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精选集(第三辑)

包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精选集(第三辑)

¥52.7 (7.8折) ?
1星价 ¥52.7
2星价¥52.7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60714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306071439 ; 978-7-306-07143-9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第六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获奖作品,通过介绍精选成果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华,展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为推动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价值材料。希望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努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占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高地,做好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

目录

第六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论民国新闻界对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响应及其影响和结局
赫斯顿随机波动率模型下的保险公司*优时间一致
性投资与再保险策略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传统侨乡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潮汕侨乡为视角
辱虐管理对一线员工服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中国企业集团成长与重组研究
国企内部薪酬差距激励了谁?
传统与现代之问——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
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研究
中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预算监督研究
中国城市住房分层:基于2010年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词学卷(上、下)
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
内联外接的商贸经济: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关系研究
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重要议题:定密异议权及定密异议机制研究
广东绿色金融调研报告
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亚太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
论营改增试点扩围与国民收入分配正义价值的实现
……
展开全部

节选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精选集(第三辑)》:  三、核心思想和观点  科举改革取向的争议,尤其是学堂与科举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采取彻底否定科举的方式;恰恰相反,自道光中叶至新政初期(1842-1905),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议改科举的主流,多以保存科举为主旨,在此前提下,以将新增实学科目纳于科举考试体制为基本方向。换言之,当时人们的初衷并非停废科举,而是将科举经过充实调整改造,兼容实学乃至西学,使之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甲午战争前,尽管西学传人中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的新式学堂也有30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只是作为科举的附属,是科举选才的补充形式。道光至光绪四朝,清统治集团内部先后至少有18个科举改革方案正式奏呈朝廷,为*高执政者所知,并多次谕令部院大臣、礼部、总理衙门或政务处议复。这些方案的共同点,是强调学以致用,增加实科,将西学纳入科举之中,以老树嫁接新枝的方法,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激发科举制的活力,让科举这棵千年老树重现生机,发挥应有的效用。  该书通过对立停科举决策酝酿与出台相关政策的史实的梳理,指出京师修复贡院之讨论是形势逆转的重要关节,部院众多主修京闱的说帖,预示改革有翻盘危险,促使鼓吹改革的朝臣疆吏联手,制造舆论,促成军机处与政务处的人事变动,更通过多方说服两宫、联衔入奏等方法震慑朝野,*终以非常规方式绕过部院讨论,直接催生了立停科举的诏令。  停废科举,形式上是由一批督抚联名奏请并得到清廷批准而实现,实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远比已有的认识复杂。除了学堂与科举的矛盾,还有其他相关制度变化的牵动。清季捐纳、保举滥行造成异途对正途的冲击,吏治腐败,科举制选拔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都使得原有制度的运作难以维系。  该书指出与研究者后来的认识完全不同的结论。相关史实表明,清统治者不仅在立停科举前,曾认真考虑过善后问题,而且后来相关措施的实际关照面,已较原计划覆盖更为宽广。不少时评与趋新人士的日记书信甚至认为善后措施过于优渥,而不断有所批评。其负面作用,便是仕途更加拥挤,人满为患,给吏治造成巨大的压力。乡村士子的地位并没有边缘化,而是逐渐走向权力中心。随着地方自治的开展,地方士绅的权力空间更为扩展。清末政府颁布的地方自治选举章程,被选举人的资格中明确规定了乡村士子的权利,恰恰使乡村士子从远离权力中心而开始接近权力中心,并使这种更接近基层权力中心的机会具有了正统的合法性。即使从做官这一点来说,由于近代地方政府的权力下移,机构与职能的扩展,士子成为文官的几率反而较之前大幅度增加。台湾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区域考察成果中的诸多数据,充分佐证了该书这一结论:废科举只是在表面上阻断了传统仕进的主要途径,促使了科举士子向近代知识人的身份转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从社会的中心走向了边缘。因为由科举而仕进为官者只占士子中的极少数,大部分的士子并不能处于社会的权力中心,或者只是一种理念上的中心而非现实的中心。科举停废前后,随着新政的推行,一些迥异于传统行业的趋新事业的蓬勃兴起,反而使众多士子从狭小的独木桥上退下来,面对更多的选择及发展和晋升的机会,为其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不同样本的分析,该书指出科举停废前后南北乡村士子耳闻目睹的信息虽然相同或相似,但因年龄、经历、地域、风气等差异,其判断和取向各自不同。引发学堂学生不回乡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因于停罢科举和新式教育的形式内容脱离乡村实际,而是与近代城市快速发展、交通改善、就业方式与机会显著增多,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密切关联。直至清末民初,有旧学功名的士子不仅未被边缘化,反而比以往更接近权力中心。  该书揭示了后科举时代,考试频率加快、考试种类增加并非“科举余毒”的表现,而恰恰是立停科举前,决策层所做的抡才与培才并途的设计。一言以蔽之,立停科举的设计与推动者并非简单地废除科举,其真实的动机旨在将科举与学堂合二为一。其后的考试与选才,也确有科举与学堂熔于一炉的趋向。只是在中西新旧缠绕的背景下,选才标准、选才办法及人才任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使抡才与培才很难归一,而新式教育加速推广过程中,因急功近利而导致办教育出现的问题,反而成为教育与科举优劣对比的恶性因素。  清政府对科举停罢之后道德教化与文化传承功能的接续重视不够,缺少真正有效的补救措施。而存古学堂开办的曲折、倡行博学鸿词科无果而终、小学读经被诟病并屡议废止,也表明后科举时代传统中学深陷困境。清末民初道德失范的现象,虽然是近代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但停罢科举无疑也起到助推作用,使之速度加快、程度更深。  关于科举停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既往所持论点之一,是科举停罢使得众多举子“上断其根,下失其路”,进而走上反清道路。实则立停科举后清廷宽筹善后出路,有功名的年轻士子大都不存在难觅出路而被迫造反的情形。清末新军对知识与专业化有特别需求,具有相关能力者待遇优厚且升迁较速,对士子的吸引力较大,加上军事救国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弃文习武,尤其是考入军事学堂,成为不少士子的首选。即使不停科举,只要西学传播,自由平等的民族民主思想激荡,清朝覆亡是迟早之事。而民初军人轮流秉政的特殊情况,与科举停废不能说毫无关联,却非主要因果,而是社会各种矛盾尖锐激化、基层民众以各种形式反抗、统治集团内部无法协调,以及改朝换代直接导致政局动荡的结果。  ……

作者简介

  张知干,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湖南宁远人,中**员,法学博士。198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先后在新华社广东分社、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宜办(省新闻办)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任职。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熟悉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采访撰写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重大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南方日报》上发表了10多篇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文章;策划组织开展了“西方主流媒体看‘海上丝绸之路’广东行”、构建对外宣传国际网络传播矩阵等重大外宣创新工作;策划组织举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发展高峰论坛”、推动广东文学院改革、率先开展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攀登高峰”计划、建设广东优秀当代文学作品覆盖全球翻译出版工程等在全国文学界有影响的创立工作;策划实施了全面改版《南方智库专报》、脱贫攻坚社科普及系列展演、打造包含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等品牌创新工程,为推动广东宣传文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做出了积极贡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