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艺术家(学前儿童美术探索活动)

小小艺术家(学前儿童美术探索活动)

1星价 ¥58.5 (7.5折)
2星价¥58.5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84388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6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518438853 ; 978-7-5184-3885-3

本书特色

1.全彩印刷,图文并茂,生动展现了幼儿的美术探究和创意表达,让学习看得见。 2.运用瑞吉欧理念,开展重过程轻结果、重创造轻模仿的开放性美术活动。 3.从美术室到班级,从单个材料探索到长期项目活动,倾听幼儿的艺术语言。 4.15个精彩案例,教你投放材料、创设环境、指导探究和引发反思,培养小小艺术家。

内容简介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活动之一,也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表达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对儿童立场的强调,人们开始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儿童的学,从关注干篇一律的模仿转向关注开放性美术活动,从关注儿童的美术创作成果转向关注儿童的美术探究过程。 本书受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启发撰写而成,图文并茂,为幼儿教师指导儿童的美术探索活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本书上编介绍了幼儿园美术室探索活动的基本原则,通过15个案例呈现了如何指导儿童探索各种艺术媒介,分析了儿童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进行交流和批判性思考;下编则从美术室走进班级,聚焦于如何运用美术活动培养探究文化,并以一个树叶生命周期的长期探索活动为例进行了具体阐释。 每一个儿童都是“小小艺术家”,愿每一个成.人都能在与儿童的共同探索中,在观察、记录和倾听儿童的过程中,感受艺术语言的魅力和儿童强大的学习力!

目录

上编 美术室的探索活动


第1章 美术室探索活动的基本原则

 空间

 材料、媒介和过程

 延伸活动

 纪录

 探究开始


第2章 探索质感与运动方式

 手指画

 画架画


第3章 探索颜色

 黑色和白色颜料

 蛋彩画颜料

 水彩画颜料

 油画棒和色粉笔


第4章 三维立体媒介

 黏土

 废旧材料和开放性材料


金属丝 128


第5章 具象画

 静物画

 自画像

 壁画


下编 艺术:从美术室走进班级


第6章 运用艺术培养探究文化

 如何培养探究文化

 将艺术作为探究工具

 将艺术作为思维工具的班级日常教育实践


第7章 运用艺术开展长期研究

 开展长期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8章 关于树叶的长期研究

 为什么树叶会变色

 画树叶

 在社区进行研究

 树叶的结构:绘画活动

 树叶的结构:黏土拓印活动

 树叶的结构:金属丝

 树叶的情感

 树叶的生命周期

 通过节日聚会保持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

 研究春天

 重新审视树叶的生命周期

 为什么树叶会变色

 用自己的方式开展研究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将艺术作为探究工具 在制订下一步计划时,我们往往会考虑艺术本身。儿童可以利用自己已熟练掌握的各种艺术语言向自己及其他人表达想法,建构新的理解,发掘新的问题。 乔治·福曼(George Forman)这样写道:“艺术是对经验的解释……它能帮我们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因此,艺术是思维的工具”(1996,56,58)。一名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奥帕尔公立特许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说了一段话,强有力地说明了艺术是怎样成为思维工具的。该学校的教师研究者在博客中引用了这段话(Karlsen,2015): 当你有了一个想法时,加深这一想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把它变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或文字语言。这就像翻译,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翻译不出来,就没有人能分享你的奇思妙想。被翻译出来的想法可以帮助其他人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 在你通过文字或材料表达你的想法之前,你知道它就在那儿,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或者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当你把你的想法转换成某种可以说或看或别人可以理解的形式时,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了。这不仅是一种适用于他人的理解方式,也适用于你自己。你可以认为你理解了一些东西,但当你把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你会理解得更多,并发现它实际上与你*初的想法相比大相径庭。 这就是我们邀请儿童运用艺术媒介来探究时所需要努力达成的,即翻译行为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清晰和明确。线条、颜色、纹理、形状,涂料、黏土、金属丝、木炭、蜡笔、木材,以及摄影、诗歌、戏剧、音乐等,提供了一种让儿童的思维变得可见的方式。儿童可以通过这些语言,交流、碰撞彼此的观点,并*终达成共识。同时,它们也是儿童交流情感、问题、想象、经历和梦想的语言。 艺术作为思维工具,可以让儿童: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使其可见; 采纳新的观点; 表达和探索情绪; 研究物理特性; 加深他们之间的关系。 运用艺术表达思想 与成人一样,儿童的想法通常也是笼统的、模糊的,很难完全明确或清楚地表达出来。有时,他们的活动受直觉和本能驱动,从不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进行太多思考,只是做而已。但他们能够通过描画、涂色、泥塑以及建构活动表达想法,澄清观点,思考具体细节,解决矛盾的地方。同时,当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其他儿童及成人可以明白他的想法,并能够和他一起思考其中的细微差别、复杂性、分歧及不协调的地方。 阿伦在玩圆柱体玩具,玩的时候按高矮顺序依次摆放。他玩得很投入,玩了很长时间,还想出一套玩游戏的步骤:首先将圆柱一一摆好,接下来把手放在圆柱上面,检验摆放得对不对,感受一下哪里不合适并做出调整,然后再把手放在圆柱上面感受摆放得对不对……经过不断努力,阿伦把圆柱从*小到*大依次摆好。他开怀大笑,别提有多高兴了。 为了表现他在排列积木时的思考过程,也为了使他的直觉思维转化成有意识的理解,我让阿伦把排列过程画下来。于是,他马上开始画。但让我吃惊的是,他画了一些逐步增大的圆圈,每个圆圈都比前一个大(我以为他会画越来越长的线,用线来表现这种变化),以此表现不断增大的圆柱积木。在画中,阿伦用圆圈作为符号,表达他对序列中积木依次变大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他对圆柱序列的直觉、经验性理解逐渐发展成对大小和顺序的有意识理解。 运用艺术吸纳新观点 别人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对同种经验,别人有什么样的感觉?是更小还是更大?这些都很抽象,很难想象。但我们可以让儿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绘画、涂色、泥塑或者建构,通过这种方式,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妮科尔在地上捉蚂蚁,把它们放在桶里,并打算晚上给它们建个家。我想请她站在蚂蚁的立场上看待这种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自由宽敞的土地进入狭窄的红色塑料桶里。 我问妮科尔:“你认为,蚂蚁从哪里来?” 妮科尔说道:“蚂蚁在洞里谈话呢。它们如果听见外面大吵大闹,就不会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安静!它们如果看见我们,就会害怕,不出来。我趁一只蚂蚁不注意,一下捉住了它!我比它快一点,所以捉住它了。” “啊!”我说:“蚂蚁洞里有什么?” 妮科尔耸了耸肩,说:“不知道,也许是它们家里人吧?” 我给妮科尔拿了画板和铅笔,对她说:“洞里有什么?能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吗?” 妮科尔点点头,开始画。她一边画一边想象蚂蚁的生活:“它们是一个家庭,相互聊天,还给孩子喂吃的。” “蚂蚁的家在洞里,”我又说了一遍,“家里有孩子,给孩子喂吃的。洞里还有别的吗?” 妮科尔又在画板上翻开一张纸,继续画:“在家里,有食物、一张桌子、一张床和一把椅子。” 我看着妮科尔的画,对她说:“我明白了,蚂蚁的家在洞里,洞里还有家具。” 妮科尔研究了一会儿自己的画,然后看着塑料桶说:“这里有15只蚂蚁,不止一个家庭,是很多家庭。它们都住在洞里,共用一个屋子。有些蚂蚁没那么快出来,因为它们在商量出来看看外面都有什么,想找到桶里的家人。” 针对妮科尔的想法,我问她:“洞里的蚂蚁想在桶里找到自己的家人,桶里的这些蚂蚁会怎样呢?” 妮科尔回答说:“它们想从桶里出去,回到自己的家!我打算把它们送回家。” 妮科尔把桶挪到靠近裂缝的地方,然后把桶放倒:“蚂蚁,回家吧!我会帮助他们,让他们回家!” 妮科尔开始努力地站在蚂蚁的立场上想问题,这对她来说是相当抽象的任务。所以,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她把蚂蚁放生,压制她对蚂蚁的好奇心。我也不想上一堂关于蚂蚁洞穴和社会群体的科学课,相反,让她站在蚂蚁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此支持她对蚂蚁的兴趣。我让她画蚂蚁,帮助她深入地了解蚂蚁的生活,并从桶的内部和上方分别进行观察。这一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她与蚂蚁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她对自己作为善良并富有同情心的人的自我意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安·佩洛 (Ann Pelo) 美国普渡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博士;从事幼儿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探究式教学、教学领导力等;目前致力于为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幼儿园教师和园长提供咨询服务。 译者简介 于开莲 教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评价、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曾主持、参与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在《心理科学》《学前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5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和译著5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