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扬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扬

1星价 ¥17.9 (3.2折)
2星价¥17.4 定价¥5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1883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64188399 ; 978-7-5641-8839-9

本书特色

传统美德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革新,才能永葆其美善的青春,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全书围绕中华传统美德的规范系统、道德生活史维度传统美德规范的样态、善美一致的问题、现代传扬以及如何可能四个中心问题,通过关键概念的词义学诠释、科学性原则的确立、效益性原则的确立、审美视域的美德定位,在文化功能联动层面切入传统美德规范的遴选,开设世界舞台上中华民族责任担当视域。以通俗、注重实效、简洁易行的宗旨为读者了解、践习中华传统美德提供助益。

内容简介

幸福生活已经成为21世纪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幸福生活的文化基础是美德,美德是道德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其传统美德的资源很好丰富。资源只有盘活后才能在民族的成长中产生其相应的作用。传扬传统美德无疑是盘活工程实践的一部分。文化资源的盘活必须依据文化的规律来进行,不能为传扬而传……传统美德的传扬实践必须在有所获得的轨道上进行,不能违背实功的规则来实现真正的传扬。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不是“礼义之邦”,“礼仪”的“仪”是单人旁,说明这需要人通过具体的行为做出来,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正是民众在具体践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厚实起来的,通过“群”的教育来提高个人各种应对能力,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个人的层面,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礼貌、感恩、习惯等来提炼自己的人格素质,锻铸自己的文明素养,就显得很好重要,而不是其他的理性手段,这是本着文化的规律来运思传扬传统美德实践的答案,也是一个中国人对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体现。

目录

绪论 **部 理论篇 一、传扬传统美德必要性的追问 (一)时代的要求 (二)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 二、传扬传统美德如何可能的形上思考 (一)道德生活的现实图画 (二)道、德的词语学内质 (三)“德”“得”相通如何成为可能 (四)由“道”而“德” (五)道德的有效性规则 三、传扬传统美德实践可能性的诉求 (一)人性的可能因子 (二)民族的愿望 (三)世界的认可 四、危机意识是传扬传统美德实践的文化驱动力 (一)《诗经》里的忧患的意识 (二)儒家的忧患意识 (三)儒家忧患运思中的危机取向 (四)危机意识对现代道德危机的启示 五、从“礼义之邦”到“礼仪之邦” (一)“礼仪之邦”与“礼义之邦”的区别 (二)“礼”“义”“仪”的辨析 (三)“礼”与“仪”的相同性 (四)“礼仪之邦”的必然性 (五)确立“礼仪之邦”正当性需要思想的革命 六、传统美德的本质 (一)西方美德的辩证 (二)中国美德的学界认知 (三)传统美德的语境意义探寻 (四)传统美德的科学界定 七、传统美德的核心精神论 (一)提炼核心精神的必要性 (二)“精神”的基本含义 (三)核心精神的本质 (四)核心精神的实质 (五)核心精神的实践链:自强不息 (六)核心精神的效用期望 八、实功是传统美德传扬实践的价值追求 (一)实功视野的定位 (二)实功的准星在效益 (三)实功的基础 (四)实功的维持机制 第二部 实践篇 一、道德实践意识革命的文化因子是因循 (一)选择“因循”的文化因子是激活中国文化自身功能的有效手段 (二)世界汉学对因循认识的启发 (三)因循的创新本质 (四)因循的现实意义 二、传扬实践的新视野 (一)对立“义”“利”的局限性 (二)“仁”在日本定位的启示 (三)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四)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反应 三、道德的科学设定是传扬实践的关键 (一)何谓道德 (二)生活是道德生命的源泉 (三)“德”的关键在“得” (四)“德”“得”相通在实功 四、传扬实践的人性出发点 (一)中国人性善恶思想的回顾 (二)中国思想上不同的人性视野 (三)21世纪对人性理性选择的必要性 五、传扬实践的个体性展开 (一)“八条目”的主旨 (二)“修之于身”语言形式释放的信息 (三)修养实践功效性提高的关键途径在于共同规则的体认 六、“礼貌”是养成美德的基本环节 (一)文化相异性视野中选择“礼貌”的紧迫性 (二)历史视域中的“礼貌” (三)海外对中国“礼貌”的审评 (四)“礼貌”在于训练 七、“感恩”是传扬传统美德实践的内在驱动力 (一)“恩”的词义释解 (二)“感恩”的真义 (三)“恩”的基础 (四)“感恩”是传扬实践的驱动力 (五)“感恩”具有普适性 八、“习惯”是美德的文化铸造器 (一)何谓“习惯” (二)“习惯”的特性 (三)“习惯”的功效 (四)“习惯”的养成 九、传扬实践的社会性展开 (一)西方人打开中国大门后的道德选择缺乏理智性 (二)“德”的文字结构显示其发展需要外在环境的整备 (三)对“德”文字结构的清晰认识 (四)“群”的理论启示 (五)“群”的生活目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许建良,男,江苏宜兴人;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伦理研究所会员。研究专注于中国哲学伦理、经营伦理以及日本中国思想;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研究”等各项国家、省部级各项课题9项;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中国伦理文化宝库》等图书5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