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如何谈论新诗:本体认知与批评方法

如何谈论新诗:本体认知与批评方法

1星价 ¥96.6 (7.0折)
2星价¥96.6 定价¥13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92514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52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100192514 ; 978-7-100-19251-4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关于新诗的第三本著作。作者紧紧抓住现代经验(现代性语境、个体体验),诗歌文类特征(诗歌的情感、想象方式、形式问题),现代汉语、现代语言三个方面的问题,考察这些问题与具体的诗歌写作的碰撞,揭示现代性、诗歌、语言三者历时和共时的“权力”交叉与“利益”交换。他极力避免将开放的问题历史化、将亟待阐释的文本经典化、将“流动”的主体予以定性,而是力求开放探求的过程。在重新述说中国现代诗歌的百年历程,在辨析“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本体要求”三者互动关系的诗性言说之中,作者尝试一种可以称之为“现代汉诗”的诗歌本体话语的建构。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汉诗”诗学理念在作者新诗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中 的实践,共收录十七篇文章。书中总结了作者多年的新诗研究成果, 旨在从认识论上提供对“新诗是什么”的思考,在方法论上提供对“如 何展开新诗批评”的阅读新诗的方式,并且提出了“对新诗如何认识决 定了我们如何展开新诗批评”的中肯结论。 书中大多数诗歌批评的中心,是借着新诗批评的展开,探寻汉语 诗歌之“诗的本质”。所谓“诗的本质”,指的是不断变化的诗意生成 机制,那些使语言活动成为“诗”的东西。牛汉、舒婷、王家新、岛子、 余怒、臧棣、路云……作者还分别谈论了几位代表性诗人的诗歌写作, 力求为学界提供历史叙述与理论剖析,同时给部分诗歌爱好者提供认识 诗歌的路径和鉴赏诗歌的方法。

目录

导言 “诗的本质”之魅惑
上篇
一 如何认识新诗
二 新诗的发生:晚清诗歌变革中的语言问题
三 新诗的发生:晚清诗歌中的文化想象
四 新诗的发生:初期白话诗的句法转换
五 诗意的生成:白话诗语言的符号学原理
六 口语化:当代诗的一个侧面
七 散文诗: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一种高度
八 诗的本质:寻求新诗旧诗的共通处

下篇
九 如何谈论新诗
十 抒情的牢笼:牛汉诗歌创作的内在问题及求索
十一 在诗歌的十字架上:文学史意义上的舒婷和作为个体生存的舒婷
十二 不需要任何人同行:论王家新
十三 雾霾与道风:岛子的诗歌写作
十四 解开身体的死结:余怒的诗歌写作
十五 用诗建立万物的“-ology”:臧棣的诗歌写作
十六 抒情诗的“正统”:路云的诗歌写作
十七——少数能鉴赏诗的先行者:论陈仲义

附篇
“诗界革命”与新诗发生期研究的突破性思考
——读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
享受诗歌——荣光启访谈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后??记 这几年我在学术研究方面多了一点基督教文学,但更多时间还是在新诗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领域盘旋。莫名想起《新约》上一句话:“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哪里。”(《马太福音》第24章第28节)诗是什么,使语言成为“诗”的生产机制到底是什么,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我在诗歌上的一点认识,主要来自于两位业师。 **位是硕士生导师林焕标先生,笔名凡尼(“尼”,因先生年轻时喜欢现代散文家丽尼,“凡”即平凡)。林先生是广东南海人,196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系。先生*厉害的事迹是25岁出版专著《论殷夫及其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更厉害的是因此被打成右派,从此就进了监狱。但先生一辈子*出众的事迹是专注于戴望舒、徐志摩这些中国近现代的文人,留下了《徐志摩:人和诗》和《中国现代新诗的流变与建构》等让我仰慕的新诗论著。1994年,我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阶段接近尾声时,意识到考研的重要性。当时我**志愿报考的是一所广州的大学,想着毕业之后怎么去南方发家致富,结果总分差3分,*终被调剂到广西师大。因为学校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很欣喜。1995年5月某日,我联系了先生,先生回信,允我去复试。复试那天上午是面试,下午是笔试。面试的时候我表现糟糕,中国现代文学我回答得很不好,我想这下子完了。下午是笔试,先生是教研室主任,交给我两道题,告诉我什么时候交作业。他在外面抽了很久的烟,也没见我交作业,就走了。教研室就剩我一人,我看了两个题目。哎呀呀,这字写得真是漂亮;这题上的两首诗,不知作者是谁。一首是自由诗,一首是散文诗,写得都挺美。于是我就按照自己的印象铺展开去,一下子写到天黑。据说先生当日没见我主动联系他交作业,以为我出了什么事,还交代人去找我,*后没想到我还在教研室傻傻地写。 那天的自由诗是闻一多的,散文诗是何其芳的,都是高人。我读出了他们所写文字的美,情感一下子不可收,写了很多印象式的评论文字——后来知道这类不着边际的批评叫作“灵魂的冒险”。不想诗人性情的林焕标先生,看了我的评论大为惊叹,于是,我便成了他的学生。后来他说本来招生名额已满,怜惜我千里迢迢来复试,出自于悲悯,给我一个机会,没想到你小子还行……这大概就叫逆袭吧。 那天我做完作业已经很晚,他款待我去他家吃饭,吃的是方便面。我记得他并没有因为让我吃方便面而有歉意。这让我心里啧啧称奇。后来我也认识了他对方便面的研究。这是他的家常食物。有林老师罩着的那几年,是我青春岁月*风光的时日。二年级上他的新诗研究课,我写了一篇闻一多诗歌的整体印象,万余字。他说,你把这个好好整整,可以毕业了。于是我就拉长了这个课程论文,真的顺利参加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提前一年毕业了。当时我们专业找工作还是很有优势的,师兄弟们大都去了省直机关,次一点的也是去了富裕的企业。我听了林老师的一句话,“就在学校吧,不要去那些地方,他们有的,你也会有;他们没有的,你更会有……”很惭愧,多年之后,林老师说的前者,我至今没有;而后者,也被时间和环境消磨殆尽。 长话短说,我博士毕业来到武汉大学报到的那一天,是2005年7月某日。我刚刚到人事部落实手续,便接到广西师兄弟的电话,说林老师去世了。林老师身体不好,这我有些了解,但没想到这么快,更没想到是我来武汉大学报到的这一天。 一夜火车,次日清晨我到达桂林参加他的追悼会,之后上山安葬先生。我看到了他的墓碑上面写着“诗人凡尼之墓”,墓碑的背后是徐志摩的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只有这些字。 那一刻,我觉得我一生遇到了一位真诗人。 凡尼先生使我内心始终住着一个人,在我与谄媚之间,这个人始终凝望着我,矫正着我。凡尼先生以他的生命形象,告诉我怎样的人是“诗人”“诗”,首先关涉人的生命形象。 第二位是王光明老师。王老师是一位在人格上没有瑕疵的老师,他在很多事情上让我后来乐意模仿。比如,去品味食物、酒水的细腻的味道,这犹如细致地对待叙述与语言;比如约会的规则:你约别人,你*好早到五分钟,而别人约你,你*好迟到五分钟,原因在于为别人着想,有时间做一些准备。这是对他人的尊重,等等。王老师的人生智慧很多。读博士三年,王老师改变了我对诗歌的认识。以前我对诗歌的谈论常常是从生命、经验之角度,实际上忽略了许多诗之为诗的东西。到了王老师这里,我更专注于诗的语言、形式与经验之关系,更偏重于在语言和形式上下功夫,在经验、语言与形式的三方互动上下功夫。 如果说林老师是溺爱我的话,王老师是严格教导我。有两件事情让我牢记在心。一是有次他在一个著名核心期刊上主持栏目,叫我们二位同门各写一篇,结果我千辛万苦写的文章,他说不行,不给我刊发。二是某年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的活动,托他邀请我,他果真转告了此邀请,但却加了一句,“我建议你不要去……”他就是如此认真之人,告诫我要保持与诗人的距离,即与批评对象的距离。他自己在学术上极为认真,反复告诫我,文章是为问题而作,不是为发表而作。文章写好了,自然有地方发表。他说自己曾经向某著名期刊投稿,杳无音信,*后他转投《中国社会科学》,文章很快就刊出了,从此他再也不向某著名期刊投稿。在当前的学术生态中,王老师让我想起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凭实力……”他保持了一种伟大的孤单。 我感觉二位业师所教导我的,在北京的几年成功地衔接上了现实。林老师教导我要有诗人的生命,虽然我的专业并非热门,我也未有什么成绩,但后来的岁月,为人治学,确受二位业师的影响很深。 本书是我第三本关于新诗的著作。2005年,我完成博士论文《“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之后沿着“现代汉诗”的思路,我撰写了一些新诗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2015年集结了部分文字出版为《“现代汉诗”的眼光——谈论新诗的一种方法》一书。同年,博士论文也得以出版。毫无疑问,这两本书的理论资源,来自于王老师的“现代汉诗”观念。2019年5月31日至6月1日,谢冕先生领衔的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新诗总论》发布暨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期间我与王老师多有时间相处,*惬意的时刻是同游《大话西游》拍摄地沙湖,那是人间奇景:背景是奇峻阔大的贺兰山,脚下是茫茫的湖水与星星点点的芦苇丛,而我们置身于二者之间的沙漠,在沙漠的柔软中缓缓登高……我们也聊及“现代汉诗”。我问这一观念到底做何解时,我记得他说这一观念是对何为新诗的一种辨认,可能关乎一种“新诗形态学”。我当时想,“新诗形态学”,是否意在描述在经验、语言与形式的三方互动中,新诗到底是如何存在的?如何去辨识其过去的形态、现在的状况?只怪当时周遭环境太美,没有认真探讨下去。何况我们都是饕餮风景之人。 但这确实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当我听到“新诗形态学”一词,我对自己的这本小书《如何谈论新诗:本体认知与批评方法》,隐约有所看见。我所谓的“本体认知”,虽然支支吾吾、破绽百出、语焉不详、力有不逮,但好像也是在建立一种“新诗形态学”的路上。因此,再次感谢王老师。 感谢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师长、领导的关怀与资助。 感谢我的妻子。夫妻二人,如今已成为一体,我的有一点点可以骄傲的地方,自然也是她的。 感谢我的女儿,上帝所赐的产业,因此产业,我虽然贫穷、卑微,但却时时体会极美的富足与欣慰。 *后要说的是,小书只是一孔之见;还有,如吴光正教授所劝诫的,“你呀,写文章……笔端常带情感……”问题多多,还请各位方家多多指教。 是为后记。 2019年6月19日夜于武昌南湖??半岛居

作者简介

荣光启,安徽枞阳人,文学博士,武 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 员。主要从事新诗研究、当代汉语诗歌批 评。著有《“现代汉诗”的眼光 : 谈论新诗 的一种方法》《“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 至五四》《“自由”的年代与困难的诗歌: 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论》等,编 有《〈小站〉:海子**本诗集》《“那幸 福的闪电”:海子经典短诗精选(附五首全 集未收录佚诗)》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