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

包邮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

¥31.7 (7.0折) ?
1星价 ¥31.7
2星价¥31.7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966003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15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33966003 ; 978-7-5339-6600-3

本书特色

· 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倾情讲述艺术大师丰子恺与杭州不得不说的故事 · 丰氏后人盛情推荐的丰子恺传记 · 丰子恺外孙宋菲君亲笔题字

内容简介

《缘缘堂主——丰子恺与桐乡》是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徐玲芬创作的《丰子恺缘缘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主要写丰子恺与其第二故乡杭州的不解之缘。丰子恺曾经在杭州居住了近十年,本书通过“缘起,湖上的学子”“浮生,在沪杭道中”“闲居,杭州做‘寓公’”等六章来展现“一人,一城,一生情”,带领读者走近丰子恺的艺术人生,认识他的艺术启蒙地杭州,以及他与弘一法师、马一浮等文化名人的交往和深厚情谊。

目录

**章
缘起
湖上的学子
起初不经意的你
初识
游春人在画中行
爱的教育
送别
送往与迎来
第二章
浮生
在沪杭道中
东渡与惜别
如沐春晖
暮春访师
三访陋巷
第三章
闲居
在杭州做“寓公”
西湖上的一次“读书”经历
1934年之杭州行
乐做杭州“寓公”
读你,西湖
写不尽人间相
第四章
逃离
河山只在我梦萦
辞别缘缘堂拱宸桥下抛画稿
逃离杭州
桐庐负喧续前缘
浙大在宜山且慰乡思苦
重庆,受聘国立艺专
几人相忆在江楼
定有行人忆六桥
第五章
回归
重返江南之后
还乡
门对孤山放鹤亭
草草杯盘共一欢
“梅迷”
南游
第六章
缘尽
*忆是杭州
阅尽沧桑六十年
人民的西湖
蒋庄客梦
筑塔虎跑报师恩
永别了,杭州
《护生画集》回归杭州
如果有来生
参考书目
后记 与丰一吟老师的一次闲聊

展开全部

节选

起初不经意的你 秋到江南,白菊飘香,空气里弥漫着甜蜜的味道。1898年11月9日(农历九月二十六),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江南水乡石门湾丰家老屋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就在这天清晨,丰子恺诞生了。这是丰家盼了许多年后盼来的**个男孩,可谓阖家欢喜,连木场桥头后河边的杨柳也笑弯了腰。丰子恺的父亲丰镁为儿子取乳名“慈玉”。祖母丰八娘娘立即叫人摆起香烛敬神谢恩。丰子恺就在全家人的宠爱下健康地成长。 丰子恺出生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国内的有识之士力求维新救国。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在内外交困之下,清王朝正走向穷途末路。 1900年,因庚子之变,例行的乡试推迟了。1901年10月是光绪皇帝三十岁的万寿圣节,按例应加开恩科,也一并推迟到1902年补行。就在1902年秋,丰鐄第四次赴杭卅『应试,为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第八十七名举人,这在当时的小镇石门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举之后,丰镄本来可以于次年进京会试,但不巧的是,他当年即遭母丧,必须在家守孝三年。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丰鐄再也没有机会做官,只好在家设塾授徒。1906年秋分时节,他就因肺病去世。 起初,丰子恺在父亲的私塾里受教,学名丰润。父亲去世后,母亲钟云芳送他人镇上的于云芝私塾读书。1905年科举废除后,各地先后办起学堂,以代替私塾,于云芝的私塾也改成小学堂。1910年,小学堂借用西竺庵祖师殿为校舍,正式定名为溪西两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地方上办自治会,实行选举,为便于选举,流行同音简化字,一位老师为丰润改名丰仁。溪西两等小学堂后经改组,原有高等部分的学生归入新办的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校址仍在西竺庵。1914年初,丰子恺以**名的成绩毕业于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 小学毕业,面临升学。丰母钟云芳很是忧心,与邻居沈惠荪先生商量丰子恺的前途问题。沈惠荪是小学校的校长,也是丰家的亲戚,在石门镇上算得上是有见识的人。在他的建议下,钟云芳决定送儿子去省城杭州投考中等学校,恰好沈惠荪的儿子沈元与丰子恺同班毕业,也要去杭州投考,由沈惠荪亲自送去。于是,钟云芳便拜托沈家父子带丰子恺同行。 1914年夏天一个炎热的早晨,钟云芳一早起来为儿子整理行装,照例给他吃了糕、粽,期盼儿子“高中”,然后把儿子送到沈家。丰子恺就随沈家父子搭快班船到了长安镇,再坐火车,来到省城杭州。这是他**次到杭州,这一年,他虚龄十七岁。 丰子恺的父亲去世早,母亲虽不识字,却身兼慈母、严父之职,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对丰子恺一生影响很大。之前,她曾与沈惠荪商量过,认为丰子恺投考浙江省立**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合适。当时家乡新办学校,需要教师,师范毕业可以当老师;而且父亲早逝,丰子恺是家中长子,当老师可以在家乡觅职,不必外出;另外也考虑到师范学费低廉,毕业后不必再升学,可以减轻家里负担。钟云芳将这三层道理再三说给儿子听,儿子也频频点头。 带着母亲殷切的期待,带着求知的梦想,丰子恺踏上了杭州的土地。 杭州毕竟是省城,这里的学校多如牛毛,而且规模也比石门镇上的小学大得多,图书馆和书坊里的书堆积如山,琳琅满目。丰子恺的心也如西湖边的柳絮随风飞扬,强烈的求知欲望,占满了他的心房,使他几乎忘记了母亲的叮嘱。之前母亲曾说过,学商业必须要到大城市的公司去谋差事,他没有父兄,不可离家远行;读了中学,毕业后要升学,家里又负担不起。而此刻,丰子恺唯一担心的是,这回入学考试如果不能通过,落第回家怎么办?不行,绝对不行!现在*重要的是必须考取!他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听说可以同时报考几所学校,丰子恺便不问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将来的造就如何,只拣报考日期不相冲突的一所中学、一所商业学校,连同浙一师一起报了名。 发榜那天,喜讯传来,丰子恺被三所学校同时录取,且成绩名列前茅——以第八名被中学录取,以**名被商业学校录取,以第三名被师范学校录取。 虽然有三所学校可以选择,但丰子恺心里早已拿定主意,打算选择师范学校。这不但与母亲的意愿吻合,更重要的是,之前他比较了这三所学校,师范学校的校舍规模宏大,有七进巍峨的教学大楼和不少附属建筑物,而且就建造在父亲当年考举人的贡院的旧址上;校内藏书楼图书丰富,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各方面条件都很合意。 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缘分,这一选择,母亲高兴,丰子恺也合意,真是皆大欢喜。P3-7

作者简介

徐玲芬,笔名唐吟,浙江桐乡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主席,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著有《江南物事》《小镇模样》《桐乡史话》《行走江南》《江南情调》《门对孤山》等十多部散文集。主编《桐乡味道》《桐乡百景》《桐乡市井》《我与丰一吟》《丰一吟序跋集》等三十多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