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大学生网络思想意识的悖论性样态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想意识的悖论性样态研究

1星价 ¥75.2 (7.6折)
2星价¥75.2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955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20395519 ; 978-7-5203-9551-9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体现的以强调倾向性认识为中心的群体极化特质、以文化反哺为表征的后喻文化特质、以平衡思想为核心的人际补偿特质、以众声喧哗为语境的超容集成特质、以受众中心为根本的交互开放特质等作用于人思想意识的深层特质;在此基础上重点解析了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境遇中的悖论性样态,即“自我价值的阐发与能力发展的延滞”、“道德境界的提升与价值观念的嬗变”、“本体诉求的回归与崇高理性的消解”、“主体的自我完善与人格本质的异化”。结合网络文化对“体现多元主体多向互动的主体间性规律”、“具有个体和环境价值互创关系的共扼规律”、“呈现“耗散结构”系统的非线性作用规律”、“自组织演化形成有机系统的生成运作规律”等教育引导规律进行了考索。*后从提升舆论引导力,坚持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注重人性化关照,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协同发展;激发主体能动性,强化自主自律和自我彰显的教育功能;优化心理调适力,实现虚拟人格和现实人格协调统一;突出约束保障性,坚持网络监管和舆论引导相互融合;汇聚综合治理合力,实现教育多方面各领域资源整合等方面对消解大学生网络思想意识悖论性样态的现实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录

**章 绪论
**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分析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
一 网络思想意识
二 悖论性样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网络文化作用于人思想意识的深层特质
**节 以“强调倾向性认识”为中心的“群体极化”特质
一 因团体偏向形成极端观点的群体思维形式
二 网络集群的共同认识形成强大的聚合力量
三 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网络暴民”
第二节 以“文化反哺”为表征的“后喻文化”特质
一 强调变革可能性的反向社会化文化
二 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间的代际鸿沟
三 凸显多维代际话语主体共存的模式
第三节 以“平衡思想”为核心的“人际补偿特质”
一 生态平衡和自然生态补偿的思想
二 本体诉求感性回归的补偿性文化
三 通过自我塑造实现虚拟自我价值
第四节 以“众声喧哗”为语境的“超容集成特质”
一 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多层次文化形态
二 承载着丰富性社会功能的文化样式
三 消解文化边界和屏障的多元性文化
第五节 以“受众中心”为表现形式的“交互开放特质”
一 传播要素围绕受众展开的受众中心论
二 传播者与受众互动互换的交互开放特征
三 具有多重价值的网络人际交往维度与方式
第三章 大学生群体网络思想意识的悖论性样态
**节 自我价值的阐发与能力发展的延滞
一 进一步开掘自我认知的潜能
二 极易产生“技术性大脑倦怠”
第二节 道德境界的提升与价值观念的嬗变
一 道德情感得以进一步激发和巩固
二 多元价值观念导致网络伦理责任缺失
第三节 本体诉求的回归与崇高理性的消解
一 释放真实自我的本体诉求感性回归
二 对理想化境遇的过度依赖遮蔽崇高
第四节 主体的自我完善与人格本质的异化
一 为其进行人格塑造提供了崭新平台
二 极易导致人格异化和自我意识混沌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意识教育引导的规律探寻
**节 体现多元主体多向互动的主体问性规律
一 由施教者处于中心地位转化为分权无中心
二 体现为施教主体客体化和受教客体主体化
第二节 具有个体和环境价值互创关系的共轭规律
一 个体是具有先在性的价值创建选择的主体
二 环境在信息流变交互过程中对个体施以影响
第三节 呈现“耗散结构”系统的非线性作用规律
一 各要素间交叉渗透影响形成的多维交错系统
二 无法从初始条件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本真状态
第四节 自组织演化形成有机系统的生成运作规律
一 凸显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自组织演化机制
二 由单向的灌输过程转化为自我建构的活动
第五章 消解大学生网络思想意识悖论性样态的理论与实现路径
**节 提升舆论引导力,坚持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理论指导
二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
三 坚持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支撑
第二节 注重人性化关照,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同发展
一 兼顾教育行为的路径条件和价值判断
二 采取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因材施教策略
三 设置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与情境
第三节 激发主体能动性,强化自主自律和自我彰显的教育功能
一 秉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自律”观念
二 注重大学生关注的集中性和指向性内容
三 满足大学生自我彰显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节 优化心理调适力,实现虚拟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协调统一
一 防止个体真实自我被多重虚拟自我消解
二 强调对个体思想困惑和心理积淤的疏导
三 从内心参照体系出发遵循共情特征规律
第五节 突出约束保障性,坚持网络监管和舆论引导相互融合
一 研究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网络法律法规
二 创新网络管理技术和优化网络媒体环境
三 形成具有主导性的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
第六节 汇聚综合治理合力,实现教育全方位各领域的资源整合
一 运用整体性思维树立多方协同治理理念
二 发挥社会网络综合治理合力和整体优势
三 充分调动高校内部的教育力量和相关要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琰,法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学术骨干教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项、省厅级课题四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五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