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120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9cm
- 页数:3册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030712035 ; 978-7-03-071203-5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考古学、文献学、秦汉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在新的资料整理要求下,开展全面梳理,在科学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历史学等学者使用。
内容简介
《秦汉栎阳城:1980~1981年考古报告》全面整理、公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考古队1980~1981年开展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的所有发掘资料。通过集中整理,在《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已发表资料基础上,对1980~1981年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栎阳城遗址、东南墓区、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资料,在新的资料整理要求下开展全面梳理,在科学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历史学等学者使用。
目录
序言/ i
**章 绪言/ 001
第二章 城址/ 004
第三章 东南墓区/ 341
第四章 东北和西北墓区/ 368
第五章 结语/ 421
附表/ 424
后记/ 442
插图目录
图1.1 秦汉栎阳故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002
图1.2 秦汉栎阳故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003
图2.1 南城墙探沟东壁剖面图 004
图2.2 栎阳故城南门址平面复原图 005
图2.3 南门址(南—北) 006
图2.4 南门T7、T8北壁剖面图 006
图2.5 一号路探沟东壁剖面图 008
图2.6 工作照 010
图2.7 工作照 010
图2.8 工作照 011
图2.9 Ⅰ号遗址T2平面图及东壁剖面图 012
图2.10 Ⅰ式铺地砖(ⅥT1∶l)侧、正、背面照片 015
图2.11 Ⅰ式铺地砖(ⅥT1∶l)正、背面拓片 015
图2.12 Ⅰ式铺地砖(ⅥT1∶2)侧、正、背面照片 016
图2.13 Ⅰ式铺地砖(ⅥT1∶2)正、背面拓片 016
图2.14 Ⅰ式铺地砖(ⅥT1H1∶6)侧、正、背面照片 017
图2.15 Ⅰ式铺地砖(ⅥT1H1∶6)正、背面拓片 017
图2.16 Ⅰ式铺地砖(ⅥT1H1∶30)侧、正、背面照片 018
图2.17 Ⅰ式铺地砖(ⅥT1H1∶30)正、背面拓片 018
图2.18 Ⅰ式铺地砖(ⅥT1H1∶34)侧、正、背面照片 019
图2.19 Ⅰ式铺地砖(ⅥT1H1∶34)正、背面拓片 019
图2.20 Ⅰ式铺地砖(ⅥT1H1∶40)侧、正、背面照片 020
图2.21 Ⅰ式铺地砖(ⅥT1H1∶40)正、背面拓片 020
图2.22 Ⅰ式铺地砖(ⅥT2∶1)侧、正、背面照片 021
图2.23 Ⅰ式铺地砖(ⅥT2∶1)正、背面拓片 021
图2.24 Ⅰ式铺地砖(玉保七队采集∶1)侧、正、背面照片 022
图2.25 Ⅰ式铺地砖(玉保七队采集∶1)正、背面拓片 022
图2.26 Ⅱ式铺地砖(南门T4⑤∶7)侧、正、背面照片 023
图2.27 Ⅱ式铺地砖(南门T4⑤∶7)正、背面拓片 023
图2.28 Ⅱ式铺地砖(南门T4⑤∶8)侧、正、背面照片 024
图2.29 Ⅱ式铺地砖(南门T4⑤∶8)正、背面拓片 024
图2.30 Ⅱ式铺地砖(ⅥT1H1∶29)侧、正、背面照片 025
图2.31 Ⅱ式铺地砖(ⅥT1H1∶29)正、背面拓片 025
图2.32 Ⅱ式铺地砖(ⅥT2②∶1)侧、正、背面照片 026
图2.33 Ⅱ式铺地砖(ⅥT2②∶1)正、背面拓片 026
图2.34 Ⅱ式铺地砖(ⅥT2②∶2)侧、正、背面照片 027
图2.35 Ⅱ式铺地砖(ⅥT2②∶2)正、背面拓片 027
图2.36 Ⅱ式铺地砖(ⅥT2②∶3)侧、正、背面照片 028
图2.37 Ⅱ式铺地砖(ⅥT2②∶3)正、背面拓片 028
图2.38 Ⅱ式铺地砖(ⅥT2②∶4)侧、正、背面照片 029
图2.39 Ⅱ式铺地砖(ⅥT2②∶4)正、背面拓片 029
图2.40 Ⅱ式铺地砖(ⅨT6②∶2)侧、正、背面照片 030
图2.41 Ⅱ式铺地砖(ⅨT6②∶2)正、背面拓片 030
图2.42 Ⅱ式铺地砖(新丰吴中村∶7)侧、正、背面照片 031
图2.43 Ⅱ式铺地砖(新丰吴中村∶7)正、背面拓片 031
图2.44 Ⅱ式铺地砖(栎阳∶19)侧、正、背面照片 032
图2.45 Ⅱ式铺地砖(栎阳∶19)正、背面拓片 032
图2.46 Ⅱ式铺地砖(栎阳∶20)侧、正、背面照片 033
图2.47 Ⅱ式铺地砖(栎阳∶20)正、背面拓片 033
图2.48 Ⅱ式铺地砖(栎阳∶21)侧、正、背面照片 034
图2.49 Ⅱ式铺地砖(栎阳∶21)正、背面拓片 034
图2.50 Ⅱ式铺地砖(栎阳∶22)侧、正、背面照片 035
图2.51 Ⅱ式铺地砖(栎阳∶22)正、背面拓片 035
图2.52 Ⅱ式铺地砖(关庄西北采集∶18)侧、正、背面照片 036
图2.53 Ⅱ式铺地砖(关庄西北采集∶18)正、背面拓片 036
图2.54 Ⅰ式长方砖(ⅥT2∶2)侧、正、背面照片 037
图2.55 Ⅱ式长方砖(ⅪⅤ∶1)侧、正、背面照片 038
图2.56 Ⅱ式长方砖(ⅪⅤ∶1)正、背面拓片 038
图2.57 Ⅲ式长方砖(Ⅸ∶l)侧、正、背面照片 039
图2.58 Ⅲ式长方砖(Ⅸ∶l)正、背面拓片 039
图2.59 Ⅲ式长方砖(ⅥT2②∶5)侧、正、背面照片 040
图2.60 Ⅲ式长方砖(ⅥT2②∶5)正、背面拓片 040
图2.61 Ⅳ式长方砖(南门T5⑤∶5)侧、正、背面照片 041
图2.62 Ⅳ式长方砖(南门T5⑤∶5)正、背面拓片 041
图2.63 Ⅳ式长方砖(ⅨT1⑤∶1)侧、正、背面照片 042
图2.64 Ⅳ式长方砖(ⅨT1⑤∶1)正、背面拓片 042
图2.65 Ⅰ式空心砖(Ⅵ采集∶1)侧、背、正面照片 043
图2.66 Ⅰ式空心砖(Ⅵ采集∶1)侧、正面拓片 043
图2.67 Ⅱ式空心砖(Ⅳ采集∶60)侧、正、背面照片 044
图2.68 Ⅱ式空心砖(Ⅳ采集∶60)正、背面拓片 044
图2.69 Ⅱ式空心砖(Ⅶ∶l)侧、正、背面照片 045
图2.70 Ⅱ式空心砖(Ⅶ∶l)正、背面拓片 045
图2.71 Ⅲ式空心砖(ⅥT1H1∶32)侧、正、背面照片 046
图2.72 Ⅲ式空心砖(ⅥT1H1∶32)正、背面拓片 046
图2.73 Ⅳ式空心砖(ⅥT1H1∶41)侧、正、背面照片 047
图2.74 Ⅳ式空心砖(ⅥT1H1∶31)侧、正、背面照片 047
图2.75 Ⅰ式花纹砖(ⅪⅤ∶2)侧、正、背面照片 048
图2.76 Ⅰ式花纹砖(ⅪⅤ∶2)正、背面拓片 048
图2.77 ⅡA式花纹砖(Ⅶ∶2)内侧、外侧、正面、背面照片 049
图2.78 ⅡA式花纹砖(Ⅶ∶2)正、背面拓片 049
图2.79 ⅡA式花纹砖(Ⅴ采集∶50)外侧、内侧、正面、背面照片 050
图2.80 ⅡA式花纹砖(Ⅴ采集∶50)正、背面拓片 050
图2.81 ⅡB式花纹砖(Ⅶ∶3)外侧、内侧、正面、背面照片 051
图2.82 ⅡB式花纹砖(Ⅶ∶3)正、背面拓片 051
图2.83 ⅡB式花纹砖(Ⅵ∶15)“栎市”拓片 052
图2.84 ⅡB式花纹砖(Ⅵ∶15)侧、正、文字、背面照片 052
图2.85 ⅡB式花纹砖(Ⅵ∶15)正、背面拓片 053
图2.86 ⅡB式花纹砖(栎阳∶17)侧、正、背面照片 053
图2.87 ⅡB式花纹砖(栎阳∶17)正、背面拓片 054
图2.88 ⅡB式花纹砖(Ⅸ采集∶44)外侧、内侧、正面、背面照片 054
图2.89 ⅡB式花纹砖(Ⅸ采集∶44)正、背面拓片 055
图2.90 ⅡB式花纹砖(玉保七队采集∶4)侧、正、背面照片 055
图2.91 ⅡB式花纹砖(玉保七队采集∶4)正、背面拓片 056
图2.92 ⅡB式花纹砖(玉保九队采集∶2)侧、正、背面照片 056
图2.93 ⅡB式花纹砖(玉保九队采集∶2)正、背面拓片 057
图2.94 ⅡB式花纹砖(玉保八队采集∶25)侧、正、背面照片 057
图2.95 ⅡB式花纹砖(玉保八队采集∶25)正、背面拓片 058
图2.96 ⅡB式花纹砖(玉保八队采集∶26)侧、正、背面照片 058
图2.97 ⅡB式花纹砖(玉保八队采集∶26)正、背面拓片 059
图2.98 ⅡB式花纹砖(Ⅳ采集∶65)侧、正、背面照片 059
图2.99 ⅡB式花纹砖(Ⅳ采集∶65)正、背面拓片 060
图2.100 ⅡB式花纹砖(玉保五队采集∶54)侧、正、背面照片 060
图2.101 ⅡB式花纹砖(玉保五队采集∶54)正、背面拓片 061
图2.102 ⅢA式花纹砖(Ⅳ采集∶45)侧、正、背面照片 061
图2.103 ⅢA式花纹砖(Ⅳ采集∶45)正、背面拓片 062
图2.104 ⅢA式花纹砖(玉保七队采集∶7)侧、正、背面照片 062
图2.105 ⅢA式花纹砖(玉保七队采集∶7)正、背面拓片 063
图2.106 ⅢB式花纹砖(Ⅷ∶3)侧、正、背面照片 063
图2.107 ⅢB式花纹砖(Ⅷ∶3)正、背面拓片 064
图2.108 ⅢB式花纹砖(Ⅷ∶4)侧、正、背面照片 064
图2.109 ⅢB式花纹砖(Ⅷ∶4)正、背面拓片 064
图2.110 ⅢC式花纹砖(ⅠT2H2∶4)侧、正、背面照片 065
图2.111 ⅢC式花纹砖(ⅠT2H2∶4)正、背面拓片 065
图2.112 ⅢC式花纹砖(任张孝泉队采集∶57)侧、正、背面照片 066
图2.113 ⅢC式花纹砖(任张孝泉队采集∶57)正、背面拓片 066
图2.114 ⅢD式花纹砖(Ⅴ采集∶49)侧、正、背面照片 067
图2.115 ⅢD式花纹砖(Ⅴ采集∶49)正、背面拓片 067
图2.116 菱形格纹砖(ⅨT1③∶2)侧、正、背面照片 068
图2.117 菱形格纹砖(ⅨT1③∶2)正、背面拓片 068
图2.118 菱形格纹砖(ⅨT6②∶1)侧、正、背面照片 069
图2.119 菱形格纹砖(ⅨT6②∶1)正、背面拓片 069
图2.120 菱形格纹砖(栎阳∶18)侧、正、背面照片 070
图2.121 菱形格纹砖(栎阳∶18)正、背面拓片 070
图2.122 菱形格纹砖(玉保七队采集∶2)侧、正、背面照片 071
图2.123 菱形格纹砖(玉保七队采集∶2)正、背面拓片 071
图2.124 菱形格纹砖(玉保七队采集∶5)侧、正、背面照片 072
图2.125 菱形格纹砖(玉保七队采集∶5)正、背面拓片 072
图2.126 菱形格纹砖(Ⅱ∶56)侧、正、背面照片 073
图2.127 菱形格纹砖(Ⅱ∶56)正、背面拓片 073
图2.128 菱形格纹砖(Ⅸ采集∶41)侧、正、背面照片 074
图2.129 菱形格纹砖(Ⅸ采集∶41)正、背面拓片 074
图2.130 菱形格纹砖(任张孝泉队采集∶58)侧、正、背面照片 075
图2.131 菱形格纹砖(任张孝泉队采集∶58)正、背面拓片 075
图2.132 Ⅳ式花纹砖(CY∶1)侧、正、背面照片 076
图2.133 Ⅳ式花纹砖(CY∶1)正、背面拓片 076
图2.134 Ⅳ式花纹砖(Ⅳ采集∶51)侧、正、背面照片 077
图2.135 Ⅳ式花纹砖(Ⅳ采集∶51)正、背面拓片 077
图2.136 券砖(ⅥTl∶6)侧、正、背面照片 078
图2.137 沟槽纹砖(ⅨT1③∶1)正、背面照片 079
图2.138 沟槽纹砖(ⅨT1③∶1)正、背面拓片 079
图2.139 角砖(Ⅱ∶3)侧、正、背面照片 080
图2.140 角砖(Ⅱ∶3)两面拓片展开 080
图2.141 镶边砖(Ⅹ∶1)侧、正、背面照片 081
图2.142 土坯(ⅥT1∶7)侧、正、背面照片 081
图2.1
节选
**章 绪言 栎阳故城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城市。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当政。献公二年,从雍都迁都栎阳a。公元前383~前350年,献公和孝公曾对栎阳经营34年,开始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夺取了河西之地。自秦徙都咸阳至秦亡150多年间,栎阳作为秦都咸阳的主要门户,既是交通要冲、军事重镇,又是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之一。秦末楚汉相争之际,项羽三分关中,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城b。 汉王二年,刘邦率军进占关中,司马欣、董翳相继投降,让“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c。刘邦又以栎阳为都城d。汉军整顿队伍,向东挺进,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而后“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长安”e。汉高祖由栎阳徙都长安后,汉太上皇留居栎阳。高帝十年“太上皇崩,葬其北原”f,“析栎阳置万年,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g。 东汉建武二年,封景丹为栎阳侯,废栎阳县入万年县h。秦汉栎阳故城逐渐废弃。 北魏,析万年置广阳县i,广阳县故城在临潼县武屯镇(旧称广阳镇,今名广阳大队)j。万年县城另徙新地,即唐栎阳(亦今栎阳镇)k,在秦汉栎阳故城西南25里l。 鉴于秦汉栎阳城的历史地位,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4年6月对栎阳城址的初步勘探基础上m,中国社会科学院栎阳发掘队于1980年4月至1981年12月,对秦汉栎阳城遗址进行了四个季度的勘探和试掘。 栎阳故城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武屯公社关庄和玉宝屯一带a,地处陕西关中的渭北灌区,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纵横(图1.1)。地表之上已无遗迹可寻,遗物也不多,文化遗迹、遗物一般在地表以下1.5~2米。近年来,城址所在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一般地表以下1~1.5米即为泥状,因此给勘探和发掘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但是,为尽量弄清城址的重要遗迹时代和文化内涵,我们在勘探的基础上,又选择其中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进行了部分试掘。 图1.1 秦汉栎阳故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通过勘探和试掘,了解到城址的分布范围,南、西二城墙和三处门址,秦汉道路13条,秦汉建筑遗址,一般居址和手工作坊遗址15处。发掘了南门遗址。对城墙、道路和部分遗址进行了重点试掘,基本弄清故城西北、东南和东北墓区的分布范围和时代(图1.2)。另外,我们还勘探了西北墓区的汉太上皇陵和昭灵皇后墓,在东南墓区发掘了由战国晚期至东汉的部分秦汉墓葬。 图1.2 秦汉栎阳故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第二章 城址 一、城墙 经勘探,发现南墙和西墙,东、北二墙未探出。 1. 南墙 方向89°。已探出部分东起七斗渠东19米,西经新斗渠、关庄南,至六斗渠西194米。残长1640、宽6米,墙距地表西深东浅,西部1.5~2、东部1~1.5、残存高0.4~0.6米。墙夯筑,夯层不清,质地松软。墙基筑于扰土之上,扰土下为生土。为了解城墙时代,在南墙西部开南北向的探沟一条(10米×2米)。地层堆积情况如下。 第1层:耕土。厚0.25米。 第2层:灰黄土。深0.25~0.6、厚0.1~0.3米。土质较纯净。 第3层:浅黄土。深0.35~1.05、厚0.25~0.6米。 第4层:浅灰土。深0.8~1.85、厚0.7~1.1米。出土少量表面饰交错绳纹或斜绳纹的板瓦片,表面绳纹、内面布纹的筒瓦片。 第5层:灰土。深1.8~2.4、厚0.1~0.6米。出土瓦片同第4层,还有瓮、罐、缸等残片,均为汉代遗物。 第6层:夯土。南北宽8.4、深1.85~2.4、厚0.5~0.6米。夯土较松软,分不出层次。夯墙未挖基槽,直接筑于扰土之上。扰土之下为黄沙土。夯土不纯净,墙基底部掺杂一些碎陶片,有表面斜细绳纹、内面素面板瓦碎片,表面细绳纹、内面麻点纹筒瓦碎片,还有同向涡卷纹残瓦当等(图2.1)。从南墙基夯土包含的遗物来看,城墙营筑时代约于秦代,至迟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图2.1 南城墙探沟东壁剖面图 2. 西墙 方向339°。已探出部分南起关庄西450米的东西向排水渠北,北经小屯村东,至义和村东。残长1420米,墙南宽北窄,宽者16、窄者8米,墙距地表南浅北深,浅者l~1.5、深者2~2.4 米。墙夯筑,筑法及结构同南墙。城西南、东南和东北三城角未探出。 已探出南、西二城墙延长线相交处至探出的南、西二城墙西端和南端分别为50米和200米。 二、城门 勘探出三个城门址,并发掘了南门。 1. 南门 位于关庄东南380、关玉路南230、新斗渠西82米处。南门方向344°。四号路通至南门。门道一个,长13、宽5.5米。门址西边为一南北13、东西4、残高0.35米的夯土墩,其南端西侧连南城墙。门道路土东与南城墙间13.5米宽均为沙土、细沙和小砾石堆积,门址东边可能被水冲毁(图2.2、图2.3)。 门道地层堆积(以南门T7、T8北壁为例)。 第1层:耕土。厚0.2~0.3米。 第2层:深0.2~0.5、厚0.2~0.3米。浅灰色。 第3层:深0.45~0.85、厚0.25~0.4米。土质较纯净,黄色。 第4层:深0.8~1.2、厚0.2~0.35米。浅黄色,出土少量汉代瓦片。 第5层:深1~1.9、厚0.55~0.9米。浅褐色,出土盂、碗、罐、瓮、缸、甑等秦汉时代常见的陶器残片,还有板瓦、筒瓦和瓦当碎块,以及五铢、大布黄千货币和铜带扣等。 图2.3 南门址(南—北) 第6层:深1.75~2.25、厚0.15~0.5米。黄色,淤积沙土。 第7层:深1.9~2.5、厚0.2~0.4米。灰色,淤积层。出土遗物除与第5层相同者外,还有绳纹空心砖残块,小泉直一、剪轮五铢钱币等。 第8层:门道路土。深2.2~2.9、厚0.3~0.4米。路土坚硬,其下为黄沙土(图2.4)。 图2.4 南门T7、T8北壁剖面图 门道西边夯土墩与门道的地层堆积基本相同。除门道出土的遗物外,夯土墩上的文化层中还出土素面磨光与几何纹空心砖、铺地砖、绳纹长方砖和拱形花纹砖残块,表面绳纹、内面素面板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9.8¥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3.6¥5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7.6¥39.0 -
中国近代史
¥21.1¥39.8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1.8¥68.0 -
万历十五年
¥23.5¥25.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35.6¥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韩鹏杰说:这才是江湖
¥16.3¥48.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0¥68.8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中国近代史
¥8.4¥20.0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2.9¥45.8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4.3¥39.8 -
硬核原始人
¥19.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