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消费论

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消费论

1星价 ¥53.9 (5.5折)
2星价¥53.9 定价¥9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25941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2页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214259417 ; 978-7-214-25941-7

本书特色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全面论述“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消费”这一议题*两份大规模抽样调查细致解剖中国文化消费

内容简介

本书将研究对象“当代中国文化消费”置于“文化资本”和“消费社会”这两个理论与现实视阈之下, 突出“文化资本时代”的时代坐标。经过学术史梳理, 在学理层面, 关注当代中国文化消费意识形态问题、文化消费伦理问题、文化消费生态问题等, 说明文化消费基本知识点, 初步建立文化消费心理学体系 ; 在应用层面, 发掘文化消费现实意义, 剖析我国文化消费现状与问题, 探索推动文化消费升级的系列路径, 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文化消费展开专题研究, 梳理与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消费相关政策法规, 对教育以外各个主要文化消费门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目录

我国文化消费理论的三路演进与当下汇通(代序)

导言

**章 文化资本理论探源
**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述略
第二节 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述略

第二章 文化资本时代的到来
**节 文化资本时代轮廓扫描
第二节 文化资本积累转化与当代文化消费的关系

第三章 消费社会与文化消费研究述略
**节 消费社会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 消费社会理论背景下的文化消费研究

第四章 消费社会的来临
**节 西方和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消费社会理论解读

第五章 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与消费
**节 消费社会与文化产业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文化物化

第六章 文化生产的商品化转向
**节 文化商品化是大势所趋
第二节 我国大众与分众文化市场成形

第七章 文化商品化大潮下的文化消费伦理思考
**节 分解消费主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节 基于文化消费伦理,建构文化消费文明生态

第八章 文化消费基本知识点
**节 “文化消费”概念
第二节 文化消费行为

第九章 文化消费心理学初探
**节 消费心理与文化消费心理
第二节 文化消费心理解析
第三节 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第四节 诱导文化消费的心理战术

第十章 发展文化消费的现实意义
**节 文化资本与消费社会双重视阈下的文化消费意义
第二节 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文化强国”
第三节 迎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推动休闲经济浪潮,激活学习型社会

第十一章 我国文化消费现状与问题
**节 消费大环境变革
第二节 文化消费总体趋势向好,显现可喜势头
第三节 文化消费仍是短板,存在一段较长瓶颈
第四节 文化消费样本采集分析报告(2017)

第十二章 开启我国文化消费新纪元
**节 多端口协同发力的文化消费拉动对策
第二节 我国文化消费前景展望

第十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振农村文化消费研究
**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消费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以江苏农村为例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样本调研报告(2019)
第三节 农村文化消费问题解剖
第四节 引导与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的路径

第十四章 民族地区文化消费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研究
**节 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相关研究述略
第二节 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特点与现状
第三节 以文化消费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消费相关政策法规梳理与评价
**节 伴随文化消费市场变迁的文化消费相关政策法规梳理
第二节 文化消费相关政策法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探索

第十六章 教育以外主要文化消费门类发展趋势报告(2016-2019)
**节 文化消费门类分类依据和界定逻辑
第二节 文教类消费
第三节 体育类消费
第四节 旅游类消费
第五节 娱乐类消费
第六节 产品类消费
第七节 其它类消费

结语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消费论》:  3.文化商品化的必然性  以上谈及商品经济和世俗文化显然都是以西方社会为背景,因为,**,众所周知,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社会生活主要依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迟迟未能成型,尽管我国明末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的自然经济更受到了巨大冲击,但真正的商品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伴随着自由市场建立起来的,人民才真正享受到了物质与文化商品的丰富带来的便利。第二,与欧洲长期处于教廷统治与宗教禁锢下的社会不同,中国人从来不曾虔信宗教,虽然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专制政权压迫人民,在文化层面也始终追求高度专制集权,将思想定于一尊,但毕竟不存在神对于人的压迫,只是人对于人的压迫,比之西方古代社会,政治还是相对清明的,社会文化政策也相对宽松,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世俗文化的气息一直比较浓郁。尽管中国自古有儒家的封建礼教,但这主要是一种士林哲学,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在文人士大夫的阶层广为传播,而对普通百姓和市井文化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即使是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甚发达的时期,中国的文化市场上还是有着诸如杂技表演、说唱艺术、民间戏曲等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但这和西方的文化商品相去甚远。虽然观看这些文艺表演也需要付钱,但那基本是一种维持生计的*低级的营生手段,是在自然经济形态下以保持自足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本谈不上资本的积累与再生产。并且其规模也十分有限,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不具备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商品”的工业化生产特征。第三,尽管中国的世俗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自由,我国古代的礼教并不像西方宗教那样严格地控制文化,实行政教合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世俗空间的成长。如:我国自古“重农抑商”的观念导致商品经济迟迟不能成长,而儒家哲学中“勤”“俭”的观念也使我国人民长期贬抑消费;我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认可文人士大夫的艺术雅趣,如诗歌礼乐、琴棋书画等,但一直贬低民间的文艺,尤其鄙视卖艺的艺人、“卖笑的戏子”等,这使得中国的民间艺术虽然出现较早,却一直处于底层,无法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也无法被各个阶级的消费者喜爱。在中国,民间文艺长期以杂耍团、戏班子的形态出现,一般不被上流社会重视;而外国的民间文艺却有歌剧、舞剧等,从平民到贵族都可能成为其消费者,并且往往由贵族或资本家直接出资赞助。另外,在古代中国还难以谈及文化商品,因为,传统的中国士林阶层对某些娱乐性质的文学艺术常常不屑一顾,并以“玩物丧志”的眼光来进行批判,剥夺了文化商品的成长空间。  但在今天,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文化的商品化已成无可辩驳的事实;不管对这一客观现实的非议有多么强烈。早在照相、唱片、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本雅明就敏感地察觉到文化工业的开始和即将到来的文化商品化。在他的理论视域中,文化商品化意味着传统艺术品的“灵晕”从圣洁走向消逝的一个过程,当复制品取代了原作,影像代替了真实,流水线生产取代了艺术家个人创作,原作浑然一体的“灵晕”就被彻底解构了。无论在价格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与大众更加亲近的复制品的出现,虽然对于大众接受文化艺术不无进步意义,但是也导致了原作的原真性几乎被一笔勾销。以前的那种原真性,包括独一无二的原创性、即时即地性、历史感和年代感、手工质地和人的情感等,这被他看作传统文化艺术的本质属性。他认为,当机械复制艺术品的规模扩大,日渐取代传统的制作方式,原作和复制品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特别在是摄像、摄影这些新型艺术领域,大量复制的照片和无数次拷贝的影片使得传统艺术品的“灵晕”再难闪现。他对于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的新技术、新方式态度颇为矛盾,他不无留恋地告别了传统艺术的时代,并以乐观的态度拥抱了这个大量复制文化商品的时代。在他看来,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兴许是一次文化的解放,它提供了大众的艺术与民主的文化。然而,即便是今天,消费社会越是前进,文化的商品化越是彻底,人们反而越是“发思古之幽情”。人们一边接纳着这个确凿无疑的社会现实,赞美着无比丰盛的消费社会,一边也回首留恋往昔的传统艺术和精英文化,这种情绪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尤为强烈,就如同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怀旧感和憧憬未来的希望之间难以磨灭的矛盾。以传统的观念理解,文化艺术是人类追逐自由、向往未来、抒发情怀的方式,它的形式是高雅的,它的情感是深邃的,与之相联的是净化人格、历练人性、陶冶情操等古典道德。尤其在我国,文化艺术长期被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敏感话题,悬浮于上层建筑的领域,一旦将文化与资本经营、与商业商品相联,总是十分小心翼翼,谨慎再三的。然而,当社会开始转型,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传统伦理范式与现代价值理念相遇,古典情怀与世俗风气相逢——在商业经济的推动、新贵阶级的崛起、大众市场的形成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精英文化的衰落就成为定局。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是文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正是在这个商品化的社会中,人们的人格发生了扭转,由古典的、和美的、纯粹的、超凡的“阿波罗”型人格向现代的、竞争的、欲望的、世俗的“浮士德”型人格转化。文化再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上层建筑,文化产品不仅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高雅形态,而更多的是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和生活审美需求,刺激大众感官和增添生活情趣,从而吸引大众消费的日常商品形态,具有通俗性。这很难说是“文化进化”还是“文化退化”,若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这种文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与商品经济的步调一致。  ……

作者简介

  徐望(198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主持并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及横向课题。出版专著1部(《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论》);作为首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30多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多篇要报被政府采纳,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多次;长期为文化和旅游部提供智库专稿;多项科研成果获得荣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