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谣言在线扩散的规避与管控研究

网络谣言在线扩散的规避与管控研究

1星价 ¥102.7 (6.5折)
2星价¥102.7 定价¥1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138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196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030713803 ; 978-7-03-071380-3

内容简介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谣言扩散与辟谣信息扩散时会形成巨大的复杂网络,两者交互作用。当辟谣信息扩散网络尽可能大的重叠、覆盖谣言扩散网络时,谣言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在调查并跟踪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辟谣信息发布行为与媒体、社团、受众等交互反应行为的基础上,运用网络数据抓取、基于MAS的仿真建模、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识别政府辟谣信息网络的扩散特征,揭示辟谣信息扩散网络与谣言扩散网络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构建政府辟谣信息管控的理论模型,进行仿真、模拟,筛选很优辟谣信息管控的策略组合,为政府治理网络谣言提供可视化对策与建议。

目录

目录
前言
1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研究目标3
1.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4
1.4研究方法7
本章参考文献8
2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10
2.1概念界定10
2.2理论基础12
2.3文献回顾16
本章参考文献21
3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与扩散31
3.1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成因31
3.2网络谣言的传播36
3.3网络谣言的扩散特征39
3.4案例分析:“贾晓月护士未得到嘉奖”事件中谣言的扩散特征42
3.5本章小结57
本章参考文献58
4政府辟谣信息的扩散60
4.1政府辟谣信息及其功能60
4.2辟谣信息的扩散特征62
4.3政府辟谣信息扩散中的两类现象63
4.4案例分析:“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中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69
4.5本章小结76
本章参考文献77
5谣言与辟谣信息在线扩散的交互作用机制80
5.1谣言与辟谣信息的交互80
5.2谣言信息与辟谣信息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86
5.3谣言信息与辟谣信息交互的建模与仿真89
5.4谣言信息与辟谣信息交互的动力学分析96
5.5谣言与辟谣信息交互与仿真的实证分析98
5.6本章小结111
本章参考文献112
6网络谣言管控的关键因素分析115
6.1用户信息焦虑115
6.2社会支持122
6.3谣言甄别能力126
6.4辟谣信息接受意愿130
本章参考文献134
7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评价137
7.1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评价的研究意义137
7.2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139
7.3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49
7.4本章小结162
本章参考文献162
8政府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166
8.1网络谣言管控策略的研究焦点166
8.2政府谣言管控的目的和原则168
8.3基于不同交互模式的辟谣信息管控策略分析172
8.4面向影响谣言信息与辟谣信息交互作用因素的政府谣言
管控策略176
8.5政府网络谣言的综合管控体系178
8.6本章小结181
本章参考文献182
9研究总结与展望185
9.1研究总结185
9.2展望186
展开全部

节选

1 绪论 社交媒体环境下,谣言扩散会造成巨大影响,严重时会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并引发重大社会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对政府谣言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发布辟谣信息并管控其扩散路径与演化幅度,有助于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效率。在此情形下,研究网络谣言在线扩散的规避与管控问题,对于提升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提高政府公信力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章在介绍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目标,分解了研究内容,制订了研究路线,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第48次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超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 .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 .07亿,较2020年12月新增手机网民2092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 .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突破传统空间的束缚和限制,借助社交媒体参与到公共事件的全过程并表达、发声;同时,不实信息的传播、扩散变得更为简单、便利,极易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2019年微信平台共生产17881篇辟谣文章,辟谣文章阅读量达1.14亿次。2021年上半年,短视频作为基础的用户表达和内容消费形式,贡献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时长和流量增量。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带动对内容的需求迅速上升。但大量短视频账号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免费搬运、混剪、传播并获利,一方面,严重侵犯版权所有者利益;另一方面,为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表明,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三类是网络谣言的高发领域,舆论关注度高的谣言呈现传播视觉化、传播全球化、旧谣新传化等特征。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呈现出新变化与新特点。社交媒体强大的转发、传播功能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波及范围迅速扩大,网络谣言愈演愈烈,让民众对某些领域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慌心理,给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严重时更会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产生网络的 “蝴蝶效应”,引发重大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治理网络谣言、进行网络监管为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治理问题。2016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以下简称 “国家网信办 ”)发布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旨在维护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019年1月,针对网络生态问题频发、各类有害信息屡禁不止等突出问题,国家网信办启动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2019年10月,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做出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的具体要求,并确立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的网络空间治理的总目标。2020年3月1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开始正式实施,强调从网络信息生产者、内容服务平台、内容服务使用者、行业组织四个主体层面对网络信息生态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治理。2021年9月1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以下简称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文明网、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和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联合发布 《“抵制网络谣言共建网络文明 ”倡议书》。据统计,中央网信办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三年来发布权威辟谣信息1.6万余篇,对遏制网络谣言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蔚,2021)。 社会化媒体之所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政府治理网络危机,控制和引导舆情,主要原因在于它让政府管理者有能力对公众的意见做出及时反应,更有效地与公众沟通,有利于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产生积极的回应,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减少成本。目前,为规避与管控谣言的在线扩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布辟谣信息、限流、屏蔽、删帖等。其中,发布辟谣信息为政府治理网络谣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旨在通过辟谣信息扩散,让更多的受众了解真实信息,遏制谣言。该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对于政府辟谣信息的发布策略要求较高。已有研究表明,辟谣内容不实、辟谣主体选择不当、辟谣方式不妥、辟谣不及时等均会导致政府辟谣失灵 (黄晓军和王敏,2016;欧阳果华,2018)。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环境下,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力量治理网络谣言效果是有限的,政府协同其他主体合作治理不失为更好的选择。欧阳果华(2018)研究发现,网络社团在网络辟谣方面具有速度快、专业性强、更为全面、科学理性等优势,可成为社会治理中的新生力量;政府与网络社团可形成多种合作模式,各自发挥辟谣优势。加强微博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有利于凝聚网络舆论共识。此外,积极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也有助于真实信息的传播与扩散。 1.1.2 研究意义 政府通过发布辟谣信息进行网络谣言治理,规避和管控网络谣言在线扩散,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政府辟谣信息作为一类特殊的信息,其扩散规律与其他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扩散规律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自身特性。为了提高政府治理网络谣言的效率,研究谣言与辟谣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扩散规律与交互作用规律尤为必要。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政府谣言治理能力、保障网络安全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在识别谣言与辟谣信息扩散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谣言与辟谣信息在线扩散的交互作用机制,并进行政府辟谣信息管控策略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细化信息扩散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其次,构建政府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定量评价政府辟谣信息效果的途径与思路,可以为政府辟谣应急方案的设计和协同治理思路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 (2)现实意义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在网络谣言与辟谣信息在线扩散的规避与管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政府辟谣信息扩散及其管控研究,可以方便政府进一步规范辟谣信息的发布制度,更好地完善辟谣信息的内容与形式,降低政府的网络谣言治理成本。本研究对于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营造 “共建、共享、共治 ”的社会治理格局、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政府公信力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标 本书主要研究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示谣言与辟谣信息在线扩散的交互作用机制 在识别谣言与辟谣信息扩散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与经验推理,揭示谣言与辟谣信息交互的行为模式;通过动力学分析,识别谣言与辟谣信息交互作用的因果关系,绘制两者间的存量流量图,结合典型案例,构建基于SEIR模型的谣言与辟谣信息交互及仿真模型,探究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机制。 (2)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的评价指标,是量化评价政府治理网络谣言效果的基础性工作。政府、网络平台和公众是网络谣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政府公信力、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及公众满意度三个维度,构建科学、合理、全面、完善的政府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治理网络谣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3)识别网络谣言管控的关键因素,提出政府辟谣信息的管控策略 网络用户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政府辟谣信息,是衡量政府网络谣言管控工作成效的关键。研究从用户角度,考虑信息焦虑、社会支持、用户谣言甄别能力等因素,研究用户接受政府辟谣信息意愿,识别出网络谣言管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政府辟谣信息传播效果评价及管控现状的诊断,形成建立在科学规律之上的政府辟谣信息管控的对策与建议,为提升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能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本书在调查并跟踪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辟谣信息发布行为与媒体、社团、受众等交互反应行为的基础上,运用网络数据抓取、基于MAS的仿真建模、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首先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提出研究的问题。其次,明确本书的研究目标。再次,对整体研究思路进行梳理,确定研究内容,绘制出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并详细阐述全书框架。*后,明确研究方法,并阐明各方法在本研究的应用思路。 第2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该章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重要概念,然后以公共治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六度分离理论为基础,对本书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后分别从网络谣言、辟谣信息、谣言治理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评析。 第3章: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与扩散。该章首先分析网络谣言的特征、危害、功能、成因,进而探讨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传播模式、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及社会机理;*后从时间、地理空间和社交网络角度,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网络谣言的扩散特征,为后文研究谣言与辟谣信息的交互作用机制、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评价及*终的调控策略打下基础。 第4章:政府辟谣信息的扩散。该章首先介绍辟谣信息的定义,明晰政府辟谣信息的功能 /效用,分析政府辟谣信息扩散过程中的社会网络特征和地理信息特征;其次研究政府辟谣信息扩散的影响因素;*后,剖析政府辟谣信息扩散中的 “沉默的螺旋 ”及 “反沉默的螺旋 ”现象,揭示 “反沉默的螺旋 ”现象的形成过程,探明其对舆情走向的影响。 第5章:谣言与辟谣信息在线扩散的交互作用机制。该章首先厘清谣言与政府辟谣信息交互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谣言与政府辟谣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其次介绍若干适用于谣言与政府辟谣信息交互的仿真模型与仿真方法并进行动力学分析;*后结合具体案例,对谣言与政府辟谣信息的交互进行建模与仿真。 第6章:网络谣言管控的关键因素分析。该章主要从用户角度,考虑信息焦虑、社会支持等因素,通过用户谣言甄别能力的中介效应,对用户接受政府辟谣信息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理论推理,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识别关键因素的理论模型。 第7章: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评价。该章首先明晰评价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的意义;其次在分析影响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后介绍效果评价的研究方法,并选择典型案例,对网络谣言治理效果进行模拟评价。 第8章:政府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该章首先分析管控策略的抉择角度,明确政府管控的目的和原则;其次对不同交互模型下的管控策略进行分析;*后从谣言本身、谣言主体、政府、媒体、网络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多层次调控策略。 第9章:研究总结与展望。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 1.3.2 技术路线 本书沿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在调查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辟谣现状的前提下,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如何系统评价辟谣信息效果、科学制定辟谣决策的问题,并逐步分析、解决问题。具体来说,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数据采集等,分析谣言与政府辟谣信息的扩散特征;接着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等揭示谣言与政府辟谣信息交互的行为模式与作用机制;而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组合赋权法构建政府辟谣信息效果评价模型;*后,综合运用GIS技术、多智能体仿真技术等,研究政府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与路径。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