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第二版)

包邮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第二版)

1星价 ¥45.5 (7.0折)
2星价¥45.5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391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030539120 ; 978-7-03-053912-0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22章,**章介绍了特种经济动物驯化与繁育系统理论知识,第二章到第二十二章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常见的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与品种、生物学特征、营养与饲料、育种与繁殖、饲养管理、环境要求和养殖场设计建造及其产品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等基本理论与生产技术。全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优选性和实用性等特色,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除了书中文字图片内容外,对一些基础性和常识性的内容采用了二维码扫描拓展阅读的方式。

目录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绪论 1
**章 特种经济动物驯化与繁殖 7
**节 特种经济动物资源与保护 7
第二节 特种经济动物驯化 10
第三节 特种经济动物驯养繁育 13
第二章 水貂 23
**节 水貂的生物学特性 23
第二节 水貂的饲养品种 24
第三节 水貂的繁殖与育种 26
第四节 水貂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32
第五节 水貂场的环境要求与圈舍设计建造 38
第六节 水貂产品的采收加工(二维码) 41
第三章 狐 42
**节 狐的生物学特性 42
第二节 狐的主要养殖品种 43
第三节 狐的育种与繁殖 44
第四节 狐的营养及饲养管理 49
第五节 狐场的环境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57
第六节 狐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59
第四章 貉 60
**节 貉的生物学特征 60
第二节 貉的育种与繁殖 62
第三节 貉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64
第四节 貉饲养场建设 73
第五节 貉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74
第五章 犬 75
**节 犬的生物学特征 75
第二节 常见犬的品种 77
第三节 犬的育种与繁殖 81
第四节 犬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87
第五节 犬舍的设计建造与用具(二维码) 95
第六章 熊 96
**节 熊的生物学特征 96
第二节 常见熊的饲养种类 97
第三节 熊的繁殖 99
第四节 熊的饲料及饲养管理 100
第五节 养熊场的环境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103
第六节 熊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103
第七章 鹿 104
**节 鹿的生物学特征 104
第二节 常见鹿的饲养品种 107
第三节 鹿的育种与繁殖 108
第四节 鹿的营养需要及日粮标准 115
第五节 鹿的饲养阶段划分与饲养管理 120
第六节 鹿茸的采收与加工 126
第八章 家兔 129
**节 家兔的生物学特性 129
第二节 家兔的分类与品种 132
第三节 家兔的育种与繁殖 137
第四节 家兔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142
第五节 家兔对环境的要求和兔场设计建造 152
第六节 家兔产品的采收与加工(二维码) 154
第九章 麝 155
**节 麝的生物学特征 155
第二节 常见麝的种类 156
第三节 麝的育种与繁殖 157
第四节 麝的饲料与饲养管理 162
第五节 麝对环境的要求和养麝场设计建造 167
第六节 麝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168
第十章 鸽 169
**节 鸽的生物学特征 169
第二节 鸽的常见品种 171
第三节 鸽的育种与繁殖 173
第四节 鸽的营养标准 177
第五节 鸽的饲养管理 180
第六节 鸽对环境的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187
第七节 鸽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190
第十一章 雉鸡 191
**节 雉鸡的生物学特性 191
第二节 雉鸡的品种 192
第三节 雉鸡的选种选配与繁殖 193
第四节 雉鸡的营养需要及饲养标准 194
第五节 雉鸡的饲养管理 196
第六节 雉鸡对环境的要求及圈舍设计建造 200
第十二章 鹌鹑 203
**节 鹌鹑的生物学特征 203
第二节 鹌鹑的品种 204
第三节 鹌鹑的育种与繁殖 206
第四节 鹌鹑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208
第五节 鹌鹑对环境的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213
第六节 鹌鹑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214
第十三章 鹧鸪 215
**节 鹧鸪的生物学特征 215
第二节 鹧鸪的繁殖 216
第三节 鹧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219
第四节 鹧鸪对环境的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222
第十四章 野鸭 225
**节 野鸭的生物学特征 225
第二节 野鸭的种类和品种 226
第三节 野鸭的育种和繁殖 227
第四节 野鸭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229
第五节 野鸭对环境的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233
第六节 野鸭产品的采收加工(二维码) 234
第十五章 蛇 235
**节 蛇的生物学特征 235
第二节 常见蛇的种类 239
第三节 蛇类的繁殖 243
第四节 蛇的饲料与饲养管理 247
第五节 蛇场的选择与建造 253
第六节 蛇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256
第十六章 鳖 257
**节 鳖的生物学特征 257
第二节 鳖常见种类 258
第三节 鳖的育种与繁殖 260
第四节 鳖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262
第五节 鳖对环境的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268
第六节 鳖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272
第十七章 蟾蜍 273
**节 蟾蜍的生物学特征 273
第二节 常见养殖蟾蜍种类 275
第三节 蟾蜍的育种与繁殖 276
第四节 蟾蜍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280
第五节 蟾蜍对环境的要求和养殖场设计建造 283
第六节 蟾蜍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285
第十八章 蛙 286
**节 蛙的生物学特性 286
第二节 蛙的种类 289
第三节 蛙的育种与繁殖 290
第四节 蛙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293
第五节 蛙产品的采收与加工(二维码) 304
第十九章 黄鳝 305
**节 黄鳝的种类与品种 305
第二节 黄鳝的生物学特征 305
第三节 黄鳝的繁殖特征与人工繁殖 307
第四节 黄鳝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310
第五节 黄鳝对环境的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315
第六节 黄鳝的捕捞、暂养与运输(二维码) 318
第二十章 泥鳅 319
**节 泥鳅的种类与品种 319
第二节 泥鳅的生物学特征 320
第三节 泥鳅的人工繁殖 321
第四节 泥鳅的饵料与饲养管理 325
第五节 泥鳅的养殖模式及其建造 327
第六节 泥鳅的捕捞、暂养与运输(二维码) 329
第二十一章 蜜蜂 330
**节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 330
第二节 养殖蜜蜂的品种 333
第三节 蜜蜂的育种与繁殖 336
第四节 蜜蜂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338
第五节 蜜蜂对环境的要求和蜂场建设 341
第六节 蜜蜂产品的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二维码) 342
第二十二章 蝎子 343
**节 蝎子的种类与品种 343
第二节 蝎子的生物学特征 344
第三节 蝎子的繁殖 348
第四节 蝎子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350
第五节 蝎子对环境的要求和圈舍设计建造 352
第六节 蝎产品的采收与加工(二维码) 354
主要参考文献 355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一、特种经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一)特种经济动物的概念 特种经济动物简称“经济动物”,是指一类具有特定经济用途与经济价值、驯化程度不同和人工规模化饲养繁育的动物。特种经济动物并不单纯指哪一类或哪一种动物,它包括至少三层含义:首先,能向社会提供珍贵、经济价值较高的特殊产品;其次,在驯化程度上不及家畜、家禽等家养动物,但已能够人工驯养;*后,驯养的动物种群能正常繁殖并具有足够的数量规模,也就是能人工规模化饲养繁育。如果不符合上述内涵的话,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特种经济动物。 (二)特种经济动物的特点 1. 产品具有特定经济用途 特种经济动物能够为人类提供特定产品,具有特殊的经济用途和经济价值,如药用价值(如鹿茸、麝香、全蝎等)、毛皮价值(如貂皮、狐皮、獭兔皮等)、观赏价值(如金鱼、画眉、鹦鹉等)和食用价值(如鸽肉、牛蛙、鹿肉等)等。 2. 驯化程度较低 与家畜、家禽等家养动物相比,特种经济动物的驯养历史较短,驯化程度较低,饲养过程中应激性较强,要求的饲养管理技术特殊。 3. 能够人工规模化饲养 这是与野生动物*大的区别,野生动物由于长期的生存竞争,表现出对原产地地域的特殊适应性,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在人工养殖以后,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繁殖性能下降或停滞,只能暂养成活,养殖群体难以自我繁殖延续,人工养殖的经济价值难以体现。野生动物只有经过人工长期的驯化,解决高效繁殖和快速生长的技术难题,动物群体才能自我繁殖,形成一定的繁殖群体,也就是说能规模化饲养,才能转变为特种经济动物。 4. 种类繁多,分布地域性明显 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大差异,导致其适合饲养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饲养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在我国,貂、狐、貉等毛皮动物适合于北方寒冷地区饲养,蛤蚧、鳄鱼和蛇类等适合于南方地区饲养。但某些驯化程度较高、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如鹿、经济禽类等在各地均可饲养。随着人工饲养过程中驯化程度的提高,特种经济动物的适应区域可逐渐扩大。 5. 季节性繁殖 大多数特种经济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驯化时间短、驯化程度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大多保持着原始栖息环境下的特点。例如,哺乳动物一般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产仔,大多数鸟类在春季繁殖等。 二、特种经济动物的分类 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多且分布范围广,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人们习惯于将特种经济动物按不同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一)按照特种经济动物的经济用途分类 1. 毛皮动物 以生产毛皮为主要产品而饲养的动物,如水貂、貉、狐、海狸鼠、水獭、艾虎、獭兔等。 2. 药用动物 身体的全部或局部器官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一类动物,如鹿、麝、熊、毒蛇、蜈蚣、蝎子、蟾蜍、海马、蚯蚓和土鳖等。 3. 食用动物 肉用和蛋用价值较高的一类动物,如肉兔、肉犬、肉鸽、雉鸡、鹌鹑、鹧鸪、鸵鸟、番鸭、野鸭、甲鱼、黄鳝、泥鳅、牛蛙、蜗牛等。 4. 观赏伴侣动物 观赏价值较高、家庭伴侣(宠物)类动物,如宠物犬、宠物猫、观赏鸟、观赏兔、观赏鱼、观赏龟和蜥蜴等。 5. 饲料类动物 活体和其加工品可作为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一类动物,如黄粉虫、蝇蛆、蚯蚓、蚕蛹和蜗牛等。 6. 实验动物类 人工饲养和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研、教学、生产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如大鼠、小鼠、豚鼠、兔、青蛙、蟾蜍、比格犬、恒河猴等。 7. 特殊用途动物 经过驯化繁育后满足人类特殊领域(如狩猎、工业和军事等)需要的动物,如狩猎犬、导盲犬、军警犬、猎鹰、白蜡虫、蚕等。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动物的用途显而易见,缺点是如果同一动物有多种用途,则可同时归属于不同的类。例如,犬有肉用、实验用、药用、皮用、观赏和特殊用途等;鹿有药用、肉用、皮用和观赏4 种用途;蚯蚓既可药用,又可作饲料用。 (二)按照动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1. 特种兽类动物 药用价值、毛皮价值和肉用价值等很高的哺乳动物,如鹿、水貂、貉、狐、麝鼠等。 2. 特种禽类动物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鸟类动物,如鹌鹑、雉鸡、乌骨鸡、鹦鹉、鹧鸪等。 3. 特种水产动物 经济价值较高的非传统养殖的水生动物,如金鱼、热带鱼等观赏鱼类及龟、鳖、黄鳝和泥鳅等。 4. 其他类动物 主要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类动物,如蚯蚓、蝎子、蜜蜂等。 三、特种经济动物生产的意义 1. 提供特定产品,满足人们特殊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产品需求的种类增多,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特种经济动物生产能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特定产品,如毛皮及肉食、动物药材和玩赏动物等,能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 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特种经济动物产品增值效益高,饲养种类、方式、规模灵活多样,既可小规模饲养,也可规模化经营;既可在农村散户饲养,也可集约化饲养;可为闲散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种经济动物的许多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其中不少种类是备受国外消费者青睐的名、优、特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强。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工驯养特种经济动物,有利于保护特种经济动物的野生资源,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有机结合,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的发展,能带动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和兽药及特种经济动物产品加工业(如皮革、医药、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如运输业、旅游业、餐饮业等的发展。 四、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现状 我国目前饲养的特种经济动物主要指国家林业局在2003年发布的可以用于从事商业性经营、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54种陆生野生动物,还包括一些畜禽的特殊品种(如乌骨鸡、肉鸽和观赏犬等)和因特殊需要驯养繁殖利用的陆生野生动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特色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增长,特种动物产业对促进现代农业化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人们健康水平及满足老年社会健康产业需求等具有重大意义。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发展同传统畜牧产业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目前已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很多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据统计,2015年我国貂、狐、貉、茸鹿等饲养总量有1.4亿只,兔有5亿只,珍禽有2.6亿羽,蜜蜂有900万群,蚕种有1600万张,分别占世界特种动物饲养总量的64%、45%、72%、13%和82%。其中茸鹿约120万只(梅花鹿约占90%),主要饲养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在全国其他地区均有不同规模的饲养。目前年出栏家兔5亿只,兔肉66万t,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45%和42%,主产区在四川、山东、江苏、河北、河南、重庆、福建、浙江、山西、内蒙古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全国养殖的90%)。雉鸡在全国养殖单位有1000多家,每年养殖近3000万只,主要分布在福建、上海、江苏、四川、湖北、湖南等南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型雉鸡养殖场年出栏近500万只。全国火鸡养殖量为100万只左右,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鹧鸪养殖量在5000万只左右,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西等南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野鸭养殖量超过1000万只,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江苏、安徽、江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野鸭养殖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繁殖、饲养、加工的产业链。乌骨鸡养殖规模已超过1.8亿只,小型养殖在全国大多数省区均有分布,大型养殖企业则主要集中在江西、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山东、广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法国珍珠鸡,1988年发展到50万只,目前不少地方尤其是广东等地饲养较多,大约300万只;贵妃鸡属于观赏与肉用型珍禽,目前我国大约养殖1200万只,仅广东、香港、澳门年供应量就有300万只,当前全国均有养殖。肉鸽是一个新兴的特种禽类,我国目前肉鸽存栏量有3000万~3500万对,上市肉鸽4.5亿~5亿只,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鸽场有1200多家,主要分布在山东、新疆、辽宁、河南、河北等地。鹌鹑的肉、蛋均营养丰富,饲料报酬高,是我国养殖量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种珍禽之一。其中肉用鹌鹑养殖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年出栏在3亿只以上;蛋鹑主产区集中在江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北、河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养殖量在5亿只以上,产蛋量达80万t。孔雀、大雁、鸵鸟等的养殖主要分布在湖北、广西、广东、吉林、福建、江苏等地,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万只以上的养殖场约20家。我国蜜蜂饲养的蜂群数居世界**位(约900万群蜂),每年出口的王浆高居世界**位,蜂蜜居前三位。蜜蜂对人类的贡献首选应是为植物授粉,而这个功能的开发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机会和方向。蚕的养殖历史悠久,目前从江浙转移到广西、贵州,蚕种1600万张。新丝绸之路的发展给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产业和休闲旅游经济为蚕业提供了新的动力。除此之外,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的还有野猪、竹鼠、海狸鼠、麝香鼠、果子狸、林蛙、牛蛙、龟鳖、蝎子、蛇、蜗牛、水蛭等,这些小规模饲养的特种经济动物也为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二)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尚有很多困扰该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认识不足,养殖盲目性大 由于特种经济动物本身的特殊性,大多数种类的经济动物产业发展得还不够充分,人们对该行业的认识也与现实有一定差距,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具有高回报率,受该行业高利润的诱惑,出现了炒作多于实质的现象,有些种类的经济动物养殖技术还不成熟,有的还处于野生动物初步驯化阶段就出现盲目发展,生产中也不注意专业技术及市场信息的补充和更新,导致养殖风险加大。目前,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除了国家允许饲养和利用的品种外,在市场上还能见到一些经济性状不明显、开发难度较大或是根本不存在产品市场的品种,甚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也被当作特种经济动物来推广,这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种源缺乏,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极不均衡 就全国总体看,特种经济动物的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发展极不均衡,也极不完善,除极少数品种如貂、狐、兔、鹌鹑、肉鸽等有良种繁育体系外,大多数品种严重缺乏良种繁育体系。即使有良种繁育体系的种类,到了扩大生产商品这一阶段,大多数养殖场采用自繁自养和乱杂乱配的方式扩大规模,没有选育选配,造成品种退化,生产水平严重降低。 3. 养殖技术水平低下,疾病防控问题突出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发展历史短,品种繁多,而且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严重缺乏,导致生产中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加之养殖水平低,饲养环境差,大部分品种没有可依据的生产标准,且采用原始传统的饲养方法,饲养管理粗放,营养水平不能满足生长和生产的需要,生产潜力不能发挥,产品数量下降,质量降低。 由于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绝大多数特种经济动物缺乏配套的饲料、兽药,特种经济动物疾病防控不力,导致多年来特种动物疫病广泛蔓延,在生产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4. 产品综合加工开发利用不足 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落后是造成特种经济动物生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受国际市场调节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