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牧师的女儿

包邮长篇小说:牧师的女儿

1星价 ¥20.3 (4.5折)
2星价¥20.3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7847826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07847826 ; 978-7-5078-4782-6

本书特色

* 芬兰“国宝级”作家代表作,其姊妹篇《牧师的妻子》被称为芬兰的《玩偶之家》。
* 一部在女儿和妈妈的镜像中反映女性教育和婚姻的力作,适合女儿和妈妈一起阅读。
* 这是一本了解北欧女性生活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对女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描写得十分贴切,对于中国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也有很强的代入感。每个有女儿的家庭都该有一本这样的书,尤其是父亲应该读一读,以免自己成为那个爱女儿却妨碍女儿成长的“拦路虎”。
* 从芬兰原文进行翻译,让读者品味原汁原味的芬兰文学经典。好的文学作品邂逅好的译者,让我们能更顺畅、更深刻地体会原著的意境和行文之美。


内容简介

《牧师的女儿》(Papin tytär )是芬兰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尤哈尼·阿霍*部较长篇小说,在其现实主义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牧师的女儿》讲述了一位年轻而又生性敏感的女性艾莉的童年与青年时期,以及她对爱情的憧憬。书中描写了艾莉的父亲反对女儿参与男孩子们的游戏,无视女儿如饥似渴的求知愿望,*后又强行中断她的学业,让她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从而重蹈她母亲的生活轨迹,即满足于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作者对当时芬兰社会忽视女孩心智培养和女性教育及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批评。

前言

译 序
与大多数欧洲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不同,芬兰语属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 - 乌戈尔语族,与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和拉普语同根同源。因其语法非常复杂,被公认为是同中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一样难学的语言。芬兰语的文字产生较晚,距今只有不到500年的历史。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上许多其他主要文字不同,芬兰语的文字是出自一位主教之手。16世纪初叶,从属于瑞典王国的芬兰早已皈依基督教。为响应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马丁·路德的号召,一些欧洲民族开始陆续使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圣经》并布道传经。芬兰土尔库的主教米卡尔·阿格里科拉(Mikael Agricola,1509—1557)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结合个别德语和瑞典语的字母创建了芬兰语文字,后来还用芬兰语翻译了《圣经》的《新约全书》。在芬兰从属于瑞典期间,芬兰语还只是处于次要地位的语言,但在1809年芬兰成为沙俄的大公国后,随着芬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自治权利的增加,芬兰语也于1863年被赋予与瑞典语同等的官方地位。

相关资料

第二章  
妈妈常常很想知道,女儿的脑子里此时此刻正在想些什么。她看起来似乎是在一天天长大成人,并且变得越来越严肃。她在躲避着爸爸,也几乎同样躲避着妈妈。这并不奇怪,如果说爸爸一旦开了个头就会总是抓住同一件事招惹和嘲弄她,可是妈妈确实在尝试着比以往更加友好和温柔地对待她。艾莉尤其不愿意被叫上餐桌和大家一起吃饭。她在这件事上往往是非常固执的。妈妈有时也不得不变得严厉起来,才能让她顺从。有时她会在整个晚餐期间
踪影全无,无论是怎么喊她还是找她都无济于事。一直到众人四处去寻找她,才会从树林中或者是田垄旁某个奇怪的地方找到熟睡的女儿。这时妈妈不得不责骂她,于是她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紧张。
爸爸没有注意到快乐的女儿已经变得越来越自闭。他只是偶尔会发现女儿没有上桌,当他情绪不好的时候会斥责几句,而当他心情好的时候则会开几句玩笑,但这也被艾莉看作是对她的嘲弄。特别是碰巧当有哪位客人在场的时候,爸爸就会招惹她。
“艾莉,你今天到现在已经划破几条裙子了?”爸爸又开始三番五次地招惹她。
“我一条都没有划破。”
“你没有到树上去学布谷鸟叫?”
“没有。”
“我们的这个艾莉是属鸟的……假如她真有翅膀的话……可是也许翅膀还在长呢。”
客人们都跟着爸爸笑了起来,妈妈却看到女儿脸上的表情似乎变得僵硬起来。
“她是只鸟……布谷鸟……在树梢上咕咕地叫,村里的人们都在问,你们家里是不是养了只布谷鸟。”
“现在来叫一下吧,让客人们也听听。”
“艾莉,把面包篮递过来!”
可是艾莉却一动不动。
“艾莉,把面包篮递给爸爸。”妈妈说。

第二章  
妈妈常常很想知道,女儿的脑子里此时此刻正在想些什么。她看起来似乎是在一天天长大成人,并且变得越来越严肃。她在躲避着爸爸,也几乎同样躲避着妈妈。这并不奇怪,如果说爸爸一旦开了个头就会总是抓住同一件事招惹和嘲弄她,可是妈妈确实在尝试着比以往更加友好和温柔地对待她。艾莉尤其不愿意被叫上餐桌和大家一起吃饭。她在这件事上往往是非常固执的。妈妈有时也不得不变得严厉起来,才能让她顺从。有时她会在整个晚餐期间
踪影全无,无论是怎么喊她还是找她都无济于事。一直到众人四处去寻找她,才会从树林中或者是田垄旁某个奇怪的地方找到熟睡的女儿。这时妈妈不得不责骂她,于是她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紧张。
爸爸没有注意到快乐的女儿已经变得越来越自闭。他只是偶尔会发现女儿没有上桌,当他情绪不好的时候会斥责几句,而当他心情好的时候则会开几句玩笑,但这也被艾莉看作是对她的嘲弄。特别是碰巧当有哪位客人在场的时候,爸爸就会招惹她。
“艾莉,你今天到现在已经划破几条裙子了?”爸爸又开始三番五次地招惹她。
“我一条都没有划破。”
“你没有到树上去学布谷鸟叫?”
“没有。”
“我们的这个艾莉是属鸟的……假如她真有翅膀的话……可是也许翅膀还在长呢。”
客人们都跟着爸爸笑了起来,妈妈却看到女儿脸上的表情似乎变得僵硬起来。
“她是只鸟……布谷鸟……在树梢上咕咕地叫,村里的人们都在问,你们家里是不是养了只布谷鸟。”
“现在来叫一下吧,让客人们也听听。”
“艾莉,把面包篮递过来!”
可是艾莉却一动不动。
“艾莉,把面包篮递给爸爸。”妈妈说。
可是艾莉只是呆呆地盯着面前的空盘子。
“艾莉?你是怎么回事?”
“你出去吧,艾莉!”妈妈命令道,把面包篮推给了爸爸。
艾莉站了起来,可是在站起来时把椅子碰倒了,椅背重重地摔在地上,妈妈拿不准这是个意外还是她有意这样做的。但是爸爸却已经气得控制不住自己,一拳砸在了桌子上。他用恼怒的目光久久注视着桌子对面的妈妈,仿佛整件事情全都是她的错。客人们都蒙在那里,不知所措。
客人们走了以后,妈妈来到爸爸的房间,他正在地板上走来走去,生气地抽着烟斗。
“她接受不了你总是嘲弄她……你应该停止这样做……”
“她必须接受!她原来是这样一个野丫头?难道你认为
她这样的行为是合适的吗?而且还是当着客人们的面?”
“我可没有这么说……”
“正是如此!当妈妈的必须要确保她的孩子不会对爸爸不敬!她这样一个野丫头……而且奇怪的是,妈妈做得也不比孩子强多少……我一定要把她管起来……我们忽视了对她的管教……”
“可是不能那样对她……”
“怎样对她啦?”
不等对方辩解,爸爸便如同以往争论中那样,出门不知奔哪里去了。
妈妈去落实爸爸的命令,尽管她每次都感到他们似乎应当换一种方式。
假如她知道该怎样做就好了!假如她能想明白就好了!
可是她又怎么能知道呢?其实她自己就是按照同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她也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来教育艾莉。不过她现在已经开始对这种方式感到怀疑了,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她是继续这样做下去还是采取完全不同的做法好呢?而如果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她认为就应当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即快快乐乐地,想奔跑、想爬树、要幻想,都如她所愿,随她所想。或许,她还是应当将这样的想法抑制在萌芽状态更好?如同她自己所经历的那样……以免终生都摆脱不了这种想法的困扰——她就从来都未能释放过自身的天性,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她几乎从来都不能去奔跑,更不能去爬树或者假装飞翔。这些都是不体面的事,别人在她面前这样做也是一种罪过。尽管她从来都没有说服过自己一定要对此确信不疑,但是她当时必 须那样做,此后也是如此。她从来都没有过什么自己想要的,而永远都是别人想让她要的。当然,她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也是一直这样过来的。但假如她能够像其他一些人那样去遵从自己的意愿,她的生活就会更好一些吗?她感到仅仅有这种想法就是不对的,就是有罪的。不要去指责循规蹈矩的人,也不要去嫉妒其他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的,每个人必须耐心地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她本应在一生中学会这一切,但是她却没有做到。其实也并不是她内心里的一切都被压抑了,尽管有时她会这么以为。也许从小的时候起大人对她就不够严厉……也许原因就在于此,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尤哈尼·阿霍(Juhani Aho,1861—1921),芬兰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芬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出身于芬兰中部拉宾拉赫蒂(Lapinlahti)一个牧师家庭。1880年进入赫尔辛基大学,188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工作,曾先后在《赫尔辛基新闻》的前身《日报》及《新画报》等报社担任编辑。阿霍自幼酷爱文学,学生时代深受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和北欧文学传统等民族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带有现实批判主义风格,大多描写乡村和城市中下层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佃农穷困的生活和悲惨命运。1890年阿霍前往法国,受到莫泊桑和法郎士的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有《铁路》(1884)、《牧师的女儿》(1885)、《孤独》(1890)、《牧师的妻子》(1893)、《帕努》(1897)、《春天与倒春寒》(1906)、《尤哈》(1911)、《良心》(1914)、《和平隐士》(1916)等。阿霍还创作了许多幽默、讽刺的短篇小说。鉴于他对芬兰文学和芬兰语言特别是当代芬兰文字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06年他作为芬兰首位作家获得国家作家养老金,1907年获得荣誉博士学位。
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尤哈尼·阿霍(Juhani Aho,1861—1921),芬兰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芬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出身于芬兰中部拉宾拉赫蒂(Lapinlahti)一个牧师家庭。1880年进入赫尔辛基大学,188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工作,曾先后在《赫尔辛基新闻》的前身《日报》及《新画报》等报社担任编辑。阿霍自幼酷爱文学,学生时代深受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和北欧文学传统等民族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带有现实批判主义风格,大多描写乡村和城市中下层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佃农穷困的生活和悲惨命运。1890年阿霍前往法国,受到莫泊桑和法郎士的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有《铁路》(1884)、《牧师的女儿》(1885)、《孤独》(1890)、《牧师的妻子》(1893)、《帕努》(1897)、《春天与倒春寒》(1906)、《尤哈》(1911)、《良心》(1914)、《和平隐士》(1916)等。阿霍还创作了许多幽默、讽刺的短篇小说。鉴于他对芬兰文学和芬兰语言特别是当代芬兰文字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06年他作为芬兰首位作家获得国家作家养老金,1907年获得荣誉博士学位。


译者简介:
倪晓京,1959年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79年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留学,获芬兰语硕士学位。1983年起先后在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芬兰、瑞典、希腊和土耳其使领馆工作,历任外交部欧洲司处长、中国驻芬兰和驻瑞典大使馆政务参赞、驻土耳其伊兹密尔总领馆副总领事等职务,并曾挂职云南省红河州州委常委、副州长。精通芬兰语,多年从事芬兰语高级口笔译及培训工作。曾出版芬兰语译著《俄罗斯帝国的复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