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城乡中国”的交往叙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研究)

- ISBN:97875203803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5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20380331 ; 978-7-5203-8033-1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三个方面内容。其一,在新文学视野中梳理“历史与叙事”的生成关系,考察城市化进程与文学书写“城—乡”关系的互动关系,认为1978-2018年中国小说在“城—乡”关系书写中的叙事对象选择、叙事空间的迁移和叙事视角的转变诸因素折射了“城—乡”关系的价值嬗变、文化选择、社会心理,为城乡社会中新的道德、信仰、伦理、美学秩序的新关系的确立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精神档案。其二,在历时性的文学史变迁和共时性的城乡交往坐标中研究“城—乡”关系书写,以“城乡交往叙事”观念,并确认其时间、空间、价值维度内涵;在行文中将“交往叙事”贯穿始终,从而与二元对立的城乡“冲突叙事”形成深度对话,认为在1978-2018年的历史长度和文学演进中,城乡交往日趋频繁、交往半径不断扩大、空间认同程度不断增加,出现了城乡二元叙事中时空感知的变化、城乡交往叙事中的空间融合、城乡融合想象中的“平等主体”,以及城乡一体化审美中“全面发展的‘人’”,从而确认城市化进程中小说创作的审美经验和“交往叙事”观念应有的理论意义。其三,从立论到结论,始终立足于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建构功能,选择近四十年小说“城—乡”书写中人物形象类型对比、审美价值嬗变、现代人格精神的重塑等视角,在社会认同和空间重组的时代语境中解读文本,一方面揭示了城乡二元对立书写对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极力突破农裔作家根深蒂固的“城乡意识形态”,以突破文学研究中城乡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从而关注近四十年小说书写对“城—乡”关系走向交往、融合的一体性价值建构。
目录
一 “城一乡”关系的形成与演变
二 当代中国的“城一乡”关系
**章 “城一乡”关系:历史与叙事的生成
**节 新文学视野中的“城一乡”关系(上)——80年代以前的小说书写
第二节 新文学视野中的“城一乡”关系(下)——80年代以来的小说书写
第二章 “城一乡”关系书写中的知识叙事
**节 “读报”“读书”与城市想象
第二节 知识与命运:进城学生的奋斗史
第三章 “城一乡”关系书写中的女性身体叙事
**节 女性进城与身体叙事
第二节 女性进城叙事与道德实用主义
第三节 返乡叙事与“被妖魔化的身体”
第四章 “城一乡”关系书写中的底层话语表述
**节 城市化进程与底层新问题的发现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底层权力叙事
第五章 “城一乡”关系书写中的空问叙事
**节 “空间转向”与文学叙事
第二节 缝隙空间的生存与城乡关系的融合
第三节 交往半径的扩大与城乡空问的互补
第六章 “城一乡”关系书写中的审美渐变
**节 二元思维的形成与消解
第二节 从浪漫想象到日常生活观照
第三节 多元叙事方式的形成
第七章 “城一乡”关系书写中的乡村伦理
**节 新文学的乡土背景及其当代变迁
第二节 “城一乡”,关系书写与乡村伦理秩序
第三节 贾平凹小说的乡村伦理书写及其价值困惑
第八章 城乡交往叙事与乡土社会变迁
**节 城乡交往叙事类型
一 下乡:乡村里的“来客”
二 回乡:城里来的“新人”
三 望乡:回不去的“异乡者”
四 审乡:乡村批判与城乡调和
第二节 交往叙事与社会变迁
第九章 城市化进程书写与社会文明价值建构
**节 城乡二元中的时空感知
第二节 城乡一体中的“人与社会”
第三节 城乡调和中的“人与人”
第四节 现代化与全面发展的“人”
结语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文明价值建构的可能性
余论 小说的发现、建构与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城乡中国”的交往叙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研究》: 如果我们觉得小说的叙事不无“苦难叠加”现象的话,那就是小说情节(plot)所展示“情”在时间变化中的因果关系。其因是个人奋斗,其果为个体死亡,至此,作为“人伦之情”在现实生活中的终结,成为一种悲剧。不过,整部小说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为题,但在小说令人唏嘘的结尾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奋斗在城市里的“涂自强群体”的悲剧性审美概括。“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是涂自强很要好的女友采诗赠予他的分手诗。涂自强不想与人分享,也不期望别人帮他承担,他以生命透支的方式维持了他短暂的一生。在悄无声息地离开前,他并无怨言,认为命运对他并没什么不公,只是觉得母亲可怜,母亲没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就没有了人生的支柱。这是他唯一的遗憾。在这里,作家写出了乡村个体作为追梦者梦碎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很自然会想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个人奋斗”的细节。在铜城大牙湾煤矿里,家境贫寒的孙少平以个人的勤奋耐劳,一个月下来“挣了一摞硬铮铮的票子”(一百三十元),而与他同时下矿的高干子弟,四五个人的工资合起来不及他一个人的多。无以维持生计又不想出苦力的高干子弟(下放干部的农村身份子女),将自己高档皮箱、手表以及蓝涤卡衫折价卖给了孙少平。以此,少平证明了自己“绝不是没有出息的人”。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孙少平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了“勤劳致富”和“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同样,涂自强也试图通过相同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城市里自食其力的一员。但是,因身心透支,涂自强过早地离开人世,而被接到城市的母亲,虽然处处留心,谨小慎微,但在做零活时多次被辞退和被哄骗后皈依菩萨。淳朴的乡村生活方式和道德自律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在整部小说里,我们看到,方方也更多地将情感倾注于母亲和乡村社会对涂自强的包容,以及村人对他走向城市的支持甚至羡慕。真正进入城市后,涂自强面临的难题是:除了出卖自己的体力和时间外,他一无所有。在宿舍里,他主动帮舍友洗衣服,抄笔记,以弥补无偿赠予(电脑、手机等)的愧疚,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在教室里,他是师生眼中的“好学生”,从不缺课,从没有落下一节课的笔记,但只因一次命运的安排(父亲的病死),便与将来继续深造的机会擦肩而过;在勤工俭学的食堂里,他是勤快的帮手,从不偷懒耍滑,但曾与他同病相怜又惺惺相惜的中文系姑娘,小腿一抬,没有遗憾地坐上了有钱人的高级轿车。所有这一切,他既不怨天,也不忧人,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人的悲伤”。要在城市立足,他只能选择提前预支他的时间和精力,直到将生命完全透支为止。 应当说,这种悲伤叙事并不是以简单的城乡对立来表达对来自乡村的“涂自强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对城乡经济、文化差异背景下乡村生活方式和生存境遇劣势状态的思考。这种劣势,从竞争的起点就已经注定了失败。涂自强在进入城市之前,学习非常刻苦,但因为家乡经济贫困,教学基础条件落后,落下的咳嗽症状似乎在他身上扎了根,并与之形影相随。也就是说,在小说的叙事中,作者暗含着这样一种普遍的意义:一个具有先天不足之症的运动员与身体正常的对手竞赛,可能在起跑的那一刻,结局就已经注定。这种悲伤的结局不是涂自强一个人的结局,而是“徒劳自强”的“涂自强们”群体的命定归宿。 在文本展开过程中,作者的叙述语调始终是冷静的,克制的,没有主观评价,没有跳出文本代人宣言,更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作者对城乡关系中可能出现的融合与进步并非完全悲观。在小说结尾,涂自强舍友内心涌起波澜:“他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他想,果然就只是你的个人悲伤吗?”文本中,始终认为城乡差距“从来如此”的“赵同学”,终于理解了涂自强的悲伤不是一个人的悲伤,而是包括所有城市、乡村,乃至整个社会的悲伤。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具体的个体,抵达心灵,触及灵魂,城乡融合才有可能,超越由于历史和现实局限造成的城乡隔阂才有可能消除。这该是蕴藏于叙事方式、叙事基调之中的文本意涵。 ……
作者简介
郭文元,男,1975年生,博士,宝鸡文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乡村/革命与现代想象——40年代解放区小说研究》《现代性视野中的赵树理小说》《周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现和转化》等论著;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想象——1942—1976年的中国文学研究”“新世纪乡土小说书写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周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现和转化”。成果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各类厅级成果奖十余项。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7.6¥55.0 -
她们
¥16.0¥46.8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 -
我是一只骆驼
¥12.5¥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6.4¥32.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9¥25.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4.0¥39.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门
¥14.4¥42.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人间烟火收藏夹
¥42.3¥168.0 -
随园食单
¥9.1¥30.0 -
茶,汤和好天气
¥8.8¥28.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到山中去
¥9.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