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6175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8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47617571 ; 978-7-5476-1757-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新时代海派文化是海派文化的现代表述,指在对历史概念海派文化扬弃焕新的基础上,以上海为核心承载区并形成明确想象路径,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伟大的创新实践中孕育生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的一种文化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将上海城市精神提炼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同时又提出新时代的上海具有“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不仅传承了历史的积淀,且体现了海派文化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基本特征,具有我们今天所要倡导的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时代特质。关于新时代海派文化时代特质和价值取向的当下阐释,本书以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为基本遵循和主要指引,提出了具有内在联系且互为支撑的五个层面的特质和取向,包括人民本位的价值追求、开放引领的融合优势、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包容共生的活力源泉和经世济用的实践路径,为海派文化建设的当下与未来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内容简介

本稿是集体合作成果,以海派文化为主题,由十二位撰稿人分章写作而成。内容包括:海派文化的历史流变与时代建构,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海派书画的艺术史认和群体评述,海派京剧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娱乐空间的建构及其影响,海派文学的传承与突破,海派生活文化与域外文明,海派民俗,海派学术等。本稿谓之新论,一方面是因为书中各个章节关于海派文化某个领域的专门论述都有新的深化和拓展,表现在论述的史料文献、研究视角、论述过程、研究结论等,另一方面研究的是新时代语境之下的海派文化,在概念的选择上与近代的海派文化有比较明晰的区分。

目录

总序/1

绪论 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时代特质和价值取向/1**章海派文化的历史流变与时代建构/9

一、 海派文化研究的成果梳理/9

二、 海派文化的生成演化和研究脉络/14

三、 海派文化内涵的多重视角/28

四、 新时代海派文化与城市软实力提升/44第二章从传统到新变: 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52

一、 江南文化的历史与变迁/52

二、 江南文化的特性/61

三、 江南文化的新变: 从江南文化到海派文化/70

四、 从江南到长三角: 海派文化的未来/81第三章海派书画的代际演变和群体评述/87

一、 海派书画的概念梳理与历史确认/87

二、 海派书画崛起的社会成因与经济基础/89

三、 海派书画的风格认知与流派界定/91

四、 **代海派书画家群体/93

五、 第二代海派书画家群体/98

六、 第三代海派书画家群体/109

七、 海派书画对海派文化的整体影响/124第四章海派京剧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娱乐空间的建构及其

影响/126

一、 “文化娱乐共同体”: 大众传媒、消费空间与休闲

观念/127

二、 从茶园到剧场: 戏曲观演空间的兴替与突显/136

三、 岂止是京海颉颃: 海派京剧作为海派文化之

表征/145

四、 集成与创新之上的担当: 周信芳作为海派京剧

之“利剑”/155

五、 人民文艺与人民城市: 从新中国戏曲改革看

新上海的文化改造/162第五章海派文学的传承与突破: 一种学术史的考察/171

一、 从“前洋场”到“沦陷区”: 海派文学的发生与

演进/173

二、 海派文学的审美机制/182

三、 新时代海派文学的新变与展望/192第六章海派生活文化与域外文明: 近代上海公共文化空间

的形成/199

一、 移民文化/201

二、 传教士文化/210

三、 国人引进来的西方文明/219

四、 结语/242第七章海派民俗: 中西古今交融下的现代民俗形态/245

一、 海派民俗的概念与特征/245

二、 海派民俗的发展历史/252

三、 海派民俗的内容/262

四、 结语/275第八章海派电影: 紧贴时代脉搏、反映市民趣味/277

一、 大浪淘沙的早期影片/277

二、 数雄并立的20世纪30年代/282

三、 “孤岛”“沦陷”沉寂期/287

四、 “战后”创作爆发期/290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意识形态转型

发展期/292

六、 “文革”停滞期/296

七、 改革开放再出发期/297

八、 “新千年”探索期/302

九、 海派电影与海派文化反哺共生/306第九章海派学术: 江南、家国与世界/310

一、 海派学术述要/312

二、 江南底蕴与世界眼光/324

三、 国家情怀与地方意识/329

四、 求新精神与务实态度/334后记 /338


展开全部

节选

**章海派文化的历史流变与时代建构 1917年“海派”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至今已有百年。我们常说海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碰撞的产物,但传统儒家文化也好,开启西方现代文明的启蒙运动也好,它们都是由知识分子抑或是社会精英阶层自上而下推行开来的,海派文化在生成模式上则完全不同,它并不是由某一阶层或群体先提出“海派”的口号才得以普及的文化形态,相反,它是在无自觉无领袖的状态下自然生发的,市民阶层比文化精英们更早地接受并参与创造了海派文化,之后才引发学者们研究的兴趣,可以说,对于海派文化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文化追认”的状态中,海派文化的概念、起源、特质的认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承载了不同的内容与责任,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 一、 海派文化研究的成果梳理 海派文化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借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风,蔚然而成显学,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 对海派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的学术性论文与专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不少以“海派文化”作为论述对象的文章,比如盛丰的《论“海派”文化的“边缘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作用》、陈旭麓的《说“海派”》、花建的《“海派”的历史特征》、沈渭滨的《海派文化散论》等文章,大多站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上海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海派文化的源头与成因,并剖析其文化特征。 之后出现了一些专门讨论海派文化的专著或者是论文集,但数量并不多,较早的有《海派文化概览》(张颖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从“上海人”的定义溯源,并将海派文化延伸至上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剖析开埠以来上海的经济、方言、民族产业、建筑、文艺、出版业、教育、民俗等多方面的嬗变,但是全书并未对“何为海派文化”下定论。苏秉公主编的《新视角下的海派文化》(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以“什么是海派文化”为起点,从经济基础、契约精神、教育比较、建筑形态、文学艺术、城市生活和哲学视角等七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海派文化的内容与表现。法国学者白吉尔的《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以异国视角观察上海一个半世纪的城市演变历程,并剖析这种持续演变的背后对于现代性的不懈追求。论文集方面,稍早的有马逢洋主编的《上海: 记忆与想象》(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21世纪以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派文化精选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甄选73位学者的代表性海派文化研究文章。 在对海派文化的整体研究中,*新也是*为全面深入的,当属郭骥的《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全文共五章,**章谈“海派”这一概念与相关评价,以及与“海派文化”的关系,第二、第三章是论海派文化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史,第四章探讨海派文化的特征及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调和,*后一章从大众文化与文化转型两个角度重新审视海派文化的意义,也对海派文化未来的走向作出了展望。 (二) 围绕海派文化书写的叙述性专著 这一类著作相对而言比较多,譬如《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钱乃荣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以文学、流行歌曲、沪剧、滑稽戏、公众娱乐、连环画、越剧、电影、糖纸头、上海话这十个受到海派文化影响较大的文化领域为对象,着重叙述海派文化在这十个方面的变化过程,抒情色彩浓重,体例近似杂文而非学术论文。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自2008年起推出《海派文化丛书》系列,从书画、文学、建筑、戏曲、民俗、电影等受到海派文化深度浸润的几个方面出发,重点突出这些领域中所展露的海派文化特色。 2002年同济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创办了《海派文化报》,2019年特别征集名家稿件,出版了《海浪花开: 〈海派文化〉报精粹》(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一种,分为海上风情、史料钩沉、文学艺术、人物、戏曲五个部分。 此外还有管志华的《转型与反思: 徜徉海派文化》(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谢柏梁的《海派文化与传播》(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谢柏梁、詹仁左的《海派文化与传播》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陈子善、张伟的《海派》(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等书,都是从上海名人、历史故事、生活习俗等角度对海派文化进行观察。 以上这几种著述大多局限于对海派文化的具体描述,并未进行学术层面的深入研究,其价值主要在于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三) 针对海派文化的细分研究 除了上述专著与论文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虽然并不是围绕海派文化展开,但是或多或少涉及海派文化,或者是针对海派文化的一个分支或某一表现形式进行的研究,这一类研究占了海派文化研究成果的大多数。

作者简介

徐锦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大众传播。出版有《愚园路》《流言研究》等10余种书籍,另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领衔多项关于城市软实力和城市文化方面的研究课题。 郑崇选,博士,研究员,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文化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出版专著《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等5种。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独立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年主要从事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及决策咨询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