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海弦之声——评弹艺术论稿

海弦之声——评弹艺术论稿

1星价 ¥48.4 (6.2折)
2星价¥48.4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8206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8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5820683 ; 978-7-5458-2068-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本书不同于由理论到理论的思辨或说教,而是基于演艺实践的评析和探讨,是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获得的思想结晶。通读本书,便可包览评弹艺术之美。

内容简介

书稿辑录作者四十余篇评弹文章,共分三部分,一是书目评析,从艺术形象的塑造、艺术蒙太奇特色、编创互动交融、舞台表现创新等角度对九部书目进行赏析和评论;二是理论探析,二十多篇文章论述评弹的本真性与动态性、活态性的辩证关系,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历史规律,艺术流派的历史演变等;三是艺海听涛,就评弹发展路径提出在思维创新、节目创新、表演创新、舞美创新等方面的探讨。书稿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广开阅读视野,增长关于评弹的知识,形成艺术审美,也为专业评弹研究者和职业评弹演员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对评弹的推广和传承更是具有积极意义。

目录

夏锦乾 Ⅰ

前言Ⅰ

一、书 目 评 论

都市评弹的魅力———原创中篇评弹 《林徽因》赏析3

从原创中篇评弹 《徐悲鸿》看非遗保护的动态性与活态性伦理原则10

映日芦苇别样青———评原创中篇评弹 《芦荡枪声》15

评话 《唐??三彩》有三彩20

评弹比翼 时空穿越 虚实辉映———原创中篇评弹 《大浪淘沙》艺术结构评析23

再现一代宗师的真善美———原创中篇评弹 《蒋月泉》评析33

编创相济 情劲交融———新编中篇苏州评话 《真假美猴王》评析41

都市风格 评弹本真——— 《高博文说繁花》(**季)评析48

“评弹剧”不是“评弹”+ “剧”———从**部 “评弹剧”《医圣》谈起58

二、理 论 探 析

开创评弹表演艺术新天地67

评弹改编,并非轻松 “拿来”70

海派评弹面面观———从 《繁花》说开来74

物形于人 人假于物———评弹艺术审美意象浅论77

蒋月泉的成功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84

蒋月泉评弹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92

评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伦理原则96

全媒体时代的曲艺批评品格105

且论 “书戏”112

弦内弦外 虚实相间———访评弹理论家吴宗锡121

中篇书目:强评弹艺术之路136

本真性延续 动态性发展———也谈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141

评弹艺术定位及“双创”实践148

浅谈吴宗锡先生的评弹艺术评论157

出人 出书 走正路———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苏州评弹的发展163

苏州评弹理论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之道———以文献研究为视角170

吴宗锡评弹理论体系的宏观维度与微观维度——— 《吴宗锡评弹文集》评析176

融媒体生态环境下曲艺批评模式的协同创新189

评弹书目改编通用文本的历史与现状论析197

苏州评话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创新206

移步不换形,原汁添新味210

因团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评弹剧 《医圣》谈大制作的创演与传播216

三、艺 海 听 涛

从胡国梁新著谈严调的动态性和活态性发展225

青春版:“梅开二度”的评弹风景线228

从 《沈万三》火爆聊长篇评弹上大舞台231

明月清泉 古树新枝———观聆 “寻找??蒋月泉”大型评弹专场有感233

跨界交流与艺术创新———有感于王珮瑜演唱评弹丽调经典选曲236

从中篇评弹 《蒋月泉》谈到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吴宗锡先生访谈录239

堪与 《蝶恋花》比美的评弹金曲———邢晏芝谱唱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赏析245

篇精词美 情真意切 气宏势新———读 《心寄弦情———窦福龙评弹作品集》有感253

金光锃亮 《罗汉钱》———忆新中国70年令人难忘的一部文艺作品258

演绎英雄悲剧美的评弹力作———袁小良原唱开篇 《既生瑜??何生亮》评析260

守正传承艺术本真 创新发展时代风韵268

“南曲北移” 跨界传播———从赵玉明弹唱苏州弹词开篇 《莺莺操琴》说起271

春暖花开 再蓄青丝———网络评弹 《秀发》评析279

圈外介入 别具洞天———孙光圻跨界曲艺访谈录283

后记292






展开全部

节选

我1943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受优美秀丽的江南文化熏陶和父母爱好的影响,从小就接触到苏州评弹。当时无锡书园弄里有家书场,经常会有吴侬软语和三弦琵琶的声音飘出,引得我驻足凝听,充满好奇。 1952年,我们举家迁居上海,住在静安区福康路弄堂的石库门里,街坊邻居时有评弹说唱声音传出,我也在家里守着收音机听范仰祖主持的“空中书场”节目,哪天不听心里就茫然若失,故有一次亲戚在国际饭店办的结婚喜酒也没有去吃,情愿留在家中听说书。刚开始喜欢听大书评话,故事讲的是历史大场面,说的多是从小耳熟能详的英雄好汉,如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 《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等。后来逐渐开始听小书弹词了,觉得情节离奇,感情丰富,特别是各种流派唱腔非常好听。再后来,父亲开始带我到静安、仙乐、沧州等书场去听书,当面观聆了心中一些偶像级的说书先生,像蒋月泉、严雪亭、刘天韵、张鉴庭、杨振雄、朱慧珍、徐丽仙、朱雪琴等名家说唱的长篇和中篇评弹。当然,*难忘的是1959年在上海*大的文化广场听蒋月泉演唱、张鉴国伴奏的弹词开篇 《莺莺操琴》,那真是叫气势磅礴,声震宇梁,想不到一只三弦一把琵琶和一个人的演唱,能调动起上万人的兴奋和激动。当时一曲唱完,整个广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真是盛况空前,至今难忘。 20世纪60年代初,我考入大连海运学院 (今大连海事大学)念书,与评弹接触开始少了,但心中的喜欢并未稍减。我毕业后曾一度在上海工作,直到1982年又奉调回到母校从事教科工作。在离开上海的这几十年中,我经常利用到上海出差或开会的机会,去上海音乐书店买评弹录音和各种磁带以及 VCD 和 DVD 光盘,带回大连后在教研之余播放欣赏。后来电脑普及就方便了,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到各种评弹视频资料播放,仿佛又回到了书场里的感觉。应该说,评弹一直是我在外地生活中的一大伴侣。 二、与理论研究的渊源 我因学校工作需要,一直被续聘到70岁才正式退休,回到上海生活后,心想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把自己钟爱的评弹艺术和从事的航海文化结合起来。也是机缘凑巧,2015年春,我先后通过新民晚报社的好友方毓敏和俞亮鑫认识了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并在他的引荐下,开始真正接触到上海和苏州、常熟、南京等地众多的评弹演员和有关人士,与他们交上了朋友。 评弹与航海的结合该从哪里切入呢? 我感到应从自己长期从事的理论研究入手,写点评弹评论和理论研究的习作。于是,我在各方评弹友人的关照下,开始尽可能多的到现场听书、甚至参与演员排练的 “探班”,并大量 “恶补”评弹历史与理论方面的文章。与之同时,我开始边看、边听、边学、边写,并逐步在 《新民晚报》 《解放日报》 《曲艺》《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艺术报》等中央与地方媒体上发表了一些习作,还有幸加入了上海和中国两级的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曲艺家协会,得到了更好更广的学习和请益空间。 三、文稿分类 本书辑录了近几年所写的与评弹相关的习作约40余篇,其中大多数曾在中央与地方媒体上发表过。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而每类中的篇目以发表或写作时间为序。 (一)书目评析 这类文稿大都是通过现场观摩和排练探班所写下的体悟与评析。其中,撰写原创中篇评弹 《林徽因》赏析的**篇习作感触*深。通过多次与上海评弹团的编创人员近距离接触,我首次了解到编剧的设计思想和演员的二度创作过程,给评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征询与交流,我把题目定为 《都市评弹的魅力———原创中篇评弹 赏析》,从评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论述了 《林徽因》在题材、人物、表演、舞台等上的设计与表演特色。该中篇评弹于2016年3月21日首演于上海兰心大戏院,取得轰动性的圆满成功。我为之所撰的一篇5000多字的评论,先是在上海 《新民晚报》发表了1000字左右的摘要稿,后来又全文见刊于国家级 《曲艺》杂志第12期上。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将之推荐参加2017年度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第二届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入选年度优秀作品,获 “啄木鸟杯”。这是苏州评弹评论史上的**次。在颁奖典礼上,遇到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我说在文艺评论方面是老年新兵,他笑着说:“你是 ‘老兵新传’。” 自此以后,我就将曲艺评弹的艺术评论和理论研究作为这个老兵的新工作方向之一,凡是有新的优秀原创作品问世,我就想方设法联系相关院团去学习和了解,多次去探班,与主要编创人员交流讨论,研究剧本特色,观摩排练和演出。近4年来,包括 《林徽因》评论在内,我先后撰写和发表了8个与原创中篇书目相关的专题论析,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评弹艺术的发展做了相应的探讨。其中,对 《徐悲鸿》的评析,着眼于非遗文化保护的伦理原则;对 《芦荡枪声》的评析,着眼于艺术形象的独到塑造;对 《大浪淘沙》的评析,着眼于评弹艺术 “跳进跳出”的蒙太奇特色;对 《真假美猴王》的评析,着眼于编创相济和情劲交融;对 《蒋月泉》的评析,着眼于艺术家的真善美;对 《唐??三彩》的评析,着眼于评话演员说小书和弹词演员说大书;对 《高博文说繁花》的评析,着眼于艺术的本真传承与动态活态的创新发展。对 “评弹剧”《医圣》更是突出了其不是简单的 “评弹”+ “剧”,而是肯定了其将戏剧的某些舞台表现因素适度有机地嫁接到评弹本体主干上的守正创新探索。 (二)理论探析 在撰写评弹评论的同时,我也开始了对苏州评弹的历史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2017年夏秋,在沈阳参加中国评协骨干培训学习班时,中国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不耻下问,特地来我住的地方看望,并委托我去上海采访著名的评弹理论家吴宗锡。吴老在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长期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被中央领导誉为新中国评弹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不仅主持组织了评弹书目的整旧创新与中篇演出,而且在评弹艺术的审美理论上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研究,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论著,其所提出的一系列评弹理论,被学界誉为 “吴宗锡评弹观”。94岁高龄的吴老获知我受命采访后,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我边请教、边讨论,先后当面采访了4次,而后经过多次整理,对他的评弹艺术理论和审美体系作了力所能及的总结、阐发和论证,写了一篇12000多字的长篇访谈录,刊登在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3期上。本书收入的20多篇理论探讨文稿,主要是围绕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展开的。我认为,这是这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江南曲艺面临的*重要和*紧迫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我在原先数十年从事海洋历史文化的理论研究中,主要遵循的是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和 《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基本哲学思想,即任何事物都处于不停运动和相互联系之中。我体会到,无论从内部自身还是外部关联来看,任何一个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过程之中;而这个事物的运动过程也必然受到其他事物运动态势的影响。因此,我在评弹的学术研究中,也始终秉承与时俱进的运动观点和相互影响的联系观点,坚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和在创新指导下传承的批评理念。评弹艺术也好,航海文化也好,它们的学科边界虽有所不同,但对其的考察和研究过程,都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指导。对评弹艺术而言,这不仅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尊重其传统特色和发展过程的历史需要。正因如此,我非常赞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遗文化所提出的伦理原则,即非遗文化的传承必须讲究动态性与活态性的发展,本真性不应成为发展的障碍和问题。我认为,这一伦理原则适用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我国当然不能例外。我在发表在 《曲艺》上的 《评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伦理原则》和 《苏州评弹理论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以文献研究为视角》的文稿中,具体论述了评弹艺术的本真性与动态性、活态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即本真性是保护评弹艺术存在的基石,而动态性与活态性是保护评弹艺术延续的生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在新时代科学地传承和发展评弹艺术。 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又写了 《评弹艺术定位及 “双创”实践》一文发表在 《中国文艺评论》上,试图从构成艺术样式的基本元角度,去阐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苏州评弹历史运动和时代变化的必然规律。为了探讨评弹实践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我还在 《中国艺术报》上写了两篇文稿,通过回顾苏州评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总结苏州评弹在新时代的发展特色,我认为随着评弹受众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上班族化,评弹的编创题材和表演手法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市场变化和青年人的审美需求,也即必须遵循原中央首长 “老听客”陈云的指示,评弹要 “出人出书走正路”, “评弹要就青年”。否则,评弹就只能或变质,失去传统曲艺样式;或消解,*终被新时代的市场现实淘汰,成为 “非遗文化博物馆”的一个 “陈列品”。与此同时,还因应蒋月泉诞辰100周年的时机,写了两篇文稿,通过溯论其评弹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这位一代评弹宗师在传承与创新上的成功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此外,本篇还收录了几篇文稿,对评弹书目改编通用文本的历史与现状做了一些初步考察,并对苏州评弹的编创、传播和研究如何适应当今新媒体、全媒体和融媒体的信息环境,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与时俱进的 “双创”参考。 (三)艺海听涛 在传承创新辩证统一的思想指导下,我还写了几篇文稿,对苏州评弹的思维创新、节目创新、表演创新、舞美创新等动态性与活态性发展现实,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将之列入 “艺海听涛”之中。例如,针对上海和苏州一些评弹团推出的红与蓝、成年与青年两队表演同一台书目(如 《林徽因》 《孙武与胜玉》等)的做法,在 《新民晚报》上发表了《青春版:一道靓丽的评弹风景线》一文,认为这对于评弹艺术扩大新的受众面,加强评弹艺术的新老演员交流与传承,特别是对于培养一代评弹新人大有裨益。又如,据知名余派京剧演员王佩瑜跨界演唱评弹《情探》的丽调选曲,在 《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一篇 《把握 “两创”中 “创”这一关键词———有感于王佩瑜演唱丽调经典选曲》,从 “双创”的创字角度,评述了这两种不同艺术样式间的深度交流合作和创新审美思维的合理性,认为其有益于贴近新时代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主体的欣赏心理。再如,对于长篇书目表演进入大剧院、大舞台这件评弹史上的新鲜事,又写了 《从 火爆聊长篇评弹上大舞台》,认为此举对于评弹的书目、演员、观众都是一个考验,并从普及评弹艺术和培养一大批新受众的角度,予以肯定。对于一些苏州评弹表演名家在音乐设计和演唱实践中的创新力作,如邢晏芝的评弹金曲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和袁小良的原唱开篇 《既生瑜何生亮》,我 “小题大做”,撰写精细评论和具体赏析的长篇文稿发表在 《曲艺》上,从曲目编创、唱腔设计和表演艺术上予以逐段、逐句,甚至是逐字的分析,并从评弹美学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对于知名评弹作家窦福龙的评弹作品集 《心寄弦情》,也从传承创新的角度,对其篇目修词、作品情意和格局气度上做充分的肯定和评析。对于单弦艺术家赵玉明弹唱苏州弹词开篇 《莺莺操琴》,从南曲北移、跨界传播的角度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推介。 总之,这些年来,我本着为评弹事业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尽一份心力的初衷,对其实践和理论做了一些初步的调研,写出了20余万字的体悟习作,但毕竟不是 “圈内人士”,而是跨界介入,故在写作中难免会有失妥之处,诚请各方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孙光圻,男,1943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海事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理事健物流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兼港航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交通部“通达计划”项目评审委员,研究领域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政策。资深评弹爱好者,近年来投身评弹艺术评论与研究,现为上海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所撰写文章在《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中国文艺评论》等报刊发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