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3314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小16开B
- 页数:290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10233147 ; 978-7-01-023314-7
内容简介
本书客观梳理了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西方生成演变的学术史脉络,又清晰勾勒出在“语言论转向”与“文化转向”背景下中国文化诗学建构的演进历程、发展脉络、理论主张和学术特征,并对中西文化诗学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尤其是对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实绩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地考索。本书内容追本溯源,脉络清晰,史料丰富,形成了一套清晰完整的讲述系统。
目录
序一 林继中
序二 李春青
绪论 失重的焦虑与理论选择
一 理论盘旋与文艺学失重的焦虑
二 蜕变的思考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三 “文化-诗学”:探寻文论阐释模型的支点与框架
四 文化诗学的理论品格及其现实意义
章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面面观
节 一项批评运动的崛起——“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历史、语境及脉络
第二节 实践“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及其同伴们
一 格林布拉特:“权力的即兴运作”
二 蒙特洛斯:“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
三 海登·怀特:“元史学”与“话语转义”
四 多利莫尔与辛菲尔德:文艺复兴研究中的另一种新历史主义
第三节 思想来源: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方法论
一 米歇尔·福柯:权力话语与知识考古学
二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实践与“厚描”
三 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
第二章 “文化诗学”在中国与中国文化诗学
节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
一 译介与传播
二 接受与评述
三 拓展与深化
第二节 “文化诗学”的挪用与“本土化”转化
一 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外部冲击
二 中国传统诗文观念的模式延续
三 “失语”与“文化研究”的内部影响
第三节 “中国文化诗学”的建构与发展
一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胎动与萌芽
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与爆发
三 新世纪之后:多元群体性发展
第四节 中西文化诗学的关联与差异
第三章 模式谱系与当代会通
节 文化与诗学的古代模式
一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观
二 “乐以观世”文学批评观
三 “发愤著书”说及其文学批评传统
四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及其文学批评观
五 “六经皆史”及“文史互动”文学批评观
第二节 文化与诗学的现代模式
一 鲁迅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二 闻一多与“诗经学”研究
三 钱锺书与跨学科“打通”思维模式
第三节 文化与诗学的现实源泉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二 重建“新理性精神”与走向“文化诗学”
第四节 当代小说中的文化诗学
一 小说创作中的“新历史”趋向
二 诗史融合:文化记忆与重建理想
三 民俗野史的开掘:历史与人文的心灵感召
第四章 理论建构与方法实践
节 中国文化诗学研究概观
第二节 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童庆炳与文化诗学理论建构
一 早期“文化诗学”思想的来龙去脉
二 “学案”研究与后期文化诗学的纵深
第三节 建构富于创意的文学新论——刘庆璋与文化诗学理论建构
一 诗心与对话:融通“中西-古今”
二 诗法与理念:“文学-文化”的互涵互动
三 诗意与创新:“文化诗学”的出场及建构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文化之路——蒋述卓与文化诗学理论建构
一 “综合研究法”与文艺研究的文化观照
二 批评失语与建构“文化诗学”批评范式
三 城市、传媒与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诗学”延伸
第五节 文本?体验?文化语境——李春青与中国文化诗学实践
一 在“反思”中走向“阐释”:中国文化诗学的萌发机制
二 中国文化诗学的学理特征与研究模式
三 中国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与阐释实践
第六节 在“双向建构”中“激活传统”——林继中与中国文化诗学实践
一 “双向建构”:中国文化诗学的操作方法
二 中国文化诗学实践:“双向建构”的三种运用模式
三 “激活”与“重构”:中国文化诗学的境界与意义
第五章 理论困境与突围对策
节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区隔
一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殊名异义
二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维度有别
三 文化诗学:“文化”与“诗学”的互动互构
第二节 文化诗学的理论困境与突围对策
一 文化诗学的四重“病根”
二 文化诗学的二次“消亡”?
三 文化诗学突围困境的理论对策
第三节 审美文化:文化诗学建构的支点与方向
一 “诗意的裁判”:文学的审美品格与价值诉求
二 认识论——泛文化——审美文化:范式的变革与更新
三 “审美文化”作为“文化诗学”场域的原点与支点
结语 文化转向与诗学转换:中国文化诗学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圣传(1982—),男,江西永丰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国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先后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宝钢优秀学生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教育部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首都师范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等,2019年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迄今已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学术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编。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到山中去
¥9.1¥30.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6.1¥29.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20.6¥32.0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