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196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8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030719614 ; 978-7-03-071961-4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为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为第2版。本教材分章介绍了儿科学基础、新生儿疾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时行病证及其他病证。本教材紧密结合临床,如在治疗中增加了中成药,在其他疗法中增添了相应中医外治方法,增加了思维导图和思考题。力求反映儿科学术新成果,使学生能够吸取本学科优选知识,适应新时期对中医儿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教材主要供中医药院校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生、长学制学生及留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从事中医儿科教学、临床工作和研究者阅读。

目录

目录
**章 儿科学基础 1
**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5
第三节 儿童生长发育 6
第四节 生理、病因及病理特点 11
第五节 喂养与保健 16
第六节 儿科诊法概要 22
第七节 儿科治法概要 32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 43
**节 胎怯 43
第二节 硬肿症 45
第三节 胎黄 48
第三章 肺系病证 53
**节 感冒 53
第二节 乳蛾 56
第三节 咳嗽 58
附 慢性咳嗽 61
第四节 肺炎喘嗽 65
第五节 哮喘 69
第六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73
第四章 脾系病证 79
**节 鹅口疮 79
第二节 口疮 81
第三节 胃脘痛 84
第四节 泄泻 88
第五节 便秘 92
第六节 厌食 95 
第七节 积滞 98
第八节 疳证 100
第九节 贫血 104
第五章 心肝病证 111
**节 夜啼 111
第二节 汗证 113
第三节 病毒性心肌炎 116
第四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20
第五节 抽动障碍 123
第六节 惊风 126
第七节 痫证 132
第六章 肾系病证 138
**节 水肿 138
第二节 尿频 142
第三节 遗尿 145
第四节 五迟、五软 148
第五节 性早熟 152
第七章 时行病证 157
**节 麻疹 157
第二节 奶麻 161
第三节 风痧 163
第四节 丹痧 165
第五节 水痘 168
第六节 手足口病 171
第七节 痄腮 173
第八节 顿咳 176
第八章 其他病证 182
**节 过敏性紫癜 182
第二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185
第三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89
第四节 肥胖症 193
第五节 奶癣 196
第六节 夏季热 199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02
方剂索引 207
中成药索引 212 
展开全部

节选

**章儿科学基础 **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在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这是中医儿科学*早的文献记载。 *早明确记载“小儿医”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 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在《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这也是关于儿科分科的*早记载。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有关中医儿科的理论记载较多,如《灵枢 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指出了婴儿的生理特点;《素问 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和“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描述了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内经》中还有许多关于儿科疾病诊断及预后的记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治疗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代~宋代)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早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述小儿杂病诸候6卷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在医学教育方面,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初步形成儿科专业人才的学习培养制度,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将妇人、小儿方列于卷首,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论述,两书列小儿方共380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为儿科病证治疗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唐末宋初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首创“纯阳”理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阐述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论述了惊、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书中共载方56首,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科疾病。 北宋钱乙,字仲阳,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医家。他曾两辞皇家太医院的医官,回乡为儿童治病,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儿科医家。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于1119年编成《小儿药证直诀》,比西方*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其学术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二是小儿四诊重视望诊,对“面上证”“目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详细的描述;三是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重要的方法;四是在治疗上根据五脏的寒热虚实证候,制订治则治法,化裁古方,研制新方,如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创134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为痘疹类**部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力倡固养小儿元阳,擅用温补托毒治疗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产生的逆证,丰富了儿科辨证论治理论,开创了儿科温补学派。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主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中医儿科学系统、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界上*完备的儿科学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家均有所长,促进了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金元四大家对儿科也各有所长。刘完素主张用寒凉法治疗小儿热性病,将凉膈散灵活应用于儿科临床;张从正善用攻下治疗热性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李杲喜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对明代万全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重要影响。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和《活幼口议》。其学术特点:一是详述初生儿疾病,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二是对多种儿科疾病的证候、分类、脉法、治法作了精炼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创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其治法方药沿用至今;三是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歌诀,并加以注解,便于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知识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编著的《保婴撮要》,论儿科病证221种。除小儿内科病外,还记载了小儿外科、皮肤、骨伤、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病证70多种,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等。其学术特点:一是系统提出“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二是在朱丹溪提倡养阴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三是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慎勿犯胃气”;四是方药方面,他的处方用药精炼而切合病情,所创的“万氏牛黄清心丸”仍是现在治疗小儿急惊风的良方,并将推拿疗法首次应用于儿科。万全的这些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内容。 王肯堂《证治准绳 幼科》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己见,内容广博,辨析透彻,条理分明,博而不杂,详要分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有“小儿则”等儿科8卷,重视母乳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大抵保婴之法 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学术上多承钱乙、陈文中、薛氏父子之论,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用药注重甘温扶阳。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重视望诊,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治疗上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以“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有其独到之处。《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精当,条理分明,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陈复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著《幼幼集成》,将小儿指纹诊法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至今为临床所采用。清代温病学家吴瑭,也是一位儿科专家。他撰《温病条辨 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六气为病、三焦分证、治病求本等观点,对儿科外感、内伤疾病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清时期,由于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当时儿科医家重视痘疹的防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撰写了大量的痘疹专著。《博集稀痘方论》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载有痘衣法;《痘疹金镜赋集解》记载,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推广到各地。17世纪种痘技术在我国已相当盛行,并先后流传到国外,比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早200多年,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传统医学得到了繁荣发展,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中西医儿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古代儿科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中的“痧”(麻疹),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已成强弩之末的散发性疾病;“痘”(天花)已经消灭;“惊”(惊风)发病率明显降低;“疳”(疳证)逐渐减少,其中干疳已少见。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广泛开展,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20世纪50年代,应用“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论治,降低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哮喘、泄泻、厌食、疳证、癫痫、胎黄等儿科常见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已显示出特色优势。各种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科常见疾病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增强体质,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医学教育方面,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了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80年代开始了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医儿科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有力保证。与此同时,编写出版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各种类型的题库,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挖掘了大量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学术著作。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是20世纪下半叶出版的**部现代大型学术专著,系统论述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儿科学》,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进展,介绍了中医儿科学科研方法,适用于中医儿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和继续教育。马融、韩新民主编的《中医儿科学》(第2版)注重将中医儿科基础知识与儿科临床知识有机联系,突出中医儿科基本理论对全书的指导作用。这些现代中医儿科学术著作,不仅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中医儿科学的进展,而且适合现代医疗、科研、教学的实际需要,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进步。 科学研究方面,针对儿科诊法,利用血液化学、超声影像等现代技术方法,对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脉图分析等进行了研究,将取得的微观辨证资料与四诊宏观辨证资料相结合,丰富了传统四诊内容,发展了中医儿科诊断学;制订了中医儿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开展了肺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泄泻、紫癜、癫痫等疾病的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在剂型改革方面,除了进一步研究丸散膏丹外,同时研制出了一批新剂型,如颗粒剂、口服液、喷雾剂、滴鼻剂、栓剂、注射液等,以便于儿科临床使用。多种外治疗法,包括小儿推拿、中药外治疗法等,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继承学习是基础,人才培养是关键,科研创新是动力,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将会为儿科学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历代中医儿科重要著作见表1-1。 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始终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这是儿童*显著的特点。不同年龄的小儿,其形体、生理、病理方面各有其不同特点,养育、保健、疾病防治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按年龄将小儿分成不同的时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