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03881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7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20388115 ; 978-7-5203-8811-5
本书特色
本书包含九个部分,除“导言”和“余论”之外,共分七章。全书力图整体地呈现费孝通思想的历史视野与历史面相,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费孝通提出的历史社会学经典概念、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论,展示费孝通在中国历史社会学方面的学术贡献。 本书尤为聚焦于费孝通探讨的三个历史社会学经典概念,即“差序格局”“双轨政治”和“中国绅士”。本书将对这三个概念进行逐一分析,展示这三个概念内部所具有的结构性内涵和理论张力。
内容简介
近年来,中国历史社会学研究方兴未艾。如果说建构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中国历史社会学的探索则是建构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之根基与魂魄。中国历史社会学贯通古今、熔铸社会现实与历史深层意识及结构的方法论和个案研究,将深化和拓展社会学理论的解释力度,从而建构植根于中国本土社会的解释框架和理论体系。基于此,本书力图整体性地呈现费孝通在中国历史社会学方面的开拓之功,并全面介绍费孝通在历史社会学方面的学术贡献,深入探讨费孝通提出的历史社会学经典概念、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论。重新发掘费孝通思想中被忽视或被低估的历史面相和历史视野,由此接续社会学本土化的学术思潮,开启中国历史社会学的征程。
目录
**章 重返费孝通思想的历史视野
**节 中国历史社会学的初兴与费孝通议题
第二节 费孝通思想的历史面相与历史视野
第二章 中国历史社会学方法论刍议:以“知母不知父”为例
**节 西方话语的植入
第二节 古典时代:重返中国思想的现场
第三节 本土化方法论
第三章 费孝通历史社会学经典概念之一:“差序格局”
**节 “水波纹之喻
第二节 “差序格局”的内缩
第三节 “差序格局”的外推
第四章 费孝通历史社会学的运用:礼法与郡县
**节 自然之礼与人为之法
第二节 郡县制及其确立
第三节 郡县制与封建制
第五章 费孝通历史社会学概念的历史真实:寓封建于郡县
**节 封建与郡县
第二节 寓封建于郡县
第三节 郡县守令世袭制
第六章 费孝通历史社会学经典概念之二:“双轨政治”
**节 封建
第二节 世族
第三节 乡谊
第七章 费孝通历史社会学经典概念之三:“中国绅士”
**节 中央皇权与地方绅权
第二节 城与乡
第三节 旧绅士与新乡贤
余论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想象力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费孝通与中国历史社会学》: 乡土人才由城返乡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的问题,这在费孝通论述乡土重建问题时都是重点关注的,他还提出了乡土人才如何返乡的设想。就其必要性而言,前文论述中已经涉及,在此重点阐述费孝通谈到的可行性问题。 首先,在情感方面,乡土人才由城返乡具有可行性。“返乡”是一种人和乡土之间的基本感情联系的表达,也是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一种情愫。家乡是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承载着一个人对故土的*深的眷恋,也饱含着一个人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和回忆。中国人对故土的这种情怀,能内在化地、持久地发挥作用。因此,从古至今,回乡报效乡土和父老兄弟都是中国人不断返乡的原动力和情感基点。费孝通正是基于对乡土中国的深切理解,因此从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结构和文化心理人手,提出了这种人地情感连接是乡土人才由城返乡的*基本也是*深层次的原因。 其次,在填补地方领袖人物匮乏方面,乡土人才由城返乡具有可行性。地方领袖人物是地方社会民间认可、在民间具有相当威望并领导民间社会活动的代表人物,他们往往因其人格魅力、领导才能、威望度和认同度、社会资本、知识资本、物质财富及人际关系资本等方面的原因,获得民间社会的推崇。 费孝通举了他在英伦所见的一个实例,来说明当时地方领袖人物的匮乏及其应对。“以往那种贵族、乡绅、牧师等人物现在已经失去了被人民尊重的地位,但是在英国乡村里却有一种人在担负过渡性的领袖责任。我称他们的责任是过渡性,因为依我看来,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生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领袖人物来的。现在那些过渡性的领袖是从都市退休回去的医生、公务员、学者和富于服务心的太太们。这些人并不是从乡间出身的,他们的职业也不在乡间,但是退休到了地方却成了地方自治机构中的重要人物了。”在此,费孝通谈到了几个问题:其一是传统乡村权威的失势和瓦解;其二是过渡性乡村权威的出现;其三是过渡性乡村权威的基本构成;其四暗含的一层意思是,未来由过渡性乡村自治领袖到乡村自身权威的再建构。我们可以将之称为费孝通所设想的地方领袖人才过渡计划,该计划可以很好地解决过渡人才从何而来的问题,费孝通在此列举的几类人包括“从都市退休回去的医生、公务员、学者和富于服务心的太太们”。 *后,搭建乡土人才返乡以后对接乡土的“桥梁”,使乡土人才由城返乡具有可行性。乡土人才的如何返乡,实际上是乡土人才如何对接乡土的问题。费孝通观察毕业大学生无法回到供养他读书的故乡,由此引发他思考对接“桥梁”和路径的问题。费孝通的这一思考,可谓从制度层面、从体制机制层面探讨乡土人才由城返乡的问题。乡土人才由城返乡是一个涉及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供给、城乡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和医疗制度等人、财、物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费孝通当时的思考已经涉及大学及中等学校教育体系及教育培养目标的问题。“一个乡间出来的学生得了一些新知识,却找不到一条桥可以把这套知识应用到乡间去;如果这座桥不能造就,现代的教育,从乡土社会论,是悬空了的,不切实的。” 至此,我们看到了费孝通对城乡“相成相克”问题的基本思考,而这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绅士阶层的问题。前面谈到乡土人才外流时,一个内含其中的问题——近代以来绅士阶层的分化与离乡。费孝通谈到的乡土人才的流失,实际上就是绅士阶层纷纷离乡不再回来。“他们中许多人选择居住在镇或城里,特别是在取得相当财富和地位之后。在那里,他们找到更大的安全感,更有威望,活动的范围更大。让自己的家乡自生自灭,听任环境决定。”费孝通并非“想以恢复乡土社会中士绅阶层的领导地位为中国经济找出路”,他所希望的是,“地主阶层的子弟们曾享受了传统特权,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机会,应当从各方面去服务乡村”。 《皇权与绅权》一书中收有史靖的《绅权的继替》一文,该文谈到绅权继替的常轨与城乡关系的脱节问题。近代以来,剧烈的社会变迁之前,中国绅士阶层仍依循旧有的继替轨道,学而优则仕便可立于庙堂之上,学而不优仍可回到乡间控制地方社会。但自科举被废,学校教育取代科举,社会变迁已然开始之时,相应的一系列变化便产生了。从前分散于乡间的教学方式变为集中在城市,尤其是集中于大都会的学校,所学科目变为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内容,这些新课程是近代西洋工业社会的产物,却被移植到仍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分散各地的求学青年,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都市习俗的熏陶,留恋城市而不肯回到农村,久而久之就破坏了绅士继替常规的有效配合。此外,由于所学科目与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学校所灌输的大部分都是适应工业文明的观念意识和技术,因此更导致这些青年回农村施展无门。当时乡村中能送子女外出接受新式教育的多为绅士以上阶层,而绅士们的子弟们一批批被送出去之后,却很少能够回来。中国基层社会一向有赖于绅士阶层,绅士的继替发生阻碍,原本应该继承绅士地位的人纷纷离开,宵小之徒便趁机操纵,横行鱼肉乡里。由此,原本在绅士继替轨道上正常配合的城市与乡村,便处于脱节状态了。 ……
作者简介
周丹丹,1980年出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人类学、景观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在《社会》《史学月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风景的商品化与民间社会的自我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李若晖,1972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国古典德性政治和中国古典学。出版《老子集注彙考(首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道论九章:新道家的“道德”与“行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地不能埋:出土简帛思想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参伍以变:古今错综中的经典与义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哲学与古典政制》(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
偏见
¥17.8¥56.0 -
女性生存战争
¥29.7¥66.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7.2¥45.0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西方哲学史
¥16.8¥38.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性心理学
¥26.7¥58.0 -
怪癖心理学:解读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里秘密
¥11.8¥36.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4.9¥39.8 -
文言浅说
¥10.1¥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8.0¥39.8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23.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