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1星价 ¥59.5 (7.0折)
2星价¥59.5 定价¥8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31941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301331941 ; 978-7-301-33194-1

本书特色

当代文学如何处理外国文学资源,洪子诚教授立足当代文学的建构过程,从整体和个案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内容简介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收入洪子诚教授近年的16篇文章,围绕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讨论当代文学如何在世界文学的参照中来定位自身:一方面,外国文学是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的重要资源,参与了当代文学形态的生成;另一方面,对外国文学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影响、制约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方面,无论资料的搜集整理,还是深入研究的开展,都还存在欠缺。这本书通过对整体问题和个案的论述,希望打开这一领域更多的研究空间。

目录

自序

1954年的一份书目

题解 / 1954年的一份书目 / 问题一:欧洲19世纪文学 / 问题二:现代派 / 问题三:“世界化”之路


《〈娘子谷〉及其它》:当代政治诗的命运

苏联“第四代诗人”叶夫图申科 / “复出”的不同方式 / “艺术摧毁了沉默” / 政治诗的命运


《司汤达的教训》:“19世纪的幽灵”

爱伦堡与中国当代文学 / 不同的司汤达图像 / 左右两舷都遭到斧劈的船 / 瞬间与永恒 / “19世纪的幽灵”


当代中外文学关系的史料问题


教义之外的神秘经验的承担者

——读《在有梦的地方做梦,或敌人》

当代文学中的法国文学 / “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快乐” / “是什么,就叫什么” / “仔细检查”我们的信仰 / “教义之外的神秘经验的承担者”

死亡与重生?

——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84

“进攻阶级的伟大儿子” / 无产阶级诗人的“样板” / “死亡”与“复活” / 多个马雅可夫斯基图像 / 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同貌人”


与《臭虫》有关

——马雅可夫斯基,以及田汉、孟京辉

与《臭虫》有关 / 形式主义批判:一个历史背景的考察 / 朱光潜的“演员的矛盾”和黄佐临的“戏剧观” / 《臭虫》和《水库》的未来想象 / 两个《臭虫》的对话:孟京辉的回应


《反华电影剧本〈德尔苏·乌扎拉〉》

电影《德尔苏·乌扎拉》的批判 / 批判集的主要内容 / 几个不解的疑点 / 真实性的确认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中译本


《恐惧与无畏》的相关资料

《恐惧与无畏》的版本 / 作为“教科书”的《恐惧与无畏》 / 苏联文学变革中《恐惧与无畏》的续写 / 一个插曲的两种写法


可爱的燕子,或蝙蝠

——50年前西方左翼关于现实主义边界的争论

几个标志性事件 / 地理空间和政治文化身份 / 开向不同方向的窗户 / 异化,卡夫卡的“超越性”


内部的反思:“完整的人”的问题


“修正主义”遇上“教条主义”

——1963年的苏联电影批判

“他们故步自封” / 苏联电影“新浪潮” / 不是孤立的现象 / 影片读法举例 / 一再推延的自省

当代诗坛的两个“斯基”

伊萨科夫斯基诗的传播 / “生活抒情诗” / 马雅可夫斯基译介热潮 / 当代的马雅可夫斯基形象 / “政治抒情诗”的文化资源


“透明的还是污浊的?”

——当代文学与南斯拉夫文学

1957年前后出版的几个译本 / 刘白羽的批判和维德马尔的回应 / 郭小川《望星空》事件 / “黄皮书”《娜嘉》 / 瓦尔特同志来到中国


1950年代的现实主义“大辩论”

——以两部论文资料集为中心

“大辩论”的几个特征 / 两部论文资料集 / 《关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 / 西蒙诺夫《谈谈文学》 / 爱伦堡:《〈玛琳娜·茨维塔耶娃诗集〉序》 / 卢卡契:《关于文学中的“远景问题”》《近代文化中进步与反动的斗争》 / 维德马尔《日记片断》;里夫希茨《谈维德马尔的〈日记片断〉》 /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 大潮已退,但余响仍存


1964:我们知道的比莎士比亚少?

1964,莎士比亚年 / 纪念计划受挫 / 周年纪念“制度”的终结 / “荒谬”的莎士比亚 / 1964,怎样联合、拉拢莎士比亚 / “但是”,之后是“局限性” / “我们知道的比他少?——这是胡说八道”


展开全部

节选

1954年的一份书目(节选) 这个题目很大,几乎可以开设一个学期的课。在两个钟头的时间里讨论,即使是概略性的描述也不容易。这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读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1954年《文艺学习》第5期刊登的一份书目,或许可以成为有效的入口。它的名字是《文艺工作者学习政治理论和古典文学的参考书目》。为什么说这个书目对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有效的?有这样的理由。**,发布这个书目的《文艺学习》编辑部在“关于本书目的几点说明”中说,它是“专供文艺工作同志学习用的”,“以便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自修而开列”;也就是说,它主要不是面对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而是针对影响当代文学走向的、从事创作与批评实践的作家、批评家。第二,虽然是以刊物编辑部的名义发布,其实在1954年7月17日,书目经过中国作协主席团第7次会议讨论通过,也就是说有权威性,不是个人或一份杂志开列的书单。我们知道“当代文学”是国家文学,借用现在的一个说法,有一种“顶层设计”,文学形态、文学生产的制度与开展方式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规划;书目的制订、提出,反映了文学界高层有关文学发展需要吸纳、改造的文化资源方面的预设。第三,它出现在当代文学的初期,为我们观察后来发生的变化提供了初始的依据。 书目共开列150多种,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著作和中外古典文学名著两个部分。理论著作21种,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哲学论著,其中马、恩著作3种,列宁2种,普列汉诺夫1种,斯大林6种,毛泽东4种,另有合集2种。理论书目反映了苏共二十大之前的政治局势,因此,斯大林著作多达6种,也选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以及苏联领导人日丹诺夫、马林科夫的著作、讲话——这些,包括斯大林著作,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去斯大林化”之后或者被汰除,或者权威性受到削弱。理论著作的另一个特征是大多为政治、哲学理论,文学理论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主要收入苏联三四十年代有关文艺问题的决议、文艺界领导人讲话的《苏联文学艺术问题》,而没有其他中外文学理论著作。既没有《诗品》《文心雕龙》,也没有亚里士多德《诗学》、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 文学名著部分有三个子项目:中国、俄罗斯和苏联、其他各国。中国古典名著从《诗经》《论语》到《聊斋志异》共32种,另外有鲁迅的3种。中国部分今天不在这里讨论。外国文学的“俄罗斯和苏联”部分,从18世纪的《克雷洛夫寓言》、格里鲍耶多夫(书目中的格里包耶多夫)《聪明误》,到19世纪普希金《欧根·奥涅金》、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契诃夫的《樱桃园》有25种,另有高尔基的7种,马雅可夫斯基2种。“其他各国”从《伊利亚特》(书目中的《依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到朝鲜的《春香传》,共67种。从书目的外国部分中,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俄罗斯、苏联文学在书目中单列,占有绝对优势。这体现了当年的国际政治和文学形势。“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不仅指政治、经济,也指文学。当时我们对“世界文学”的想象是:“世界”只有两国,一国是苏联,另一是“其他国家”。 第二,“其他各国”中,欧洲,特别是英、法是中心。英国莎士比亚、拜伦、雪莱、司各特(书目中的司各脱)、狄更斯、哈代、萧伯纳等13种,法国莫里哀、司汤达(书目中的斯丹达尔)、巴尔扎克、雨果、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巴比塞等24种,德国歌德、席勒、海涅5种,如果加上古希腊史诗、悲喜剧8种,在书目各类中占绝对多数。相比较,亚洲国家只有可怜的5种: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沙恭达罗》《泰戈尔选集》(书目中的《太戈尔选集》),日本紫式部《源氏物语》,朝鲜的《春香传》。非洲、拉丁美洲的作品没有出现在这个书目中。 第三,书目的“说明”说,他们只开列古典文学部分,现代中外作品“同志们自己能够选择,所以没有列入”。这既是个托词,也存在矛盾。因为鲁迅、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都是现代作家。其实,现代作家作品的选择*费心思。这里有现代作品经典化的难题,也与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复杂性有关。 在对书目的选择、结构做这样的分析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出关于书目选择的标准、尺度问题。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看。空间上前文已经提到,就是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地位;以当时地缘政治的用语就是区分为“西方”和“东方”。这和二战之后冷战、两个阵营的世界格局有关。虽然这份书目基本上没有触及20世纪苏联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家作品,但在五六十年代当代文学的实践上,对待“西方”现代文学所做的工作,就是筛选出有限度接纳的部分。这包括以现实主义方法对资本主义世界批判的“进步作家”,和倾向苏联社会主义的西方左翼作家。如法国的罗曼·罗兰、阿拉贡、艾吕雅,美国的德莱塞、马尔兹、法斯特,英国的林赛,日本的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德永直,土耳其的希克梅特,智利的聂鲁达等。当然,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名单也在不断变动中。例如苏共二十大之后,法斯特宣布退出美国共产党,被看作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徒”,也就在肯定的名单中消失了。 从纵向的时间上,当代文学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作分界点,在这个点上将文学分切为“古典”和“现代”。当代文学从19世纪及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外国文学中发现更多的积极性,在指出它们的“局限性”、批判它们的“消极面”之后有较多的包容。而从横向看,对于20世纪外国文学来说,情况和应对方式就要复杂得多。其中,如何处理被冠以“现代主义”名目的文艺流派,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国家的左翼文艺界,都是有争议的棘手问题。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访谈与对话》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