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性问题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性问题研究

1星价 ¥67.6 (4.9折)
2星价¥67.6 定价¥1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892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20389211 ; 978-7-5203-8921-1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宽泛的“民族性”概念的角度出发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来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性问题,包括概论、结语及五个部分的正文。概论部分对“民族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并对当代文学民族性问题及影视改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正文部分聚集“抗战”主题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以反映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话语在文艺作品中的呈现。第二部分立足民族历史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探讨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影视改编。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跨族群写作及其影视改编作品中民族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异同。第四部分析西部文学及其改编影视中的中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及国家形象构建,从而探讨上述文艺作品尤其是改编影视剧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意义。第五部分探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对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风格的作用机制。结语部分是全书内容的总结。立足文艺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关系,梳理了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文本的民族性构建历史,并探究在优选化和多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文学和电影互相借鉴、互相提升,构建积极的民族形象并实现有影响力的靠前传播的路径。

目录

序论
**编 民族主义:当代“抗战”题材小说的影视改编
**章 红色经典“抗战”题材小说的影视改编
**节 红色“抗战”题材小说创作与影视改编概况
第二节 从文学到影视:民族国家意识的一脉相承
第三节 从小说到影视:“乡绅”形象的衍变
第四节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及改编影视剧中的妇女与民族国家
第二章 莫言《红高粱家族》及其影视改编文本研究
**节 时空叙述与文本主旨的变迁
第二节 人物形象与文本民族性变迁
第三节 伦理观念的变迁
第三章 小说《生存》与电影《鬼子来了》的比较
**节 民族性格的弘扬与国民性批判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乡村日常生活

第二编 历史叙述与民族认同: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影视改编
第四章 当代历史小说与改编影视剧的民族文化书写
——以几部清史题材作品为例
**节 凌力与二月河清史题材小说的文化内涵与创作风格
第二节 清史题材正剧与官斗剧:政治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 清史题材文艺作品的文化价值观问题评析
第五章 当代历史小说影视改编中的历史意识问题
——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例
**节 历史意识与悲剧精神
第二节 改编影视剧中民族英雄的世俗化、喜剧化
第三节 改编影视剧中悲剧冲突的简化
第四节 改编影视剧的“大团圆”结局

第三编 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跨族群
写作的影视改编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跨族群华语写作及其影视改编作品的民族性分析
**节 文化“杂交”状态的书写与文化认同问题
第二节 跨族群写作的身份认同问题
第三节 跨族群写作文化症候的解决之道
第四节 文化边缘地带的批判与反思
第七章 汉族作家的蒙古族题材创作与其影视改编文本的比较
——以《狼图腾》《东归英雄传》为例
**节 《东归英雄传》及其影视文本中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
……
第四编 中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及国家形象构建西部文学的影视改编
第五编 民族审美心理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
展开全部

节选

  “汉奸”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出卖祖国利益的人”。该词源于何时,学界尚有争议,能达成共识的是,该词在清代已经广泛使用,与清中期及清末的边境冲突有密切关系,并在清末词义范围从汉人扩展为中华民族,同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①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汉奸”问题再次凸显,一是因为此时民族意识高涨,二是因为这一时期确实出现了形形色色出卖国家的行为,所谓“汉奸”数目众多,正如陈兴中所言“在入侵者的行列里,竟有超过百万人数的中国人在为日本侵略者奴役自己的同胞服务。这些就是被人所鄙弃的‘汉奸’。世界上任何一个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中,总避免不了一些个人或群体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置国家民族利益而不顾,成为侵略者的帮凶。但是像中国这样存在着如此庞大的叛国者的队伍,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却是极为罕见的”②。在“抗战”题材文艺作品中堪称**人反派的通常不是日本鬼子,而是各类汉奸形象,他们往往冲在鬼子残杀国人的前线,对同胞比鬼子还要凶残,所以也成为抗日民众的主要敌人,是小说或影视剧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对立一方,在很多小说或改编的影视剧中,大部分情节都围绕展现汉奸之恶及对汉奸的斗争展开,篇幅远大于表现与鬼子斗争的情节。这样的叙述轻重选择一方面反映了抗战时期与汉奸斗争的史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浸染下的一种民族情绪。小说《苦菜花》中在公审王唯一时有段反映群众心理的描述形象地反映了上述仇视汉奸甚于鬼子的民族情绪:“人们都很激动,怒视着这群东洋的奴才。淳朴的人们,往往仇恨汉奸更甚于日本鬼子。他们的想法是:日本鬼子生来就是坏的,就和狼一定要吃人的道理一样;可是这些同国土同民族的败类,却出卖自己的祖国和同胞,做敌人的帮凶;他们就像是失去人性变成豺狼的人,比野兽更加可恶。”①  为了表达对汉奸的仇恨,“抗战”题材文艺作品除了渲染铺陈汉奸之甚于日寇的对中华民族利益的侵害,还将伦理道德与民族性问题捆绑在一起,形成正相关的关系,即凡背叛本民族利益的也必违反传统伦理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所以,在“抗战”题材文艺作品中,汉奸普遍道德败坏,人格低下,不仅同族的人仇视唾弃他们,即便日本人也瞧不起他们。  在“抗战”题材小说中,汉奸的道德败坏*常见的表现就是男女关系混乱,或者说传统伦理中作为万恶之首的“淫”。小说《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中都有对汉奸荒淫行为的描述,到了1999年版的电视剧《敌后武工队》中,汉奸将自家众女眷都献给鬼子淫乐,反伦常行为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这种汉奸之间“共妻”然后献妻与侵略者的情节在多部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中都出现过,成为一种模式化的叙述。比如小说《平原枪声》中汉奸王百顺先是把老婆“红牡丹”献给苏金荣,之后又“转租到王金兰名下”,日本人来了后,又献给了鬼子中村。  2000年以后改编的影视剧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上有了微妙的变化,尽管汉奸仍是反面的丑类的群像,但影视剧开始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和挣扎,使得反面人物在男女婚姻关系中的行为具有了人性的真实和文化的真实。比如2010年版电视剧《平原枪声》中杨百顺的妻子“红牡丹”尽管也与苏金荣和日本人私通,但与小说中心甘情愿的奉献不同的是,剧中的杨百顺是迫于对方压力而不得已为之的,所以他的内心对霸占其妻的苏金荣和日本人暗暗仇恨,这种仇恨导致他暗杀了苏金荣。同样,2005年版的电视剧《敌后武工队》中的汉奸“哈巴狗”对于其妻二姑娘和汉奸刘魁胜的私通起初并不知情,知道了以后表现得非常痛苦,甚至准备去找刘魁胜拼命。和原著差别更大的是,剧中的刘魁胜对二姑娘不仅仅是欲的念想,而且有了情感的因素掺杂,所以他打算娶她。总体而言,改编后的影视剧中的汉奸虽然婚姻男女关系和小说一样仍是混乱的、不洁的,但不再是只有本能冲动,而是有了情感的因素,表现出了宗法伦理的影响。实际上,传统的宗法伦理对于家族血缘的纯洁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出身于乡土社会的汉奸不可能不受这一宗法伦理的影响,小说中描述的汉奸们主动情愿的献妻行为的真实性确实令人生疑,应该是叙述者基于民族主义立场的一种叙述策略,其叙述功能类似于上述《白毛女》中黄世仁的反伦理行为。

作者简介

  韩元,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文化、文化传播等。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