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课程设计

1星价 ¥53.0 (7.8折)
2星价¥53.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91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48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030699145 ; 978-7-03-069914-5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点问题,如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治理智慧在现代化治理中的传承等,收集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案例,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主要内容分析”“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中华传统文化集萃”“延伸阅读”等教学模块,作为高校思想教育与中华很好传统文化融合的“切入点”。本书旨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更合理,加强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弥补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及经典著作的知识储备不足: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意趣,提高思想教育教学效果。 本书适合高校思想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中小学德育课教师,以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目录
**章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
**节 领悟人生真谛 3
第二节 坚定理想信念 10
第三节 弘扬中国精神 16
第四节 坚守价值追求 24
第五节 遵守社会道德 31
第六节 塑造良好品格 38
第二章 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45
**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4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5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 60
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66
第三章 传统文化融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史教育 73
**节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75
第二节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83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90
第四节 为新中国而奋斗 97
第四章 传统治理智慧在现代化治理中传承 105
**节 中国古代创新意识 107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 113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 120
第四节 中国古代朴素生态文明思想 127
第五节 中国古代天下观 133
主要参考文献 139
后记 147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节 领悟人生真谛 一、主要内容分析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看法和总观点,它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青年大学生要深入思考人的本质,人生目的,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树立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二、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 1. 中国古代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索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科学的认识。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思想资料。 战国时期思想家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人性是生而具有的,其内容就是“食色”,性无善无恶。告子还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 告子上》) 孟子与告子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的性善论,将人性与动物之性、人性与神性区别开来,是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2. 超越小我,利济苍生的人生观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主张,人的一生应该以“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为己任,努力做有德行的圣贤。颜元认为,一个人在选择人生目标时,应该以“大人自命”,立志作圣。“父母生成我此身,原与圣人之体同;天地赋与我此心,原与圣人之性同。若以小人自甘,便辜负天地之心,父母之心矣。常以大人自命,自然有志,自然心活,自然精神起。”(《存学编》卷一)圣人并非遥不可及,圣人与庸人的区别仅在于肯不肯立志用功。他说:“圣人是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取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超越了个人“小我”的仁人志士,表现出的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心怀百姓、为民请命的胸怀和情操,对我们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具有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萃 1.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注释】该句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人生*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业,然后是著书立说。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 2.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注释】该句出自《晏子春秋 内篇问下》。叔向与晏子就何为高尚与卑劣进行问答,晏子的观点是:*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在我国历史上,正己爱民始终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高尚风范。 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注释】该句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意思是,人终究是要死的,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遭腐刑之辱境遇下的生死观,也常用来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1944年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此句。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该句出自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大意是说,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怀有一颗爱国之心,能够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达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儒家的生死观是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主流,它培育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