有双下巴,这再一次印证了艾因哈德的描述。 当他声称皇帝身高7尺时,我们可能会倾向于怀疑传记的真实性,根据现代英制度量衡,皇帝应该超过6英尺3英寸。这是赫拉克勒斯般的身材,尤其是当时的人们都比现在的人更矮小——实际上,奇怪的是艾因哈德并没有觉得这很异常。在这里,考古学家再一次证实了传记作家提供的信息:1861年,查理大帝的陵墓被科学家打开,他们重构了他的骨架,测量出身高是74.9英寸(约190厘米)。我们能得出的唯一结论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人更矮,但存在例外。罗马作家曾惊异于日耳曼人的高大身材,他们比地中海民族更高,而且很有可能首领比农民更高,这都得益于烤肉的功劳。 这位巨人说什么语言呢?在他出生之时,定居在纽斯特里亚的法兰克人已经采用了当地人的“罗马语言”,而奥斯特拉西亚的法兰克人继续说开始时提及的条顿语(lingua Theotisca)或“日耳曼语”。在一些法令中,查理使用的一些术语是用其原始的语言,然后用诸如“正如我们用日耳曼语所说”的分句去介绍这些术语。艾因哈德并没有使用日耳曼语这个术语,但每当提及皇帝的母语(sermo patrius)时,他会说是日耳曼方言,也就是法兰克语。和其他的许多古代日耳曼方言一样,法兰克语拥有丰富的元音结尾,元音发其本音,比现代德语听起来更显厚重。例如,法兰克民族被称为“theoda Frankono”,他们的语言则是“frenkisgazunga”。艾因哈德提及,查理同样学习了拉丁语,并且能像母语一样流利地会话。这意味着他能和纽斯特里亚的法兰克人用他们的罗曼方言对话,而当他和有学问的人甚至教宗讨论神学问题的时候,同样可以用语法严谨的拉丁语表达自己。他一定在儿时就曾略知拉丁语,他可能只是学习了如何用这种语言阅读,但伦巴第人比萨的彼得(Pietro da Pisa)在查理30岁以后帮助他完善了拉丁语的学问。他可能是用更婉转的意大利式发音来进行教学,与阿尔昆这样来自欧洲北部的学者使用的发音有所区别。 日常生活 国王的例行日常 在当代,我们每一天是按照几次用餐的时间来划分的;查理每一天的划分则更多地取决于礼拜仪式,并且他觉得自己应该以僧侣般的热忱投入其中。毕竟,他*迫切的责任之一是与上帝对话。上帝从天堂注视着他,而他自认为自己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因此他要求自己在破晓时醒来,在正式着装之前,他会身着长及双脚的长袍,前去参加晨祷。“一件长袍,直到今天……”诺特克在一个世纪后写道,“……还在继续使用,但所有者的姓名已无从查找。”长袍里面,他穿的是亚麻衬衫和亚麻衬裤,这是常人穿着的服饰,不是王室或贵族所用的华服。 当晨祷结束,皇帝会回到自己的房间,这里升起了炉火。在此他会根据情况的需要,适当作奢华装扮。在内衣之外,他穿着一件长及膝盖的束腰长袍,用腰带扎紧。这是典型的法兰克人服装,仅仅是布料的材质和装饰的穗带彰显了国王的高贵,与平民有所区分。他们是通过颜色区分的:穷人穿着未经染色的羊毛布,因此是灰色或者棕色;而富人穿着颜色明快的衣服,尤其是红色和紫色。查理在束腰长袍下穿着裤子,这是一种普通但并不普遍的装束,因为当时人的腿都是裸露的。他们总是穿着袜子,还有皮质鞋底的凉鞋,脚面上不再覆盖其他的鞋类装束。鞋子由布带绑在脚上和腿上。当天冷了以后,国王习惯将自己包裹在长及双脚的斗篷里。诺特克发现,在查理的一生中,社会风尚倾向于缩短斗篷。但个性粗犷的查理批评道,斗篷这么短,意味着当你解手时,会使双脚受冻。他也不鼓励出售斗篷。除了他喜爱的蓝色斗篷,在需要时他还会穿着水獭皮、鼠皮或羔羊皮的普通短外套。*后,他每日不离身的还有腰上的佩剑,以及一根镶着金银护手的、有木结的苹果木权杖。 即使这些编年史家提供的描述似乎完全可信,我们也不该忘记这些形象的意识形态意味。很可能查理并不喜欢艾因哈德或诺特克所说的简朴装扮。他们二人赞颂简朴以及昔日的高尚,是为了和自己所在的堕落时代相对比。这可以在诺特克所写的一则逸事中读到:一次周日弥撒过后,查理决定和他随行的贵族一起去狩猎,并且他命令他们立刻上马,不给他们换衣服的时间。皇帝穿着简朴的羔羊皮衣,而其他人穿着节日的华服。更糟糕的是他们刚刚在意大利换上了珍贵的紫色丝绸衣料,这些是威尼斯商人从东方进口,在帕维亚的市场上出售的。在带领他们穿越泥泞和大雨达几小时后,他们回到了宫殿。查理命令他们不许更衣,在火边把自己烘干,然后留他们一直工作到晚上。第二天他想看看他们的衣服都怎么样了,结果发现早已破烂不堪。然后查理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羔羊皮短外套,没有一点损坏,于是他责备他们如此浪费金钱。 查理在更衣时就已经忙于工作了,他在更衣时会见大臣,发布命令,甚至做出判决。因此他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每天醒来脑中就是大量的思绪。这符合他晚上睡眠糟糕的事实,他会多次醒来,甚至起床工作。但别忘了艾因哈德认识查理时,查理已经是老年,失眠会变得频繁。目前为止没有提及早餐,显然当时没有咖啡、茶还有巧克力。因此我们所知的早餐概念在当时并不存在。很可能直到上午很晚的时候他才进食,享用汤或者浸在奶或酒中的面包。 上午结束时会有弥撒,查理每天都出席——夏季会略早,冬季会稍晚。我们要知道,当时一天中的时间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固定,而是根据季节而变动。一个小时是白昼的十二分之一,而白昼是日出与日落之间的时段。其结果是,这一体系下,夏季的一个小时是我们的一个至一个半小时,而到了冬季会缩短为四分之三个小时。这种变动使得试图确定与那个时代生活习惯相关的确切时间很困难或者说没有意义。此外,从一定程度上说,僧侣是那个时代时间表相对确定的唯一群体。查理是根据类似僧侣的方式进行礼拜功课,尽管如此,我们在精准定义时还是会发现他在时间上更加自由,这毫无疑问。 和古人一样,正餐被称为“寇纳”(coena),在弥撒过后,因此大致说来是在下午早些时候。国王很少有客人,除了宗教节日时会邀请大量的客人。总体而言,他独自进食或者和自己的子女们一起。在国王用餐过后,轮到他随从中的要员用餐,他们在此之前恭敬地看着他用餐。其他的官员和仆从按照顺序排在他们之后。大斋节期间,应该禁食直到夜晚,查理会早一些进行晚祷,在天还未黑时就开始进食。曾有一位主教敢于在这一点上责备他,随即这位主教被命令直到仆人们*后都用餐完毕了才能坐到餐桌旁,于是他强守斋戒直到午夜。皇帝*后轻易地说服了他,出于基督徒的仁爱,要求他尽快开始进食。然而,诺特克想要强调查理一点也没有破坏斋戒,他每日每餐都严格遵守《圣经》的要求。 随行的廷臣出席王室餐会,以及他们用餐的确切顺序,让我们想起了离我们更近时代的情况,比如太阳王在凡尔赛宫用餐。这增加了我们的疑虑,查理的宫廷是否真如编年史家所说的那样宗法严明?不止一条资料提及,某位伯爵或主教与国王用餐时站立在一旁,甚至像仆人一样在旁侍候。当然,用餐的礼节没有繁复到拜占庭帝国的那种程度,有些时候他们成了西部的笑谈。例如,曾有传言称在君士坦丁堡禁止把鱼翻过来,也不允许在皇帝面前谈笑,所以每个人只吃鱼的上半部分,违反者将被处死。但当法兰克国王出席的时候,仍然要遵守规则;而且查理似乎很容易被冒犯,他首先要确定规则得到遵守,甚至因此不乏粗野之举。一位主教受邀用餐,他在自己的桌子上为一块面包祈祷,随后立刻为自己切了一块,之后才把面包献给皇帝,查理愤怒地回道:“你还不如自己全吃了。” 他很喜欢饮食,但并不喝醉,这在蛮族中十分引人注意。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注意不要相信艾因哈德。查理感到斋戒难以忍受,在能吃肉的日子里,他不仅热衷于吃烤肉,还乐于亲自用肉叉烹饪。这对于一个伟大的君王来说再适当不过了,他们绝不想过被剥夺爱好的生活。在进食同时,他也喜欢听人读书,聆听古代的故事、他先祖的伟业或者时下的道德教化之作,尤其是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至少根据艾因哈德记录的版本是如此。但另外一些资料提及,皇帝在餐桌上很享受酒歌甚至低俗的故事。在夏季,在吃过水果喝完酒后,他会像晚上一样宽衣,让自己睡一个长长的下午觉。醒来后,他会在出席晚祷前吃一些东西,结束白天。要考虑到,甚至是僧侣,也允许在白昼漫长之日进两餐。 饮食、睡眠、工作、出席弥撒:如此看来皇帝的生活如同教宗。然而君王的生活中也有俗世的欢愉。他对留居下来纵情于后妃并不十分有兴趣,可以说查理把更多时间投入骑马狩猎中。除了这些本民族过去的典型消遣,他也继承了罗马人洗浴的爱好,尤其是热水浴,这在中世纪曾经被长久遗忘。他是一个游泳健将,经常乐于水疗。在晚年,他选择亚琛作为定居地,确切来说就是因为这里的水质。宫殿配备有水疗设施,皇帝会在此下水,陪伴他的有自己的孩子、友人、王国的权贵。艾因哈德提到,有时他甚至会邀请侍卫进入浴池,有时水中一次能超过一百人。阿尔昆也在一封信中提到,他曾经和皇帝一起在热水浴中讨论神学。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意]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Alessandro Barbero),意大利东皮埃蒙特大学中世纪史教授。偏好研究军事史,沉迷于写作之乐。他撰写了《查理大帝》《萨伏依囚犯》《蛮族:向罗马帝国移民、避难、驱逐》《战斗:滑铁卢的故事》等著作,也创作了历史小说《绅士派尔先生在别人战争中的美好生活》,该作曾获1996年斯特雷加文学奖。 译者简介 赵象察,江苏淮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硕士。现从事与世界历史相关的研究、翻译与写作工作。主笔《指尖上的探索:悲情的罗马文明》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