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充和诗文集(九品)

包邮张充和诗文集(九品)

1星价 ¥43.5 (5.5折)
2星价¥43.5 定价¥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568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92
  • 出版时间:2016-06-01
  • 条形码:9787108056818 ; 978-7-108-05681-8

本书特色

心源无尽藏造化生意足  ——《张充和诗文集》读记  张充和先生2015年驾鹤西去。一年后,三联书店出版了白谦慎编《张充和诗文集》,共收诗词220余首(其中友人唱和诗词30余首),散文60余篇。目前,这是收辑具规模的张充和文学作品集。充和生前曾声言,自己这辈子无意于以著作传世,随兴而至写下的东西,随写随丢,“不自收拾”。那么,收入《诗文集》中的这些作品是从何而来的呢?说来是一段佳话,起初是友人兼诗人卞之琳、弟弟作曲家张定和,分别蒐集了充和散落各处的散文小说和旧体诗词,各自编目整理,定和甚至亲手抄录了百来首“充和诗词”,装订成册。有了这个基础,再经多方寻觅补充、考订编排,纂集合编于旅美学人白谦慎之手。这个过程竟至数十年,经历两代人,难能可贵。  娴于昆曲、兼擅书画,醉心古典艺术,这是人们熟悉的充和老人。透过新出版的《诗文集》,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位文学的张充和,既精于旧体诗词,又擅写白话小品短章。从少年习作,到耄龄怀人忆旧的散文篇什,在长达80余年的岁月里,她用手中的一支笔,抒写情怀,叙述悠悠往事……  “诗词篇”开篇有几首十几岁的习作,编者白谦慎认为“殊难觅得,弥足珍贵”。如十三四岁时作《荷珠》,“闪灼光芒若有无……不是珍珠是泪珠”,授业的左履宽老先生批为“妙不可阶”(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参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谢故巧不可阶,裴亦质不宜慕。”)多年后,充和还是以“荷珠”为题,1945和1951年,两度倚声填词,留下《凤凰台上忆吹箫咏荷珠》二首。存世的同题两阕现有多个抄本,分别为50年代和90年代的钢笔、毛笔稿本和工楷誊录本。各抄本遣词用字,略有差异,可见出作者数十年间的反复推敲、用心斟酌。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荷珠”,陪伴了她一生。  向为人称赏的《临江仙咏桃花鱼》写于抗战烽火中的1943年。词前小序略记因缘:“嘉陵江曲有所谓桃花鱼者,每桃花开时出,形似皂泡。余盛以玻璃盏,灯下细看,如落花点点。余首咏之,诸师友亦和咏。并附。”  小小桃花鱼,原本是一种水母。据说,桃花水母1880年由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研究定名。在我国分布虽广,却很稀见。1939年,武汉大学教授高尚荫等人在四川嘉定大渡河边一水池中发现了几个直径约为18毫米的桃花水母,经研究发表,定名为“中华桃花水母”。五年后,同在蜀地生活的张充和写下了《临江仙咏桃花鱼》。  1971年,定居北美多年的充和再作《临江仙咏桃花鱼》,序曰:“昔在北碚嘉陵江畔,春三月间有名桃花鱼者出,体透明,忽如垂露,忽似飞花。掬水得数十,置玻璃盏中,夜间灯下,舞态千变。曾作临江仙一首,诸师友有和章十馀。今在海外,见《生活》杂志中载此图,宛似相识,乃检箧中,只存和词四,而昔咏鱼诸故旧大半为鬼,余亦凋瘁。奈何!更续一章遣怀。辛亥秋志。”  先后两咏桃花鱼,从“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到“海上风光输海底,此心浩荡无涯”,时光流逝近30年,沧桑世变,物是人非,“昔咏鱼诸故旧大半为鬼”。《诗文集》中,收入仅存的当年“诸师友和咏”五阕,作者分别为工于词学的词人汪东、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卢前,以及王韬甫、冯白华、韦均一。  充和与古琴艺术家査阜西有数十年的深厚交谊。1944年,在云南呈贡,充和作有《呈贡杂咏二首呈阜西先生》,阜西遂和《次充和怀旧韵》(二首)。1947年,充和为阜西画一件梅花立轴并书自作《临江仙咏蜀中桃花鱼》。  然而,这段交往随充和1948年赴美戛然而止。二十余年,音信全无。1970年,充和在一首《八声甘州》小序中写到:“选堂来,不自携琴。因借与寒泉,阜西所赠也。闻其已归道山,乃共听其录音,为唏嘘者久之。”期间,充和听到査阜西已不在人世的消息,饶宗颐(选堂)来哈佛演出,没有自带古琴,充和拿出当年阜西赠送给她的一把宋琴“寒泉”,借与选堂,联想到“寒泉”的主人,不禁唏嘘。  四年后的1974年,充和再作《八声甘州?闻阜西尚健在喜极依前韵》,“喜佳音万里,故人犹健,疑谶都休。”听到阜西尚健在,阴霾一扫,欢欣喜悦。1976年,充和工楷抄写上述两首《八声甘州》,诗简寄呈“阜西四哥嫂同粲”,八十高龄的阜西老人收阅后,激动异常,遂回信说,“几度廻环诵读”,“觉情词瑰丽,又胜当年多矣”。遗憾的是,此时的阜西老终因年老体衰,已无力赓和。  同年,阜西走了。充和三作《八声甘州》,凭吊一代琴宗,“怅泠泠七弦,栖栖一代,千古悠悠”。从误听阜西归道山,到欣闻阜西尚健在而喜极,敬悼阜老,前后三首《八声甘州》,大喜大悲,幽微沉厚,哀切感人。《八声甘州》三首,充和生前抄写了多遍,寄托着无尽的哀思。  集中收有一函沈尹默为张充和修改词作后致张充和的信,信中说充和的“词旨清新,无纤豪俗尘”,当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散文篇”收有桃李年华时的三篇短章,其中《梁石言先生略传》六百余字,不枝不蔓,言简意赅,笔调老辣得与她的年龄似不般配。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在一年后,充和竟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1936年,二十出头的张充和进入南京《中央日报》,接手了原本由储安平编辑的“贡献”副刊,“我是帮储安平的忙,那时候储安平到英国去了”。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她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了大量短文、随笔、评论。记逰、怀人、状物、谈佛,散发着活泼泼的青春气息,又饶有禅意和哲理。  “散文篇”后一组文章,是本集的高潮咏叹。晚年的充和追怀师长、至亲、曲友——沈从文、沈尹默、张允和、郑肈经、卢冀野和十来位曲人,看似信笔记述,毫无雕琢修饰,却直抒胸臆,情真意挚;陈年往事,历历在目。联想到充和哀祭沈从文的16字诔辞: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如闻黄钟大吕,古韵遗响,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充和的诗词中,我们看到“天涯”一词经常出现,尤以远赴北美之后,“谁信天涯若比邻”“故国苦千里,天涯酸几行”“天涯人亦从容老”……对比她那眷恋深切的怀人笔墨,谁能说,故乡——故人——故事,不是永远活在她心中呢?!

内容简介

海内外首次整理出版的张充和文学作品集,收作者自少年时代以来创作的古体诗词、散文小品和小说。近200首诗词,包括少量友人与作者间的唱和之作;散文、小品、小说60余篇,展示了作者多方面的成就。张充和作品的蒐集、合编前后达数十年,经历两代人,在前辈卞之琳、张定和先期工作的基础上,*后纂集编定于旅美学人白谦慎之手,完成了作者生前的嘱托。 张充和才华出众,琴曲书画,造诣精湛,海内外享有盛名。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下,其诗歌、散文、小说皆有温雅的韵致,以往人们却很少注意到。余英时说,她的文学作品与书画在同一风格笼罩之下,体现了中国文化“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张充和晚年怀念师友的文章,以及未刊的《曲人曲事》一组短文,依然保有简洁灵动的神韵。尤其是她的古体诗词,如新泉出山,清雅流丽,曾得到沈尹默“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的嘉许。与她唱和者,有查阜西、余英时、饶宗颐等,附录书中,如鲁殿灵光。 去年6月,为华夏文化艺术奉献终身的张充和,以102岁高龄在美国逝世。谨以此书,向她致敬。

目录

《张充和诗文集》编辑始末诗词篇失题(燕子归来情俏俏)荷珠失题(黄叶乱飞狂)失题(为问重生焦小吏)龙门巷读书纪事五首失题(堤畔垂杨)浪淘沙(燕子也如无意绪)趁着这黄昏蝶恋花(病榻初欣春意好)浣溪沙(长记天平笑语声)菩萨蛮(松林月黑风初动)渔家傲(睡起欲成流水调)虞美人(晚晴天气春寒峭)咏蟋蟀青城杂咏四首菩萨蛮(小轩凉纳千山绿)鹧鸪天上轩辕台归时迷路鹊桥仙(有些凉意)浣溪沙(梦魂惯不畏鸱枭)鹧鸪天(万绿初晴压水新)江安晚步浣溪沙(修竹当窗翠欲流)江神子四川江安附:沈尹默和词浣溪沙(道是春来梦更遥)临江仙咏桃花鱼附:汪旭初(东)和词附:王韬甫和词附:冯白华和词附:卢冀野(前)和词附:韦均一和词呈贡杂咏二首呈阜西先生附:查阜西《次充和怀旧韵》二首附:杨今甫和韵附:梅月涵和韵挽琴人彭祉卿失题(独抱寒茎耐五更)失题(解脱黄金甲)凤凰台上忆吹箫咏荷珠临江仙(瘴雨顽云何日罢)鹧鸪天(十二阑干百尺楼)临江仙(竹径兰阶蛩语寂)临江仙(待发云程十万里)临江仙(破晓罗帷如昼色)醉吟商小品十月十四日为红叶楼主题琵琶园望江南题蒋风白《竹菊图》题蒋风白《寻梅图》临江仙题蒋风白《双鱼图》题孔雀七绝八首寻幽临江仙卅五年春别蜀中曲友鹧鸪天战后返苏昆曲同期寄天腥寄一鹣凤凰台上忆吹箫咏荷珠得元姊书,知宴兄诗兴正浓,并责余久无书去,因属句寄之二首长亭怨慢和一樵先生韵答杨联陧二首附:杨联陛寄张充和三绝句答青衫不为女儿湿浣溪沙奉和宣阁表叔原韵二首题陶光《独往集》三首附:张宗和《吊陶光兄步充姐读(独往集)诗原韵》三首兰陵王答陶光“*后”一首,仍用清真原韵附:陶光《兰陵王(声韵并依清真)》拼盘糖诗陌地生惜别行谢陌地生诸君子岁除咏柳四绝句归去金缕曲忆天腥附:张天腥《金缕曲和充和》演剧杂咏四首一九六八年在哈佛大学演《思凡》《游园》,诸先生赠以诗,谨和原韵和莲生附:杨联陛观剧诗和英时二首附:余英时观剧诗二首和嘉莹女史附:叶嘉莹诗结缡二十年赠汉思二十首题画诗染发叹喜闻存训、文锦将来,拉杂成韵,匆匆代简题哑行者香港竹枝词后,即用*后一首韵,并套“夫子何为者”沁园春(东海西头)八声甘州(负高情万里寄寒泉)附:饶宗颐《八声甘州》莺啼序附:饶宗颐《莺啼序》浣溪沙八阕用罗伉烈原韵秋兴八首观选堂词人作画即呈二首附:饶宗颐《浣溪沙》二首声声慢初雪附:饶宗颐《声声慢》除夕二首风流子和清真附:饶宗颐《风流子》浣溪沙早春访柳三首临江仙咏桃花鱼八声甘州和栩厂四表兄附:李家炜词《八声甘州》并小序鹧鸪天得家书谈霁晴轩旧事即寄二首天腥书至,云观昆剧《十五贯》并赠诗嘱我早归。因和原韵鹧鸪天车行吊二弟寅和小园即事十首献行者寿四首肥仙偈附:杨联陛答张充和赠《肥仙偈》《金偈》得失偈临江仙听闻佩姐录音即寄八声甘州闻阜西尚健在喜极依前韵有光兄七十生日奉此祝双寿三首答大士问蝶恋花归云附:饶宗颐《蝶恋花》附:张天腥《蝶恋花和充和》八声甘州吊阜西闻周总理扬骨灰有感二首丁巳十一月廿二日题谷翁庐山画册九曲屏杜鹃失题(归心乱似秋原草)答允和二姐观昆剧诗,遂名日《不须》二首附:张允和原诗二首贺俞振飞先生舞台生活六十年二首题仕女图三首菩萨蛮(嘉陵景色春来好)前调(画上群贤掩墓草)玉楼春(新词一语真成谶)赠荣琛四首贺郑泉伯九十诞辰失题三首和俞平伯二首失题(八兮大道直如弦)沈从文诔文望江南题凤凰沈从文墓五首散文篇我的幼年梁石言先生略传别黑一张大干画展一瞥文学名著摄成电影病馀随笔海边崂山记游(一)崂山记游(二)海雪友情炉钟声阴晴诗的读者不为着什么活文学凋落兔淡了,远了马夫罗汉找故事去斗手扇面汽车中瘦西湖梧桐树下冬春之交看戏变戏法墙缝她开冻隔风筝吃茶藏晓雾追悼会水鸟我们的庭院箫创造网乡土扔路痴子信夹寻蚕因果零整味镜三姐夫沈二哥沈二哥在美国东部的琐琐从洗砚说起——纪念沈尹默师曲人曲事杜鉴侬周敦瑜许振寰王佩珍张善芗陈戊双周仲眉陶光卢冀野吴南菁《仕女图》始末二姐同我《卢前笔记杂钞》序
展开全部

节选

  白谦慎:我所认识的充和先生|张充和逝世周年纪念1988年8月,我还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读比较政治学博士,到华盛顿拜访傅申先生(著名艺术史学者、鉴定家),他见我喜欢写小楷,说给我看一个人的小楷,那是张先生八十年代为耶鲁大学梅花展图录抄写的参考书目。我一看,书法夹在英文中间,字特别小,错落有致,很清雅,这个人写的字格调怎么这么高?就这样知道了张充和的名字。我当时读书学费全免,生活费则需要自己打工。我就到本校东亚系申请当书法课的助教。东亚系的文学教授李培德(PeterLi)是李方桂先生(著名语言学家)之子,说他干妈也喜欢写字,她叫张充和。原来李方桂和张充和是好朋友。当时我给《中国书法》杂志写文章,介绍海外和港台书画界的情况。1988年底,我向李教授要了张先生的地址,写信给她,希望来年春天去拜访,很快收到了她的回信。没想到还没去拜访,次年3月5日,在罗格斯大学举办的纪念李方桂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上,我就见到了她。张先生个子不大,依稀记得穿着旗袍。研讨会名字是我用隶书写的,我给她看,她说不错不错,Peter讲过你,欢迎你来访。1989年4月开始,国内不太安定,海外学子的心境同样动荡,所以直到9月4日我才去拜访她。她就住在耶鲁大学旁边,从罗格斯大学到耶鲁,开车两个小时左右。到她家后,她给我看了一些她的师友写的字和她自己的小楷。我发现墙上有一张她画的山水,上面有方名章刻得很好,就问是谁刻的,她说是乔大壮先生(近代词人、篆刻家)在重庆的时候为她刻的,可惜丢掉了。我就量了尺寸,要了一个复印件,为她摹刻了一个。10月8日收到印章后,张先生写信给我,说“形神俱似”。(我们一共通过五、六次信,其中一封是毛笔,熟悉以后就通电话了)。为了感谢我为她摹印,她送我一本饶宗颐先生(学界泰斗,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的《睎周集》。1970年饶先生应傅汉思教授之邀到耶鲁大学讲学一年,期间所填127首词,张充和全部用小楷抄录,饶先生印成了精美的集子。收到这本书后,我打电话给她,表示感谢,顺便也提到自己准备转行。当时我的比较政治学博士课程已快念完,但不想再从事这方面研究,计划转去图书馆学系。电话那头,张先生停顿了一下,想了想说,“你想不想到耶鲁大学来读艺术史系,你若愿意,我会郑重推荐。”谁会想到,改变我命运的机缘,竟来得如此突然。张先生和我后来的老师班宗华(耶鲁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是老朋友。她对班先生说,你的学生都是搞绘画的,我给你推荐一个研究书法的。班先生是方闻教授(著名艺术史学者)的学生,对书法特别有兴趣。当他知道王方宇先生(著名收藏家、八大山人研究权威专家)也认识我,就请他也帮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在这两位老先生和罗格斯大学教授的推荐下,我顺利进入耶鲁艺术史系,那是1990年。刚进耶鲁,班宗华和王方宇先生合作策划的八大山人书画展就开幕了,正是这个展览*终把我引向了傅山。在导师建议下,我参加了八大山人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发言。后来在发言稿的基础上我写了**篇书法史的长文,讨论八大山人晚年书法如何受到金石学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傅山和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型关系更明显,就决定以傅山为博士论文选题。讨论会召开期间,我负责接待北京故宫的刘九庵先生和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院的汪世清先生。1992年回国收集傅山资料,我去拜访刘先生,他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香港收藏家叶承耀医生藏了一批傅山的信札。那时我父亲正好在香港工作,我去探亲时,顺道拜访了叶医生。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批信札是写给谁的,我考证出来了,是写给仕清官员魏一鳌的。这些信札是极为重要的傅山研究资料,我在此基础上写了长文《傅山与魏一鳌——清初明遗民与仕清汉族官员关系的个案研究》,这是我的傅山研究项目发表的**篇论文。进耶鲁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不敢说自己是张充和推荐进耶鲁的,怕自己表现不够好,影响她的声誉。1995年我找到教书的工作后,打电话告诉她,她很高兴。过了一些日子,我要搬家了,她打电话给我,说小白你过来,有个事。我去的时候,见桌上放着四大本《草字编》,她特地托人从香港买来的,扉页上用毛笔题了字送给我,署名下特地钤了那方我为她摹刻的名章。二张先生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她喜欢植物,这和她从小生活在乡下、熟悉植物有关。她美国家中的花园里,种了两样在美国很难见到的植物——葫芦和竹子。她把小竹林栽得像个小屋,有个入口可以进去小坐。在美国种竹子,邻居会有些担心,因为竹子长得快,会乱窜,所以种之前要先在地底下埋一圈铁皮。她还爱收集石头,阳台上和窗台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张先生动手能力也强,喜欢琢磨小东西,做演戏的服装、做道具、做各种小盒子装她收藏的墨。她的厨艺也不错,九十年代我曾在她家里用过两、三次餐。她会做一种像皮蛋一样的鸡蛋,亮晶晶的,不知道是怎么做的。总之,张先生是一个喜欢把生活搞得很精致的人。在美国,教授属中产阶级,经济上谈不上富裕,生活也比较简单,这和她小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很不一样。但她一直很注重生活的质量和情趣,不富贵但高雅。她的衣饰并不华丽,但总很得体,能够很完美地展现她的风度。这种讲究不仅对生活也对艺术。余英时先生在《张充和诗书画选》里提过,1985年钱穆先生九十大庆,他写了四首七律祝贺,张先生用工楷将两百多字整齐地书写在一幅巨大的寿屏上面,分别地看,字字精神饱满;整体以观,则全幅气韵生动。“从一张空纸上设计、画线、画格到写毕*后一个字,她所投入的精力和辛劳是难以想象的。”这次西泠拍卖公司从她的子女那拿回来了她的很多稿子,看了才知道她有多用功。有时为人题字,她要写好多遍,*后选一件*满意的。在美国写书法,获得材料并不方便。在唐人街能买到宣纸,价格比较高,质量也不见得好。1949年出国时,她曾从国内带过去一些老纸,送过我几张,比较珍贵。饶宗颐先生1970年在她家画画写写留下的作品,用的宣纸很好。我一直纳闷这个纸从哪来的,也忘了问她。因为那时中美关系还没有正常化,她还没有机会回国,可能是她和傅汉思去台湾或日本讲学时买的,或是通过当地中国商店买的。这些纸并不昂贵,但是是老宣纸,年代长了,变得温润,写出来的字和画出来的画没有火气。但宣纸毕竟数量有限,所以她一直在找替代品,她是一个喜欢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这次西泠拍卖公司征集到她50和60年代作的一批画,有的画在绵绵薄薄绒样的洋纸上,那其实是西方做衣服里子用的,有点吸水性,但不是特别好。平时练字画画,她常用洋纸,也用报纸。她习惯用《纽约时报》练字,哪一版?股票版。为什么?股票版上没图像,写起来好看。她跟我讲过一个笑话:有人来她家,看到桌上攒着这么多股票版,说你也玩股票啊,她说是是,我也玩股票。90年代以后,她家一个老朋友的女儿李柔,从台湾经常给她寄一种机制纸,她晚年临帖大量用这种纸,给别人题字也常用。其实这纸比手工宣纸差不少,墨色效果一般。但没办法,找合适的纸一直是个问题。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她每次回国都会买些纸笔,但后来好笔也难买了。有一年我回国,她说曾在北京荣宝斋隔壁买到过很好的笔,托我去看看还有没有,但那时候已经买不到了。……

作者简介

  张充和(1914年--2015年6月18日),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后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