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置艺术:一部批评史:a critical history

包邮装置艺术:一部批评史:a critical history

¥92.4 (7.7折) ?
1星价 ¥92.4
2星价¥92.4 定价¥1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32732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2页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50327320 ; 978-7-5503-2732-0

内容简介

  装置是当代艺术中流行、广泛的形式之一。《装置艺术》首次清晰地描述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起,《装置艺术——一部批评史》不仅重新审视,更重新评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许多著名艺术作品。它提供了理解与研究装置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与论述框架,此外,它还向读者介绍了更多尚未受到严肃批评关注的年轻艺术家。书中介绍的艺术家包括维拓·阿孔奇(Vito Acconci)、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马塞尔·布罗德塞尔(Marcel Broodthaers)、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材料小组”(Group Material)、伊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西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与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等。自出版以来,该书己成为关于装置艺术的经典研究。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中,域外文本的翻译与引介,始终贯通其百年多来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前半叶对基础性西方艺术知识的引进,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苏联及东欧艺术思想与技术理论的吸收;从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现当代艺术讯息与思想的集中输入,到全球化时代对艺术学各学科著述的相关译介,无不在正面意义上为艺术各学科及其专业发展打开了视野,推动了中国艺术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建设,铸就起中国当下艺术教育的价值链条。
  然而,也正是此价值链的构建,与其他学科相比,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艺术学在西学引介的经纬之构上还不够,仍有所欠缺。特别是在今日之“后全球化”及新科技时代,如何在接续与反思艺术历史的同时,从繁杂的思想碎片中构建起一种艺术的新视域或一种可被感知的价值期待,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睁眼看世界,引介之路仍需延伸和拓展。
  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发起的“边界计划·雕塑与公共艺术”,正试图以此为导向,选择在全球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与批评领域内颇受关注的作者著述,力图让我们在历史与批评的语境中感知雕塑与公共艺术发展的起承转合及其现象与意义的流变,呈现与艺术作为一个“形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相关联的普遍性问题。然而,这里应强调的是,“边界计划·雕塑与公共艺术”并不试图搭建一个史论话语,从而叠加一套纯然的理论研究,而是尝试提倡一种“阅读”的过程,让众多艺术的“形象”都被置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能感知到那些被提示的阅读语汇以及它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的位置,从而使我们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为中国艺术教育的研究、教学及社会参与等领域的弛展拓新提供思想资源与动力,以有形的问题边界,演绎艺术实践的无界。
  作为中国近百年现代美育的重要践行者,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深信,在一个多维多层转型的时代接口,随着中国雕塑人放眼世界而积为精进,中国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自主性的创造性发展值得期待。虽挂一漏万,然襟抱无垠。

目录

致“边界”

边界计划·雕塑与公共艺术
致谢
导言
**章 梦境
第二章 提高感知力
第三章 模拟性吞噬
第四章 积极的观众
结论
注释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英]克莱尔·毕肖普(Claire Bishop)是艺术史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代艺术的原创性思想家与创造性的解释者。她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其代表作《装置艺术:一部批评史》一经出版便迅速成为对该主题感兴趣的人不可或缺的资源,她编辑的《参与》(Particia tion,2006)和另一本代表作《人造地狱:参与武艺术与观看者的政治》(Artificial Hells: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 2012、均受到高度评价。其著述己被翻译成20种语言。
  
  张钟萄,从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于中国美术学院从事艺术哲学与当代艺术研究,并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相关课程。研究方向还包括伦理学与数字文化。近期策划出版《接连不断:特定场域艺术与地方身份》《装置艺术:一部批评史》《作为探究的艺术:迈向艺术、科学与技术的新合作》,以及《公共艺术词典》等。他同时也撰写艺术评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