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上下册)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上下册)

1星价 ¥111.7 (4.9折)
2星价¥111.7 定价¥22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15163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16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218151632 ; 978-7-218-15163-2

本书特色

8年实地调查,500余幅照片,近千种工具器物,一部中华文明史! 采煤冶铁、插秧灌溉、施肥舂米、养牛捕鱼、酿酒制糖、纺线织布、砌墙造船,纯正的中国手艺! 袅袅炊烟已散,鸡犬之声渐远,黄土地上的村落与城市,在20世纪遭遇千年未遇之变局; 几朝几代几辈,传承千年的老手艺,匠心可夺天工之巧,却在科技飞速发展中渐失用武之地。

内容简介

《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展示了鲁道夫·霍梅尔在中国8年间的调查成果,他用影像和文字记录的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书中大量照片,更是弥足珍贵的实物图像资料。本书依据18世纪西方工具分类法,将工具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与运输工具五大类,每类之下再细分,共140余项,涉及劳动工具和器物千件之多,几乎涵盖中国人日常所用。该书涉及范围广、工具和器物多,文字与照相记录方式并用,且测量精准,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目录

**章 基本工具 采煤 采煤用绳索 采石 制铁 铁匠铺 铁匠工具 风箱 金属薄片应用 制钉 焊接工艺 金属拉丝 铸铁 铸件修补 锻铁 流动铜匠 第二章 农业工具 犁 耧 插秧 灌溉 施肥 耖和磙子 耕作工具 打谷和扬谷 马铃薯 剪枝 水磨 榨油 手磨(砻) 畜力磨 碾米 手推磨 大豆的利用 关于豆腐的注释 绳索压榨机 铡刀 制糖 食盐 供水 养牛 捕兽器 捕鱼法 织网 肉的处理 木炭炉及制作 蒸馏制酒 酒炉 厨房炉灶 燃料 做饭 厨具 餐具 第三章 制衣工具 轧棉机及弹棉花弓 纺线 麻纺车 纺车 捻线 织布 织带机 印染 砑光 洗衣 熨烫 缝纫及缝纫工具 画线工具 顶针和镊子 眼镜 针 剪刀 日本剪刀 草鞋 布鞋 雨具 编织 制革 做鞋 鞋匠工具 第四章 建筑工具 伐木 斧子 原木钩 打号锤 竹子的利用 木工用具 锯 船匠用截圆锯 横割大锯 篾匠用锯 干柴锯 伐木锯 日本伐木锯 日本榫头锯 手锯 短柄斧和柄斧 刨子 刮刀 木工台挡头 木工台架 钻孔 木匠用扩孔锥 凿子 木匠用凿子 日本木匠用凿子 墨斗 往复式车床 木匠用辅助工具 木钉在中国的使用 木钉的历史 中国起子 起钉器 磨石 竹瓦 照明用竹条 制砖 窑砖 制作屋瓦 烧石灰 石灰的多种用途 房屋结构 砖墙的砌法 夯土墙 门 锁 门环 窗 椅子 暖炉 枕头和床 扫帚 灯 制作蜡烛 第五章 运输工具 道路 独轮车 橇 畜力车 挽具 水路 造船 造船填缝 船锚 船用罗盘 运载货物 液体容器 手制陶器与轮制陶器 锡匠手工艺 桶匠手工艺 附录:英制、市制与公制单位对照表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马未都 这是一部读来令人感动的书。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走村串户考察了8年,回国后又潜心研究了10年,以严谨的态度著成此书,用自己的相机和尺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和生活记忆。
农耕民族推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随之发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面朝黄土耕作,利用工暇之时制作生活工作所需,凡用具、工具、农具、家具以及衣帽鞋袜都自己动手制作,久而久之,手工成了手艺。
较之工业文明,手工业文明更能寄托人类的情感。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成为一条条有效的途径,通向幸福之门。人们用思想和双手编制生活景象,制造工作便利,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在工作中提高效率。
中国手艺的积累大都以实物诉说。中华文明硕果累累,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先秦的青铜、汉代的漆器,唐之金银、宋之陶瓷,元明清不胜枚举,中国古人的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让后人仰而视之,诚惶诚恐。
而劳作之中,工具成为帮手,让手工业趋于便利,然后得以长足发展。中国传统手工业在生活与工作两大领域各显神通:生活上,中国人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将手工艺术化;工作上,工具的发明及使用成就了几千年的中华灿烂文明。
可惜我们少有人记录这些,也少有人珍惜这些。倒是一个美国人在90多年前,为我们做了如此重要的记录。今天读来,仍让人心动。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大陆上由北及南,孜孜以求地将这个国度几千年来积累的文明做了客观的考察,事隔近百年,我们再看它时几乎就是完备的总结。因在那之后,中国陷入战乱,继而又置身于高速度的建设,使这些古文明积累成了残缺不全的记忆,而鲁道夫·P. 霍梅尔所做出的一切,为我们直观地补上了这些残缺。
工业化文明、信息化文明将人类文明带入高速行进的轨道,与手工业文明漫长的历史相比,可以说日新月异。但是,文明有善果,亦会出现恶果,善恶之间,多为一念之差,人类还常常浑然不觉,只有靠时间才能做出终极判断。
本书作者恰恰在中国工业化前夕来到中国,又付出了极大精力和毅力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任务,才让我们今天有幸看到我们自己百年前乃至千年前的缩影,而这缩影的每一细微之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
手艺具有思想,思想能放出光芒。对中国人来说,手艺是古代中国的命根子,我们曾长久地攥着这命根子,让民族长寿至今。
谨以为序,并向作者、译者、编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鲁道夫·P. 霍梅尔(Rudolf P. Hommel,1887—1950),生于德国,21岁时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及其他古代典籍,后到伯利恒的里海大学任副教授。之后结识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的亨利·查普曼·莫瑟,两人在人类工具研究方面产生共鸣。霍梅尔在莫瑟委托下,先后在中国做了8年调查,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并带回一些实物或复制品交给莫瑟博物馆。1737年,霍梅尔根据8年调查成果,写成《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