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2081699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84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208169982 ; 978-7-208-16998-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经验的纹理、政治的重压、艺术的力量、历史的转向, 还有那间歇折返前行的路途,铺展开来一副三联画: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文化战士的早期,尝试解开冷战挫败感的缠结 ——活力、感性、高产的变革中期,六十年代的革命力量随后被瓦解粉碎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崛起,自我重塑为抵抗者和农民经验的编年史家 人文主义左派的精神领航星:良心的守护者,同代人中蕞具全球意义的声音 本书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及著述的首部精神传记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了20世纪有名思想家、作家约翰·伯格的成长:从战后艺术生的出身,到1950年代伦敦的辩将,历经1960年代的激情岁月,再到伯格对乡村说书人的重新发明,以及紧随新左派兴衰的长期后遗症。从很近方可获得的一手的、未经发表的访谈和档案文献中,深挖众多争议时刻,展现一个极具复杂性和适应性的人物。从中浮现的人物形象是一位赞誉与误解并存的文化革新者,以及一位越来越同时被自己所深爱与反对的事物所驱策的作家。将约翰?伯格的众多面向一并呈现,将一个伟大的心灵重新置于他的和我们的时代的思想剧场中。
目录
引言 辩证法与梨树
**章 为现实主义而战
第二章 承担的危机
第三章 艺术与革命
第四章 难以两全的忠诚
第五章 为现代主义干杯
第六章 友谊之作
第七章 意识形态之外
第八章 山谷的形状
致谢
索引
节选
第八章 山谷的形状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 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 草必枯干 花必凋残 ——《以赛亚书》40:6 前往昆西村,通常需要从日内瓦或者霞慕尼出发。泥沙淤积的阿尔沃河自西边的勃朗峰奔流涌入莱芒湖,在*后一次的冰河期,这里逐渐形成了宽阔的山谷地貌。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冲积峡谷是欧洲旅行者壮游的一个惯例停靠点。比如,当华兹华斯结束他在剑桥的第二年学业,他旅行到达的正是这个地方,当时刚刚发生了詹姆斯党叛乱,他在一间山顶的修道院找到了“沉默的可见物和永恒的平静”。又或者,二十五年之后,雪莱在这里也曾短暂驻留,凝视着“永无穷尽的万物的宇宙”。如今的霞慕尼是个度假景点。它是让登山者和极限滑雪者流连忘返的地方,在旺季,数百辆贴着黑色隔热膜的大巴载着游客进进出出。大多数人是来观光的。如果乘坐缆车到达山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如今已经大大消融——便可以看到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峰顶。在能见度更清晰的日子里,朝向西边更远处望去,甚至可以分辨出日内瓦城里的建筑物,那些紧挨湖边的投资银行和高级酒店。 沿着阿尔沃河建有一条铁路,1890年通车,但是如果想去昆西村,还是得要乘坐汽车或者骑摩托车。*近的车站位于克吕斯镇上,这个镇子现在是当地的一个枢纽站,有公寓街区、工厂和麦当劳。从这里沿着山谷向北,迂回地往上攀行。几公里后,交通量显著减少。烟雾消散,空气变得凉爽。在冬季,你可能会经过一些挂着滑雪架子的车队。夏季时则更安静一些。 当你攀上山脊,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松散的更高的山谷群落,它们更加稀疏地自吉夫河往外散开。这里有古老的村庄,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教堂、小广场、邮局、纪念品商店,通常还有座石桥。在其中一个村庄以北一公里处的米厄西市镇,一条地方公路穿过两个岩面之间的缝隙。沿着这条公路,有一个朝向草甸的池塘。这里就是昆西了。它是个不起眼的小镇,大约有四五十座小木屋散布在这条公路旁的一个河湾边上。这地方再小不过,甚至不会出现在地图上。没有商店,没有餐馆,甚至没有十字路口。通常情况下,只有一辆孤零零的拖拉机在柏油路上开来开去。 昆西紧邻的地形并不陡峭,而是绵延起伏的。夏天,这儿总是郁郁葱葱。即便是今天,这儿也没有围栏,只有石头墙面、野草、牧场、蔬菜大棚、果林、花园。再远一点,则是更陡峭一些的斜坡,但是山势大都太过嶙峋,并不适合安置滑雪缆车,于是它们形成了一个露天开阔的盆地。在这样的环境里,存在一种平衡。每一个朝向昆西的弯道,都拐向了更窄小的路。村庄极其安静,但不会感到与世隔绝。这个景观之中,蕴含着一股强烈的感觉,人们既被固定在一小块土地之上,又从未被限制住:这些场所既封闭又开放。 正是在这里,伯格度过了他生命的*后四十年。 西蒙娜·薇依曾写过:“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当中*重要的也是*被忽视的一项需求。”她写下这句话,是在1943年的伦敦。她当然知道民族主义的危害:当时她正为“自由法国”政府写作,德国向她居住的这座城市投下了炸弹。但她也知道,如果缺乏对一个地区源源不断的滋养的联结,那么生命的精神内核将面临崩溃的风险。贯通着一年又一年、身体与土地的那些脉络,将开始产生磨损。 伯格搬到昆西时,他寻求一个新的开始。他想要提高自己,也可能想要变得简单,还想要学习。他是一名背井离乡者。他并不知道自己会待多久,不知道将来有一天他会被埋葬在这个村庄的墓地里,也不知道他的葬礼将在村庄附近的圣杰维圣波蝶教堂举行。但我想,无论他是否凭借直觉,他确实知道全球历史正在转向何方,他也知道他所追求的是坚定长久的事物。到了1970年代中期,全球的左翼浪潮都在退去。冷战胶着;金融资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在这样的气氛中——他后来把它比作一个新的黑暗时代——伯格对于很快就有转变的想法感到不耐烦。他为持久战做好了准备,他寻找生存和抵抗的鲜活例子,他寻找孤立的群体,在那里,人们锲而不舍地坚持着集体公社式的生活方式。 我们从他在1970和1980年代所写的农民故事中看到的景象是,一个族群无论是否受到威胁或者退化到社会边缘,其顽固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都不仅只是博物馆里的一件展品:它们实际上可能都是黑暗中的灯塔。在其中的一个故事里,一位农民说:“我的儿子正在忘记一些知识,劳作是保全它们的方式”。——这种说法有点像华兹华斯的“迈克尔”。伯格自己的工作方式与此类似。土地就像身体或书页一样,是一个承载记忆的场所。他的小说里面那些正在老去的农民——采食者、牧羊人、樵夫、寡妇和祖父们——都固执地留在了当地。他们的生命各自记录了一段共同的历史,就像格拉斯米尔湖上方的那些小山峰一样——顺带勾勒出密密麻麻分布的山谷群落。 至少在一开始,劳作是事实上的核心主题。伯格所描述的农民的生活,是被辛勤劳作所定义的。农民们会长时间待在田地里,待在羊圈里,或者跟他们的牲口在一起。但是,他们既非英雄,也非牺牲者。他们是淘气的,而非勇敢的;他们是喜爱音乐的,而非阴郁的;他们过日子的方式,就像在呼应库斯图里察电影里铜管乐队的节奏。这里存在一些典型形象:强势的有心机的老头、顽固的老处女、慷慨激昂的疯女人。他描写了手风琴手、干酪加工者、孤儿、跛子,所有人都带着点狡猾的聪明,有时候则带有野性的粗鲁或者狂欢式的喜悦。(巴勒斯坦诗人塔哈·穆罕默德·阿里写道:“我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在我的体内/有着一位母亲的真诚/和一位鱼贩子的狡猾。”)*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里*显著的一点,就是顽固地拒绝接受政府规划者所声称的对他们有利的或者无法拒绝的事情。他们对于法国人所说的“生意”也并不感兴趣。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他们难以被约束管制。伯格自己的行为中,也有矛盾的抵抗,他与这些人并没有区别。在他的心里,他就是其中之一。 1976年,他告诉一位朋友:“我总是感到,我的思维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这时候他在上萨瓦省已经居住两年了,在新的作品上忙忙碌碌。3 *初,他在散文和故事书之间难以抉择,但是*后,他说:“我想……叙事作品所能承载的要更加深远。” 后来叙事性承载了他超过二十年的作品。做任何工作,如果想要持久做下去,都需要严格的纪律。这个三部曲起笔于1974年,**部《猪的土地》出版于1979年,第二部《欧罗巴往事》出版于1987年,第三部《丁香花与旗帜》出版于1990年。但是,《他们的劳作》三部曲远远不止需要顽强与勤奋。(虽然确实极其顽强和勤奋:伯格说他重写了其中的一些故事,手动修改它们二十多次。)对于要写的书,作者需要从头开始重塑自己的生活。它不仅需要意志,而且需要开放的主动意愿。每一首诗或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描述或每一个对话,都证明了一位作家与一个他渐渐爱上的地方的长时间接触——那是一个完全改变了他的群体。 伯格变成一位讲故事的人。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名称都已不再适用于他。在首版《猪的土地》的书衣上,甚至刊了一张他戴着乡下人帽子的照片,就好像在宣告一种新面貌 。但他还是有老脾气,各种论战还是会激怒他。在《新社会》的一篇文章中,他猛烈地抨击,把虚构小说称作属于中产阶级的文学形式:他称之为“北约文学”。他说,虚构小说这门生意,是充满了野心的竞赛,也是畅销书的托词,它们的业务属于伦敦和纽约那类物资过剩的世界。他转而将目光投向别处: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俄罗斯和意大利的民间故事集、纳吉布·马哈福兹和塔依卜·萨利赫的作品。在那些地方,生活里的艰辛依然可以将人们聚集在一起,那里还完好无损地存在共通的整体、共同的渴望,如此一来,叙事的共谋关系就依旧是可行的。他说过:“讲故事的人的任务,是去了解这些共同的渴望,并将它们写进他的故事的步伐之中……然后在故事的沉默空间里……过去和未来都会联合起来控诉当下。” 伯格同样非常重视瓦尔特·本雅明的晚期作品,其中,散文《讲故事的人》成为伯格的信条。对于在1930年代写作的本雅明来说,民间故事是一种行将消失的艺术形式。它属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生活方式,那时候经验还是口口相传的,叙事不仅意味着带来娱乐,也意味着传授经验。本雅明说,每一个真正的故事的核心,都暗藏着实用的知识——与其说是“某一问题的答案”,不如说是“对一个刚刚展开的故事将如何继续演绎的建议”。在伯格的晚期虚构作品中,对本雅明这个观点的演绎方式有时候出人意料地直接:故事里,一位农妇对她的女儿说,“我会告诉你哪些男人值得我们尊重。是那些投身辛勤劳作的男人……是那些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很慷慨的男人。是那些一生都追寻着上帝的男人。其余的男人都是烂人。”其他时候,伯格的故事蕴含的道理则更加神秘,甚至是超自然的:是一个让人惊奇的怪诞不经的事物。无论是在破晓前的屠宰场,还是在肖维洞穴中,伯格总是使自己习惯于黑暗,他曾经说过:“黑暗先于视野、地点和名字”。 本雅明自己对于故事讲述的地位有着矛盾的心态。就像他的大多数晚期作品一样,他看待时间的角度是非线性的。他似乎一方面想把民间故事安放在理想化的过去,另一方面又拒绝承认民间故事的衰落仅仅是现代性的一个象征。反之,他说,“历史的世俗生产力”正在从共同的或活跃的语言沃土当中,抽取和根除掉那些叙事的习惯。但这只是一种更大的消亡现象的一部分。他说:“讲故事的艺术行将消亡,因为,真理的史诗性正在衰亡。” 对于本雅明和许多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家来说,消亡之中存在着一种美丽。伯格虽然对本雅明的话深信不疑,并将这位评论家视作一位知识分子先驱和原初性源泉,但实际上,无论是否承认流行思潮的存在,都有一些融会进了本雅明的思想,这些思潮也融会进了伯格的思想里。其中之一就是海德堡激进分子的“浪漫的反资本主义”(romantic anti-capitalism),以及德国的社会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前瞻性思想。滕尼斯是弗里斯兰的农民之子。他活跃在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期,和伯格一样,他也对传统农村的消失感到不安(对他来说,农村指的是他的家乡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1887 年,他出版了《共同体与社会》,在其中对这一现象作出回应,这本书的思想后来渗透到下一代的德语作家的想象力中,也就是从马克斯·韦伯和他的海德堡圈子,一直到年轻的卢卡奇、恩斯特·布洛赫,以及间接的本雅明。 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英译大致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提出一个我们凭直觉就能理解的抽象二元论:选择一个村庄(或街区)的更纯净的、扎根的、更有机的生活;还是选择新兴市场城镇的机械化的、支离破碎的、以金钱为导向的生活。对于滕尼斯来说,这当中的差异是无疑的。村庄建立在一个物质和能源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由信任的社会黏合剂聚集在一起,并且,通过亲属关系的纽带、宗教、传统和互助,带来了仪式化的生活。相反地,城市的构建基础是中心化、虚伪的关系、自我中心、投机和利益。滕尼斯曾作为研究霍布斯的学者受训,他所观察到的*大的讽刺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洪流涌入,实际上却把人们送回了自然状态。当社会与一台机器没有什么不同,其后果就是社会变成了一个荒野,里面所有人都势不两立,也就是所谓的丛林法则。
作者简介
乔舒亚??斯珀林 Joshua Sperling 生于纽约,成长于加利福尼亚,于耶鲁大学获得比较文学、电影与媒体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欧伯林大学,文章见于Brooklyn Rail, Guernica, Film Quarterly, Jump Cut and Bullett Magazine及众多出版物。
-
小说家的假期
¥22.9¥52.0 -
苏东坡
¥40.6¥58.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2.5¥29.8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12.3¥28.0 -
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自传(八品)
¥29.9¥68.0 -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16.4¥4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6.7¥45.0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
¥23.8¥58.0 -
民国漫画风范
¥19.6¥39.0 -
沿着公路直行
¥21.5¥50.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12.9¥30.0 -
跃登百老汇-黎锦扬自传
¥6.6¥20.0 -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八品)
¥16.8¥48.0 -
加缪自述
¥8.4¥28.0 -
武则天演义:良相辅国 一代女皇
¥16.0¥38.0 -
成为福克纳:威廉·福克纳的艺术与生活
¥17.6¥45.0 -
词人纳兰:西风独自凉
¥19.7¥48.0 -
曾国藩传
¥36.8¥49.0 -
历史的群像-吴晗点评历史人物
¥10.2¥32.0 -
了不起的邻家女孩:香港的女儿梅艳芳/马超
¥24.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