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297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64页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301329771 ; 978-7-301-32977-1

本书特色

一本了解个体为何及如何在他人、社会中进行表演的佳作。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对微观的社会互动做了详尽的论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特别是我们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作者没有对社会互动做面面俱到的系统性分析,也没有试图总结互动类型、区分互动性质,他的兴趣在于研究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具体互动细节。在对许多地区社会习俗的观察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个体比作演员,用诸如印象管理、前台、后台、剧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戏剧表演的概念,来分析种种舞台表演行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动,试图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采用某些技巧来维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员向观众展示一个角色一样,这不失为一种表演的艺术。

目录

导论

**章表演

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前台

戏剧实现

理想化

表达控制的维持

误传

神秘化

真实与人为

第二章剧班

第三章区域与区域行为

第四章不协调的角色

第五章角色外的沟通

缺席对待

上演闲谈

剧班共谋

再合作的行为

第六章印象管理艺术

防卫性的品质和措施

保护性措施

有关巧妙的巧妙

第七章结束语

框架

分析的背景

人格—互动—社会

比较与研究

扮演角色传达着自我印象

舞台表演与自我


展开全部

节选

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当一个人在扮演一种角色时,他含蓄地要求他的观众认真对待自己在他们面前所建立起来的表演印象。他想要他们相信,他们眼前的这个角色确实具有他要扮演的那个角色本身具有的品性,他的表演不言而喻将是圆满的,总之,要使他们相信,事情就是它所呈现的那样。与此相同的是,流行的看法也认为,个体是 “为了他人的利益” 而呈现自己的表演。在开始探讨表演之前,我们不妨将问题倒过来,先看一下个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信任他在他周围那些人心目中所造成的现实印象。 在一个极端,人们发现表演者可能完全进入了他所扮演的角色,他可能真诚地相信,他所呈现的现实印象就是真正的现实。当他的观众也如此相信他所扮演的角色时——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那么,至少在这一时刻,也许只有社会学家或对社会不满的人,才会对表演的 “真实性” 有所怀疑。 在另一个极端,我们发现表演者可能并未完全投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因为没有人能比表演者本人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去识破他所呈现的表演。与此相应,表演者却有可能去操纵观众的信念,仅仅把他的表演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至于观众对他本人或情境会有怎样的看法,他则毫不关心。当个体并不相信自己的表演,也不在乎观众是否相信时,我们可以将之称为 “玩世不恭者” (cynical),而把 “虔信者” (sincere) 这个词献给那些相信自己的表演所呈现的印象的人。需要明确的是,玩世不恭者由于可以不顾及职业牵累,因而能够从他的伪装中获得非职业性的乐趣,他能随意戏弄那些观众自然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并从中体验到一种令人兴奋的精神性侵犯。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玩世不恭的表演者,都热衷于为了 “自身利益” 或个人获益而哄骗观众。一个玩世不恭者也可能为了他所认为的观众的利益,或者是为了集体利益等而哄骗观众。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大可不必拿马可·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或荀子那样的哀伤而具有启蒙性的表演者做例子。我们知道,在服务性行业中,有些本可能真诚的从业者,却在某些时候因为顾客由衷的要求而被迫去哄骗他们。那些不得不为病人开一些并无实际治疗作用的安慰剂的医生,那些无奈地为焦躁不安的女司机一遍遍检查车胎压力的加油站工作人员,那些卖给顾客实际合脚的鞋却违心地告诉顾客这正是她想要的尺码的鞋店售货员——都是因为观众不允许他们真诚而不得不玩世不恭的表演者。同样,精神病院中一些富有同情心的病人,有时会装出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症状,好让实习护士不至于因为他的正常表演而感到失望。类似情况还有,下级在招待到访的上级时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慷慨,其主要的动机也许并非满足获得上级好感的私欲,而是圆滑世故地设法营造一种上级所习以为常的环境,使上级感到舒适自如。 我已经阐述了两种极端:个体或是完全投入自己的角色,或是对其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这两个极端不仅仅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每一个极端各自为个体提供一个有着自身安全和防卫措施的阵地,所以,其旅程已接近其中一个极端的人将会有一种希望完成旅行的意向。如果一个个体在一开始就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缺乏信心,那么他可能会遵循帕克 (Park) 所描绘的自然运动轨迹: “人” 这个词,*初的含义是一种面具,这也许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对下述事实的认可:无论在何处,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在扮演一种角色……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互相了解;也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认识了我们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种面具代表了我们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我们不断努力去表现的角色——那么这种面具就是我们更加真实的自我,也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终,我们关于我们的角色的概念就成为第二天性,成为我们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作为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经过努力而获得了性格,并成为人。 这一点可以从设得兰岛的社区生活中得到证明。*近四五年,岛上的一对佃农出身的已婚夫妇开设并经营着一家观光旅社。一开始,主人只是被迫搁置自己原先的生活观,而在旅馆中提供全套的中产阶级的礼仪和服务方式。但到了后来,经营者对他们所呈现的表演已不是那么玩世不恭了,他们自身开始成为中产阶级,并且愈来愈倾心于宾客所赋予他们的自我。 在军队的新兵中可以发现另一个例证。新兵*初只是为了避免受体罚而遵守军规,但后来却变成为了不给他的部队丢脸,并得到长官与战友的尊重而遵守军队纪律。 正如前文已表明的那样,从不相信到相信的循环也可以朝另一个方向运行,即从坚信或不稳固的抱负开始,而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告终。被公众以类似宗教的敬畏之心看待的那些职业经常会使新加入的成员沿着这一方向发展,这些新成员之所以朝这个方向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慢慢地意识到了他们正在哄骗观众——因为从普遍的社会准则来看,他们所提出的要求也许是十分正当的——而是因为他们能够用这种玩世不恭作为一种避免他们内心的自我与观众发生接触的手段。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在典型的信仰性职业 (careers of faith) 中,个体一开始还能专心于那种他被要求做出的表演,然而在对其身份形成自我信任并完成整个过程之前,他会多次往返于真诚与玩世不恭之间。因此,医学院的学生的情况表明,那些有着远大理想的学生在*初入校时,也往往需要把他们的神圣抱负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大学生活的头两年,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对医学的兴趣必然会下降,因为他们几乎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会通过考试。在后两年中,他们又忙于学习各种病理知识而疏于对患者予以关注。只有在他们的学业结束后,他们才可能重拾自己*初对于医疗服务的理想。 虽然我们可能会在玩世不恭与真诚之间发现那种来回往返的自然动态,但我们并不排除某种靠一些自我幻觉的作用支持的转折点。我们发现,个体也许试图诱使观众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对他和情境做出评判,他也许把追求这种评判当作*终的目标本身,但是,他可能并不完全相信自己应该得到他所要求的这种对自我的评价,或者说不完全相信他所建立起来的现实印象是有效的。 …… 剧班共谋 当一个参与者在互动中传达某些信息时,我们希望他能以自己计划选择的角色的口吻,公开地表达他对整个互动的评论。这样,所有在场的人作为这种表达的接受者,都会获得平等的地位。因此,诸如窃窃私语等,通常会被看作不合适的情况而被禁止,因为它会破坏表演者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那种印象。 尽管人们存在这样一种期望,即表演者所说的一切与他们所促成的那种情境定义是一致的,但是,表演者会在角色外的互动中传达大量的信息,并且,这种传达方式并不会让观众意识到表演者传达了任何与情境定义不相符合的东西。被允许参与这种秘密沟通的人,被置于一种与其他参与者面对面的、共谋的关系之中。通过相互承认,他们对其他在场者保守着有关秘密;他们相互承认,他们所维持的真诚的表演是他们正式设计的角色的呈现,也仅仅是一种表演。借助这种附带的方式,表演者能够确保后台的团结,甚至在忙于表演的同时,也会穿插着做一些有关他们自己和观众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如若被观众发现,他们会感到难以接受。我将用 “剧班共谋” 来指称任何一种密谋沟通,这种沟通是以一种非常谨慎小心的方式传达的,因而不会对在观众面前所促成的假象构成威胁。 在秘密暗号系统中,可以发现一种重要的剧班共谋类型。通过这种暗号系统,表演者可以秘密地接收或传递相关信息、援助请求,以及与成功表演相关的其他事项。典型的是,这些舞台提示主要来自或汇集到导演那里,并且,这些有效的隐秘语言,极大地简化了导演的印象管理任务。舞台提示通常把那些在前台专心投入表演的人与在后台提供帮助和指导的人联系起来。例如,通过脚踏蜂鸣器的方式,女主人可以给她的厨师以暗示,同时可以若无其事地在餐桌前与客人交谈。同样,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控制室中的人可以借助一套符号系统来指导表演者,尤其是有关演播的节奏,而不让观众知道在表演者和观众正式参与的交往之外有一个控制交往的系统在运作。还有,在商务部门中,那些想要迅速而又得体地结束会谈的经理,常常会让他们的秘书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借口打断会谈。再有一个例子取自美国鞋店中的一种社会机构。有时,某位顾客想要一双比适当尺寸稍微大一点的鞋子,或稍加处理才会感到合适的鞋子,于是就会发生下面的情形: 要给顾客一种印象,即他看中的鞋子只要撑大一点就会相当合适。于是,售货员会告诉顾客,他将用 “34号楦头” 把鞋子撑大一些。这句行话其实是在告诉负责包装的工人,他无须把鞋子撑大,只要照原样包好,放在柜台下面,稍过一会儿再拿给顾客。 当然,舞台提示也会在表演者和混入观众的同伙或 “托儿” 之间使用,就像卖珠宝或珍奇杂物的小贩与他安插在受骗者中的 “托儿” 之间的 “帮衬” 一样。我们发现,这些舞台提示在剧班成员忙于表演时在他们之间使用得更为普遍。事实上,这些提示为我们采用剧班概念而非采用个人表演模式的概念来分析互动提供了一种依据。例如,这类剧班共谋在美国商店的印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任何商店的店员都会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提示系统,并且用这些提示来操纵他们在顾客面前的表演,但是,在这些词语中,某些术语似乎已经相对标准化了,并且在全国许多商店中以相同的形式出现。有时也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即当店员都是国外某一语言群体的成员时,他们就会用这一语言进行秘密沟通——这种做法也会被那些在小孩面前感到说话不方便的父母,以及我们那些上流社会的成员所采用,他们彼此之间用法语说事,而不想让他们的孩子、用人或雇员听到。然而,这种策略就像 “咬耳朵”,被看作是粗鲁而不礼貌的;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保守秘密,却不能掩盖他们正在保守秘密这一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剧班成员很难维持他们对顾客表现出来的真实前台,也无法保持他们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坦诚外表。

作者简介

欧文·戈夫曼(1922—1982),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拟剧论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协会第73任主席。著有《避难所》《邂逅》《污名》《公共场所的行为》和《交谈方式》等。 译者:冯钢,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