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化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戏剧艺术研究

包邮小说化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戏剧艺术研究

1星价 ¥37.4 (7.2折)
2星价¥37.4 定价¥5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5714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12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61571415 ; 978-7-5615-7141-5

内容简介

本书将博马舍的代表作“费加罗三部曲”,即《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以及《有罪的母亲》列为整体研究对象,通过仔细解读博马舍的戏剧理论思考及其三部曲的剧本写作实践,立足文本分析,从戏剧美学的角度考察其剧作手法的独特性,提炼、总结博马舍独树一帜的戏剧创作艺术,指出剧种融合、文体融合、元戏剧话语构成了“费加罗三部曲”戏剧文体内部的逻辑发展过程,也是其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小说化戏剧理念的体现,在戏剧理论目前对博马舍重新进行了定位。

目录

引言

**章 创作背景与理论基础
**节 18世纪的法兰西剧坛
一、古典主义悲剧和喜剧:强弩之末
二、新悲剧
三、新喜剧
第二节 中间剧种:严肃剧
一、中间剧种的提出:严肃剧
二、作为道德工具的严肃剧
三、严肃剧诗学
第三节 博马舍的正剧理念
一、继承与发展:严肃剧的目标与实质
二、开创之路:新型的剧作观
小结

第二章 新型剧种融合
**节 对新型剧种融合的探索
一、探索灵活多变的剧种
二、游走在喜剧性与正剧性之间
第二节 对喜剧性与正剧性的界定
一、喜剧性:微笑抑或大笑
二、正剧性
第三节 喜剧性与正剧性的融合
一、喜正融合
二、喜剧性、正剧性与社会关系错位
小结

第三章 戏剧—叙事
**节 戏剧叙事化的背景
一、历史源起
二、17世纪舞台说明的淡化
三、18世纪舞台说明的复兴
第二节 舞台说明:叙事元素的入侵
一、舞台说明:定义、形式与分类
二、舞台说明:功能与作用
三、对“费加罗三部曲”的分析
第三节 戏剧画面
一、戏剧画面:定义与历史
二、戏剧画面:类型
三、三部曲中的画面分析
小结
……

第四章 小说化的时空与人物
第五章 元戏剧话语

小结
结论:“费加罗三部曲”——小说化的戏剧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小说化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戏剧艺术研究》:如果说《塞》剧序言中讲述的费加罗的身世在《费》剧里得到了展示,那么《塞》剧的情节却并没有让我们明确地联想到阿勒玛维华伯爵家庭故事的后续。喜剧欢喜的结局只是让我们看到两个年轻人期待的结婚,霸尔多洛老头的窘迫,年轻、高贵以及财富的胜利。无论观众还是读者都会完全同意这出喜剧的设置。对于《费》剧来说则不同,从行动的铺陈开始,剧本就呈现出“接合”的效果,包含丰富的信息:既包括《塞》剧结束后与《费》剧开始前发生事件的信息,也有对于**部喜剧的回忆。面对将要对自己动手动脚的伯爵,苏姗娜试图用他曾经对伯爵夫人的深爱唤回他的理智:“那时候大人从大夫手里把太太争到手,因为爱她而和她结了婚,那时候您为了她而放弃了某种可怕的贵族权力……”(《费》,Ⅰ,8)这里回溯了伯爵从霸尔多洛手中抢罗丝娜为妻的情节。然而,婚后活泼欢乐的少女罗丝娜成了郁郁寡欢、被丈夫冷落的伯爵夫人:“他一点也不再爱我了。”(《费》,Ⅱ,1)这句结论话里有话,直接将观众/读者引向《塞》剧中昔日在塞维勒伯爵对罗丝娜的疯狂追求与爱恋。既有对于幸福时光的回想,也有往事的不堪回首的意味。抢亲事件对于三年之后的霸尔多洛来说仍然是伤心、羞愤的悲剧:“他那骗人的伯爵夫人罗丝娜不舒服吗?谢天谢地!”(《费》,Ⅰ,4)而曾经在塞维勒忠心耿耿地帮助伯爵成功娶亲,如今却面对自己的未婚妻将被伯爵霸占的局面,费加罗心里五味杂陈。既然伯爵不讲仁义,费加罗就只能讲利益了:“把金钱和礼物弄上手;骗过伯爵大人这段小小的春情。”(《费》,Ⅰ,2)新人物——老情人马尔斯琳的出现带来了一段与霸尔多洛未结正果的陈年旧情的回忆(《费》,Ⅰ,4),让霸尔多洛的形象开始丰满起来。作为这场回溯与预示活动中的枢纽,《费》剧更预示了落幕之后的情节,为《罪》剧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在《费》剧序言里,博马舍信誓旦旦地保证伯爵夫人的贞洁,而实际上他已经在她身上看到了“有罪的母亲”的影子。一方面,洛可可风格的“西班牙会话”式的舞台画面展现(《费》,Ⅱ,4),预示着伯爵夫人的情感变化:与薛侣班关系暧昧而心照不宣。另一方面,苏姗娜隐约预见了薛侣班对伯爵夫人的不伦行为:“我敢说,不出三四年,你就会变成一个*坏的小无赖……”(《费》,Ⅰ,7)苏姗娜对薛侣班男性魅力也作出了预言:“又敏捷又漂亮!他要是没有女人爱呀……”(《费》,Ⅱ,15)这段从来没有言明的情感终于在《费》剧与《罪》剧之间的虚构时空里再次以“无言”的方式落实成了行动。《罪》剧开篇伯爵夫人对薛侣班的纪念暗示了这段黑暗的感情,首饰盒里二人的往来信件更证实了二人情感发展的程度。对这段情感的多次回溯丰富了《罪》剧的剧情内容,使其带有几分易卜生式的风格:叙事性的回溯成了舞台表演的当下。在《罪》剧中,20年后,伯爵面对夫人不贞的事实,痛苦之中不禁深深怀想自己当年对罗丝娜的纯真爱恋。(《罪》,Ⅱ,1)薛侣班自己似乎置生死于度外的态度(《罪》,Ⅱ,9),以及费加罗对薛侣班戎装生涯的玩笑话激发了读者/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想象,实际上已经预示了薛侣班战死疆场的命运:“你背着一支重重的枪……别在半路上摔下来,除非遇到砰的一声飞来一颗子弹……”(《罪》,Ⅰ,10)而伯爵夫人沾染薛侣班鲜血的丝带既预示了薛侣班死亡的悲剧命运(《罪》,Ⅱ,6),还预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情节:她与薛侣班的私生子雷昂的诞生。在费加罗与苏姗娜的关系上,尽管恋爱中的苏姗娜声称“我只知道爱我的丈夫”(《费》,Ⅳ,1),但费加罗仍然断言,忠诚的夫妻关系是少有的,预见了《罪》剧中苏姗娜与贝雅尔斯的暧昧(《罪》,Ⅰ,2)。预示技巧在整个剧本中为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剧情设置环环相扣的联系。这些预示性片段应该被视为一篇虚构的叙事,其功能并不在于摧毁剧本的结局,而是在为下一部剧本定下某些元素,并在当前剧本里用叙事性的时间减缓戏剧进程,留下耐人寻味的悬念。以上回溯与预示的事件由剧作者博马舍巧妙地进行了拼接,就像一位平静的智者“完美、沉着地面对过去”,并“试图平抚听众,让他们久久地、愉悦地听下去”。……

作者简介

  龙佳,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法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法国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e)访问学者。(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法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博马舍研究,法国戏剧理论,18世纪法国文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