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格物·味象·释器——临夏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格物·味象·释器——临夏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星价 ¥112.6 (6.7折)
2星价¥112.6 定价¥1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734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9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030673480 ; 978-7-03-067348-0

内容简介

临夏砖雕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移植到西北河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成果,多元共生的文化语境赋予了临夏砖雕特别的感觉和价值,使砖雕本原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生了流变,成为多元文化性格和价值观的综合体,并生成了特殊的文化生命。基于这种生命形态,临夏砖雕并没有单纯的文化身份和民族归属,而是某种漂移、播撒于地域、族群、文化之间的物性流动,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记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 砖雕之于临夏,是一种联结地域族群、风物、文化的符号,表征了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和文化关系。其不仅代表一种手艺,也是多元民族文化之间馈赠、交换、共享的象征,这种文化特性隐藏于其物性之后,流动于历史的变迁中,其“文化之道”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地方性知识的历史维度、文化深度和内在的鲜活性,书写了一部地域文化史和民族变迁史。

目录

目录
自序
导言
17 **章 地理、历史和文化
17 **节 山河气象
24 第二节 历史文化——《河州志》中的历史文化变迁
30 第三节 人文风土
43 第二章 临夏砖雕艺术史
44 **节 由宋至清——临夏砖雕的历史源流
51 第二节 清中期至清末——近代临夏砖雕的形成
55 第三节 清末至民国时期——临夏砖雕的再一次辉煌
66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临夏砖雕的发展
71 第五节 21世纪以来临夏砖雕的转型发展
77 第三章 造物、行业、技艺
77 **节 临夏砖雕的形制
97 第二节 行业制度与传承谱系
101 第三节 事造剜凿
109 第四章 临夏砖雕口述史
109 **节 老艺人口述史
117 第二节 中青年艺人口述史
131 第三节 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口述史
145 第五章 文化解释
145 **节 格物——临夏砖雕的物质文化研究
151 第二节 味象——临夏砖雕的视觉文化研究
165 第三节 释器——临夏砖雕的名与物
181 结语
183 参考文献
186 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导言 一、砖雕的文化特质 青砖特有的色泽构成了近代中国城市特有的文化表情,其坚韧的质感构成了中式建筑的感官特征和情感底蕴。尽管原始的制砖技术始于西亚文明的传承,但是中国的青砖显然是文明传播并本土化发展的独特造物。也可以认为,中国文化的本原意蕴和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赋予了青砖独特的生命。 在研究砖雕艺术时,不可执着于其已经被充分濡化的外表,而忽视其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场域中被逐渐建构起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赋予其社会生命,而其本身的发展则不断吸收文化互动的应力,成为这种历史内涵的载体,并依据时代变迁含蓄地释放。 作为民间造物文化的传承,在2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国的砖雕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社会礼俗互动的形态演进。其物质形式由下而上、由简而繁地发展,文化功能则由上而下、由礼而俗地漂移。技术由粗放到精进,图像谱系不断扩充,语言的任意性日趋显著。不断变化的社会风尚,以及持续分化的生产群体和生产形态使不同阶层的生产者、持有者、欣赏者共同建构了其视觉文化图式和精神内涵。 作为一种契合五行造物观念的人造材质,青色的砖雕是高度依附于建筑的造型艺术,具有特殊的空间逻辑,其在三度空间中的呈现方式不同于木雕与建筑体异质的装饰物,是一种依据“建筑-文化”双重空间而变化的关系体,具有不连续的、隐含的不确定性。砖木材料的性质a决定了其特定的文化空间结构,亦暗含了几乎等效的礼制规范和等级制度。也可以说,砖雕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亦表征了此种文化空间结构和等级制度形成的过程。 对于中国传统的砖构建筑而言,砖雕更贴合建筑体本身的视觉结构和空间逻辑,常依据空间的开与合灵动地生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可被视为建筑本体的延伸表达,这是其含蓄、低调观感的心理基础,也是其隐藏不露的特质之一,具有其他材质装饰物不可替代的优势。 同时,砖雕相对中庸的文化质感和中性的色彩,与感性、玲珑的木雕及活跃、张扬的彩绘装饰形成了完美的呼应。与雕琢、涂绘于其他材质上的图案相比,砖雕被光影强化的图像纹饰具有更坚实的物质实体感,足以平衡砖构墙面的滞重感和僵化感。与彩绘装饰抽象化的符号意义不同的是,砖雕与木雕的呼应更趋于具有温度的现实情境。用“中和”制约“活跃”,用“浑朴”反衬“玲珑”,构成了中式园林环境哲学的图式。 二、中国砖雕的历史发展 历史上砖雕艺术的产生取决于三个主要条件,首先是社会经济基础,其次是生产技术,*后也是*重要的则是其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基于人的个体创造力和社会活动,沟通技术与材料构成了砖雕艺术的内在实质和外在样貌。下面关于砖雕历史的文字将论证物质、精神和价值的转化过程及相关性。 从史前考古证据可以确定,雕刻与平面的绘画几乎同时产生,属于人类*原生的造型艺术形式,二者的生产形式趋同,物理形态各异。相对于平面的绘画,雕刻凸显于物体平面,充满了对自然之光的领悟和运用,成为其不可替代的物理特质。 砖刻技术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历史,但是中国的青砖雕刻无疑独具个性。就中国砖雕的文化而言,其源流和发展路径十分复杂。与美索不达米亚对于烧制砖的运用相比,砖作技术在中华文明中起始较晚,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被持续地运用,并被赋予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的色彩。 中国砖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考古证据来看,夏商时期的华夏土木建筑尽管已渐趋成熟,但是尚未发现烧制砖的遗存。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仰韶文化层的聚落遗址已经出现了零星的烧制砖。西周时期,中国的制砖技术实现了从泥坯到烧制砖的过渡。岐山周原考古资料证明,西周时期出现了建筑用瓦,在周公庙遗址西周贵族大墓群发现了大量先周时期的空心砖、条砖和板瓦。春秋战国时期,河北易县燕下都等遗址发现的模印花砖,已出现米字纹、绳纹、回纹等装饰纹样。此外,先秦宫殿遗址中的饕餮纹饰面砖,以及大量的秦汉饰面砖证明了装饰用砖的出现。真正大量使用砖开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筑陵墓,开始大量烧制和使用砖。 尽管中国在战国时期已经掌握了烧制建筑砖的技术,但是直到汉代,砖仍未成为中国的主要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构件,中国的早期砖雕艺术与建筑用砖同时出现,以周代的装饰方砖、秦汉的瓦当、汉代的画像砖为代表。 1.砖瓦 砖,古称甓a,亦作“瓴甓”,是以泥土为原料并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但是古代的“甓”也包括未经烧制的土坯。《庄子?知北游》中有语——道在瓦甓。b古文中有“甓鹙”及“甓涂”c之说。砖与瓦,异型而同质,我国在建筑上用砖比用瓦要晚得多。作为中国传统土木建筑的基础材料,二者均是建筑构造的基本单位,因此营造建筑的过程即所谓的添砖加瓦。 2.瓦当 瓦当是指屋檐上筒瓦d瓦头下垂的部分。*初的瓦工艺比较简陋,常用盘筑法制成,产量很低,仅用于屋脊部分。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周人的建筑中*先出现了瓦当,这种发明应和中国建筑形态的发展有关。西周时期的瓦当形制较为单一和简陋,多为半圆形。 更多形制及有模印图案的瓦当出现在战国时期,云纹、葵纹、饕餮纹、动物纹的瓦当相继出现。至汉代进入其发展的全盛时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为其中的代表,并且沿用至今。 西汉中期,文字瓦当出现,成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此后的瓦当在形制和内容上逐渐趋于成法而无创新,至东汉时期趋于停滞。早期的瓦当常出现于地面建筑遗迹中,而砖雕则多见于墓室一类的地下建筑。在考古挖掘中,地面建筑中极少出现砖雕。瓦当属于更为模块化生产的产品,其模印技术,是现当代砖雕艺术中*为本原的形式和做法,类似于近代砖雕做法中的“捏活”。 瓦当的造型抽象、质朴,讲求礼制规范,延续了中国上古艺术文化的意象性和表现性基因,其浓厚的华夏本土造型韵味是后世砖雕艺术无法复制的。 3.画像砖 在中国,大规模用画像砖的历史相对较晚。《左传》中有“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a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先秦时期崇尚俭朴的社会风气和道德准则。《后汉书?西南夷传》中载:“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眩耀之。”b从这一段描述可以看到汉代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虽然不能肯定上述雕饰就一定是砖雕,但是可以看到中国建筑崇尚装饰的开端,以及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西汉时期的画像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造型艺术形式,乐舞、骑射、车马、田猎、门阙、神话故事,以及世俗生活场景等主题的创作比比皆是,凸显了材料-技术-文化的紧密结合,尤其具有浓厚的艺术趣味,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砖雕艺术发展史上的**个高潮。 从艺术手法来看,画像砖的造型手法是意象性和表现性的,并没有脱离绘画的平面趣味,近代砖雕的“立体雕”或者“高浮雕”手法还未出现,故在许多研究文献中仍然被称作“画像砖”。从技术层面来说,装饰砖、瓦当、画像砖的工艺局限于模印,与后世的砖雕在技术层面尚存在较大的差别。此后,中国砖雕的技术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用捏塑模印技术制作的建筑实用构件,这一传统传承至今;二是独立的装饰砖雕,这种形式在历史上不断演进,形成了当代的砖雕艺术。 4.砖雕佛塔 砖结构在汉代多用于墓室构建,至南北朝时期,开始大规模地用于地上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砖塔促成了砖雕艺术与地上建筑的结合。起源于印度的佛塔亦称“浮屠”“萃堵坡”,随佛塔建筑传入的佛教艺术是异域文化基因融入中国砖雕艺术的开始,亦成为中国砖雕与宗教艺术结合的滥觞。 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嵩狱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是中国现存*古老的砖塔建筑。从砖雕艺术的历史发展来看,砖塔无疑是砖雕进入民居之前*理想的地上建筑媒介,其构造复杂、规制严整、材料特质和建造装饰技艺完美统一,开启了砖作艺术从材料、技术到文化的诸层面的本土化趋势。唐宋时期的佛塔砖雕技术日趋成熟,至宋、辽、金时期,砖塔的形制和装饰开始变得繁复华丽,代表作有北京天宁寺塔(辽)、河南修定寺塔(始建于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