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课程改革

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课程改革

1星价 ¥59.0 (6.7折)
2星价¥59.0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983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520398381 ; 978-7-5203-9838-1

内容简介

  制度问题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也关乎课程改革的走向乃至成败。《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课程改革》基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重点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回顾与总结,探索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课程改革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我国课程改革提供制度建设的思路,确保课程改革在正确的轨道上阔步前行。

目录

导言

**章 时代呼唤: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凸显
一 深化改革:从文化重建走向制度创新
(一)文化重建:课程改革本质的前提假设
(二)文化冲突:课程改革困境的根本原因
(三)文化自觉:课程文化重建的致思路径
(四)文化之后: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登场
二 理路探寻: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内涵
(一)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概念诠释
(二)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价值定位
(三)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顶层设计: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历程
一 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意蕴
(一)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内涵
(二)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价值意蕴
二 课程决策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课程决策制度的恢复与重整阶段(1977年至1985年)
(二)课程决策制度的确立与调整阶段(1985年至1999年)
(三)课程决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三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内在理路
(一)课程决策主体在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历程中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二)课程决策主体价值观念的博弈和平衡推动着课程决策制度创新
(三)课程领域中冲突与调适的循环往复促使着课程决策制度创新
(四)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基础大致从引鉴国外经验到立足本土再到初显中国特色
四 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决策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研究将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
(二)课程决策制度创新将会不断立足实践,走向移植与创新的结合
(三)课程决策制度创新需解决的问题将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精确性
(四)课程决策制度创新将会逐渐推动课程决策走向决策权力的均衡化
(五)课程决策制度创新不断推动课程决策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

第三章 协同合作:课程管理制度创新的历程
一 课程管理制度创新的内涵
(一)课程管理
(二)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管理制度创新
二 课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世界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趋势
(二)我国课程管理制度的发展路径
三 课程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在理路
(一)课程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前提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形态变迁
(二)课程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模式是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是主体多元与合作共赢

第四章 条件保障:教科书制度创新的历程
一 教科书制度创新的概念解析
(一)教科书制度创新的内涵
(二)教科书制度创新的层次
(三)教科书制度创新的价值意蕴
二 教科书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教科书制度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5)
(二)教科书制度的全面改革阶段(1985-2014)
(三)教科书制度的深化改革阶段(2014-)
三 教科书制度创新的内在理路
(一)实践的务实主义是教科书制度创新的基本遵循
(二)国家统一基础上的多样化发展是教科书制度创新的基本主线
(三)辩证统一的多种矛盾关系伴随着教科书制度创新的基本过程
四 教科书制度创新的未来展望
(一)完善教科书管理制度
(二)健全教科书编修制度
(三)强化教科书审查机制
(四)健全教科书选用制度

第五章 关键环节:课程实施制度创新的历程
一 课程实施制度创新的内涵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制度
(三)课程实施制度创新
二 课程实施制度的历史变迁
——以教师教育制度为例
(一)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二)20世纪90年代
(三)21世纪至今
……
第六章 效果检验:课程评价制度创新的历程
第七章 行稳致远: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基本遵循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教育改革:策略行动者的能动性实践
附录二 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历程回眸与系统谋划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二)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价值定位  制度是历史性存在的用于调节社会交往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行为规则系统。因此,制度的核心是规则,制度的功能是调节社会交往关系,这是就普通意义上的制度而言的。具体到课程改革之中,课程改革制度就是那些用来调节在课程改革中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的规则系统。课程改革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实践主体的作用对象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而是源自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课程以及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儿童,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对象又是相互联系、彼此成就的。课程改革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改革的目的和初衷.而不能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或者为了目的之外的考量进行改革。然而,课程改革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也具有一般社会实践活动的要素和属性,那就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同样充满了不同人群之间权力的博弈、利益的折中以及观念的冲突,这些人群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利益考量等不断运用自身的权力以各种不同的途径作用于课程改革,从而使课程改革有可能背离改革的初衷。课程改革的实践一般性要求我们应不断建立和完善、创新各项相关制度,以合理、完善的制度来保障课程改革特殊性的实现,从而,课程改革制度及其创新就将课程改革的实践一般性和特殊性连接起来了,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制度在调节社会交往关系中的机制表现为以权威性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活动提供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框架中交往,因此,制度也就有了激发人们行动活力的功能,通过规约与激发辩证两方面的作用,促进主体内在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价值就应定位于保障课程改革的秩序、激发课程改革的活力以及促进改革主体的发展,凡是违背这几个方面价值定位的课程改革制度及其创新都是徒劳的,也必将走向失败的境地。  1.保障课程改革秩序  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家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曾在《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中对秩序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解读:“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或者社会进程中存在着的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以及确定性。与此相反,“无序”则表明在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非连续性和无规则的现象,也就是缺乏智识或理性所能及的模式,其典型表现就是从一个事态到另一个事态的不可预测的突变情形。①博登海默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秩序的意义与制度的功能。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秩序的社会将变成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缺失信任,个体将严重缺乏安全感,个体的发展将变得不可能,社会的发展也将停滞不前。因此,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便不断寻求各种能够确保社会秩序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建立了国家、国家建立暴力机器、形成各种风俗习惯、颁布各项法律法规等。这些方法和途径都或明确或隐含地规定哪些行为是社会所提倡的、哪些行为是社会所禁止的,违反这些规则将受到何种惩罚等,旨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依据,为人们的行为提供稳定的预期,不至于使人们的行为随意化或者非理性化,而给其他人的生存或者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和损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进入了一个陌生人社会,传统的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逐渐失去其自身的约束效力,而更为强调正式制度诸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的规约作用。  课程改革关乎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其开展需要合理的秩序,不能随意化和非理性化,否则课程改革的正常开展是无法想象,课程改革的使命也是无法实现的。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健全、不断创新相关制度就成为保障课程改革合理性的主要途径,也是有效途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权力主体如何使用权力、利益群体如何获取利益、观念表达如何合理有效等,都需要对应的制度予以明确规定。因为,权力没有了约束,权力就容易被滥用,导致权力的错位和失衡;利益获取方式没有规定,则容易造成自我中心的利益获取倾向,而忽略了课程改革的主要利益;观念的表达渠道如果不畅通,则容易造成部分观念的一家独大,不利于改革共识的达成。

作者简介

  肖磊,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研究员。现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主任、河南省普通高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考试命题、管理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价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