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中世纪诗学选译

欧洲中世纪诗学选译

1星价 ¥32.8 (6.7折)
2星价¥32.8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201481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91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22201481 ; 978-7-5222-0148-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西方中世纪诗学文选。在西方诗学或文论目前,中世纪研究相对较为欠缺。有鉴于此,本书选编了八篇珍贵的中世纪诗学批评文献,选文范围始于古典主义晚期,终于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时代,打破读者关于中世纪必属基督教的刻板印象,不仅将长达千余年的欧洲中世纪文学批评史的整体轮廓以靠前的清晰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部分极为难得的资料。为方便读者理解,本书在每篇译文前附有简短导语,用以介绍作者、提要作品、评述其历史影响等,并给出中译参考底本。

目录

代序:何为“中世纪”的“诗学”?
译序
论戏剧
论喜剧
《理想国》中的难题:诗艺的性质
关于《诗篇》的阐释问题
维吉尔作品的道德哲学注释
亚里士多德《诗学》注疏
新诗学
异教神谱
展开全部

节选

  《欧洲中世纪诗学选译》:  亚里士多德:如前所述,赞美诗的创作不能通过简单的模仿,而应该将三种方法——即“直接”法,“间接”法,以及激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触动心灵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颂歌是赞美诗的一种,其目的是推动读者追求美德,它应该由对美德和能激起怜悯和恐惧的事物的描写构成。这些事物会令人不安,比如不幸无端降临到好人头上。这种情况其实对心灵是一种强大的刺激,促使其接受美德。  诗人从描写美德转向描写邪恶或者从描写好人转向描写恶人并不能推动或强迫一个人行善,如果这种转向既没有产生强烈的爱,也不令人恐惧的话。这两种情感在赞美的诗中都可以找到,它们产生于对美德的描写转为对降临于好人头上的不幸和罪恶的描写之时,或者产生于对恶德的描写转向对极端善良的人的描写之时。你会发现许多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合法语言的描写,因为它们是赞美的语言,能激发令人称道的行为。比如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故事,以及其他类似的被称为“劝世事例”的历史故事。  亚里士多德:怜悯和同情产生于当我们得知悲伤不幸无端地落到不应遭受不幸的人身上时。害怕和恐惧产生于不幸,是因为担心不幸会落到那些不如诗中人物有价值的人——即那些自知不如诗中人高尚的观众——头上。悲伤和怜悯产生于不幸,是因为不幸发生在不应遭受不幸的人身上。当一个人简单地提到美德本身时,并不包含恐惧不安、怜悯或者爱这些感情。想要感动人、使人向善的诗人必须去描写能唤起悲伤、恐惧和怜悯等情感的事件。  亚里士多德:用诗的艺术的术语来说,赞美歌是美的优秀的艺术,其根本在于对美德、对悲伤的事件以及那些能激起恐惧、唤起怜悯的事件的叙述。  亚里士多德:批评诗人不该写虚构的或历史性故事,也不该认为这些故事对赞美很有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关于战争的赞美诗中,还有激起愤怒的东西。愤怒是一种由报复的热望激起的悲痛和烦躁,比如回想起父母的被害,以及其他类似的降落到好人头上的事件时的情形。这种情况会在听众中间唤起对美德的热爱,也会使他们因担心某一天会失去美德的好处而感到恐惧。  有些诗人也在赞美诗中描写恶行和缺点,这是因为他们运用的是“间接”法。但是对缺点的指责嘲讽更适合于讽刺喜剧而不是悲剧,因此不应把它们在悲剧中的存在与它们的主要用途联系起来,而只能视之为追求“间接”模仿的途径。当一首赞美诗提到缺点时,没有理由不立即提到被赞美者的仇敌们。  写赞美诗只是为了纪念朋友和所爱的人的事迹。朋友的朋友和敌人的敌人是不会被赞美或谴责的,因为他们既不是被赞美者的朋友,也不是他的敌人。  亚里士多德:虚构故事应该是非常可怕、非常令人悲伤的,以致它就出现在“你的眼前”,几乎就是你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因为当一个虚构故事本身模棱两可、令人怀疑时,它就不能达到它所追求的效果。一个人不相信的事既不能使他感到恐惧,也不会让他产生怜悯。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说明了为什么许多不相信《圣经》故事的人品质卑下、道德败坏。人们天生被两种话语感动——逻辑的和非逻辑的。上面提到的那种人不会被《圣经》中的这两种话语打动。  亚里士多德:有的诗人在悲剧中描写那些只唤起钦慕而不令人恐惧或悲伤的事。你可以在《圣经》中找出许多这样的段落,尽管阿拉伯诗歌和我们今天的诗中都没有这种赞颂美德的诗歌。  亚里士多德:这种悲剧形式(即钦慕的悲剧)是毫无效果的。除了那种通过想象趋向美德的愉悦,诗的艺术不追求任何别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我们知道什么事物的描写能令人愉悦而不必忍受恐惧。要确定哪些事物的描写既使人恐惧又令人愉悦,只需看看哪些苦难的经历是容易降临到人身上的,哪些事物又是微不足道、不会激发巨大的悲伤和恐惧的。理想的情境是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些故意为之的事,如父母的谋杀、危险、不幸以及其他类似的伤害等,而不是敌人之间的事情。同样一件恶行,如果是敌人做的,人们既不会感到悲伤,也不会为之痛苦或害怕;但如果是朋友犯下的就会令人悲痛和愤怒。来自**种情况的痛苦在程度上不能与所爱之人犯恶行带来的痛苦相比——如兄弟、父子骨肉相残。亚伯拉罕的故事就是一个这样的事例。他被要求用他*心爱的独生子献祭,这的确令人同情,能激起十分强烈的痛苦和恐惧之感。  亚里士多德:赞美应该只属于那些出于自由选择和知识的出类拔萃的行为。有些行为以自由选择和知识为基础,有的则不然;有的具有知识基础但不出于自由选择,有的则相反。同样,有些事情是谁做的一目了然,有些则不然。既出于无知又没有自由选择的事不值得赞美,由无名之辈做的事也是如此,这些事情更适合于虚构故事,而不是入诗,所以不应在诗中表现。明显地出于自由选择和知识,由认识的人所做的事是*配“赞美”和*值得称颂的。  ……

作者简介

宋旭红,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宗教美学与艺术理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研究》、校级自主科研项目《后现代语境下宗教与美学趋同性现象研究》、校级学术工作坊项目《宗教美学》、校级双语教学项目《西方文论名著选读》等。出版有专著《当代西方神学美学思想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等,发表论文《浅议当代文化语境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评价与重构》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