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诗歌新论

汉代诗歌新论

1星价 ¥48.8 (7.5折)
2星价¥48.8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26213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301326213 ; 978-7-301-32621-3

本书特色

对于汉代诗歌的研究,长期以来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盲点。少有一部全面梳理汉代诗歌发展史、评析汉代诗歌价值的著作。汉诗研究多作为文学史的一章出现。上世纪前期对于汉诗的研究,多围绕汉乐府的文学价值评价、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归属、李、苏诗是否伪作假托等,仅有的几部专著,如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陈钟凡《汉魏六朝文学》、王易《乐府通史》等,汉代诗歌都只是作为专门章节出现,着眼点也主要在乐府。49年之后对于汉诗的研究,又多侧重于用阶级矛盾来分析汉代下层诗歌,也没有从历史、文学发展角度来全面分析汉代诗歌,且以论文形式出现。直至《汉代诗歌新论》出现,始有全面而系统的专论。
《汉代诗歌新论》写于上世纪90年代,在当时就算开创性的著作,不仅仔细探讨了汉代诗歌本身的特点,还将汉代诗歌置于整个文学史乃至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讨论,结合先秦至汉代,以及汉初由休养生息、力量渐蓄,到武帝时期国富力强、力求开拓的历史发展,而汉代诗歌的繁荣发展正是与这段时期的历史变革相辅相成这一情况,深入分析了汉代诗歌承前代诗骚而来,却以新变古,新中有古,“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汉诗的发展过程,也是其他文体的发展过程,甚至是整个文化传统的发展过程。这种从历史角度把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此前从未有书如此全面整体的分析汉代诗歌。哪怕到今天,汉诗相关著作也多是重于单篇鉴赏的普及型读物,专著寥寥,更没有一本研究汉代诗歌的专著,在广度和深度上能超越此书,这也是我们极力主张重新出版这本书的原因。

内容简介

《汉代诗歌新论》有别于其他四平八稳断代文学史的写法,从中国诗歌目前有名的悬案——有名字留存的比如流行的李陵、班婕妤诗歌等,是否伪作假托开始,用一半的篇幅,讲述了为何汉代诗歌诗人写诗不留姓名,汉代诗歌观念与实际的矛盾,一方面继承发展先秦文化艺术的传统,逐渐确立儒家诗教统治地位,一方面,真正有活力的汉代“俗”诗处于自在发展、自由竞争的状态,并因取得上层或无意或有意的支持,对过去的“雅正”形成挑战,*终终于被承认为“古诗”,成为了新的雅正形式。本书前三章“诗人没有桂冠”“四言诗歌的僵化与异化”“楚歌、骚体的兴衰和定型”仔细分析了汉代中前期文学发展的暗流涌动,第四章“汉武帝的挑战——乐府机构的立废”,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帝王振兴国家的意志,甚至近乎荒诞的行为,同样可以与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雅俗的取代更新不可逆转,汉乐府的发展无疑很好证明了这一点。 本书的后三章,则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两汉诗歌的艺术和美,这种美不是后世被格律局限禁锢的镣铐之美,而是先民的活泼的鲜明的生命力。如同本书作者一直想告诉读者的,汉代的诗歌,有一种被长期忽视的东西,血性,质朴、纯真,以及*重要的自由挥洒不受拘束的精神。这恰恰是诗歌所以存在的理由。汉代诗人为后来所称道,实在是因为它们顺承了人的天性。所以,在汉代什么样的诗歌格式都存在,不像唐朝兴盛的是整齐的律诗。诗歌的内容、艺术表现形式也多姿多彩,比如大部分的明晓如话、朴实又夸张的汉乐府;为后世所推崇、言其接续风骚的汉代五古,可讽喻可寓言甚或夹杂谶纬的汉代杂歌谣辞。

目录

引言
章 诗人没有桂冠
一、公卿、词臣及诗人
二、诗歌观念的雅俗新旧
三、诗歌作者的社会群体
第二章 四言诗歌的僵化与异化
一、四言诗的僵化
二、四言诗的异化
三、四言诗歌的复苏
第三章 楚歌、骚体的兴衰和定型
一、楚歌的兴衰轨迹和悲歌特色
二、骚体的发展与楚辞的经典化
第四章 汉武帝的挑战——“乐府”机构的立废
一、汉武帝的文化艺术方针
二、郊祀的发展与乐府的设置
三、武帝的功过与雅俗的较量
第五章 都邑人民的歌——两汉乐府古辞
一、乐府歌曲的分类与乐府古辞的由来
二、都邑人民的歌
三、朴实而夸张的叙事诗歌艺术
第六章 下层文人的诗——汉代五言古诗
一、五言体的由来和五言诗的成立
二、下层文人的诗
三、清丽而如话的抒情诗歌艺术
第七章 思想政治的舆论工具——两汉杂歌谣辞
一、谶纬迷信与听谣行政
二、封建阶级群像的写照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倪其心(1934—2002),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献学家。曾任《全宋诗》总编纂之一。主要著作有:《韩愈》(中华书局 1985)、《校勘学大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汉代诗歌新论》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0)。论文有《汉武帝立乐府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5)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