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98511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31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49851164 ; 978-7-5498-5116-4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对媒体自身提出了诸多的要求。首先对于人员而言,不仅需要媒体从业人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多种语言,提高对媒体人员的语言以及沟通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媒体内部应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不断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水平,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开展媒体工作;其次,我国新媒体发展迅速,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互动性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能够广泛吸引受众。 媒体应该让沿线各国充分认识中国在区域性经济稳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而“一带一路”的实施与建设的目的是求发展、共繁荣,让各国民众充分意识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是基于一定的历史地理背景的,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关系,在考虑政治、经济因素的同时,更要侧重考虑文化因素,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魅力,通过文化认同来增进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互相信任、理解与包容。 “一带一路”的诠释和宣传需要加强新媒体建设,因此,全国主流传统媒体应该建立新媒体平台,并使其不断完善,这样既可以解决电视台和电台的单向传播的弊端,又可以使受众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和发布者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有重要作用;*后应加强媒体型智库建设。作为智慧高地,媒体型智库的优势在于能够结合实际需求,利用媒体的特殊优势将产学研各方面的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更加丰富的成果和决策借鉴。
目录
**节 新媒体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新媒体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节 新媒体与社会经济
第二节 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第三节 新媒体与社会政治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媒体发展概述
**节 全球媒体与“一带一路”媒体
第二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媒体变局
第三节 “一带一路”构想下中斯媒体合作
第四节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媒体使命
第五节 “一带一路”媒体话语中的文化表达
第六节 新媒体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媒体的创新研究
**节 社交媒体“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
第二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媒体女性形象
第三节 土耳其媒体和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第四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华文媒体转型升级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媒体发展策略
**节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媒体合作
第二节 电视媒体对“一带一路”的传播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媒体公共外交
参考文献
节选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梦”精神的继承和具体实现方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媒体话语承载着向外界介绍中国特有文化及其内涵、重塑中华文化名片的重任,对媒体话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精神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媒体话语中的中国文化喻体关键词的定位和对中国文化特色表达式的结构安排人手,对部分文化负载词的现行翻译手法进行剖析,指出文化喻体的翻译重在保留隐喻认知模式,而在表达式的结构方面可以根据中文表述习惯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直(音)译或直(音)译加阐释为主。 文化词汇具有国别性、民族性、地域性,是对事物的认识方式、价值判断、历史典故、生活经验等方面在语言中的体现,体现了由一系列价值观念、态度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组成的文化场域的历史沉淀及深层认知构建。汉语中文化词汇的种类和数量尤其庞大,如常用的典籍、四字词、歇后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式等,这些高度浓缩的语义整体,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浓缩和沉淀。这些负载着文化含义拥有文化喻体的词汇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多有体现,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一带一路”对外宣传的媒体话语承载着向外界介绍中国特有文化及其内涵、重塑中华文化名片的重任,对媒体话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成为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精神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作为对“中国梦”精神的继承和具体实现方式,其媒体宣传话语中的中国文化喻体关键词值得关注。文化喻体关键词的翻译不仅具有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也应考虑其宣传推广的主导方针。本节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一文中的中英文对照译文为例证来源,讨论“一带一路”媒体话语中的中国文化喻体关键词翻译策略。 一、中国文化表达式 “文化负载词”是指语言系统中*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反映语言文化的系统性差异以及词汇的语别特征。陈海燕提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这一概念,将其明确地定义为:“固化为一定形式的,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概念、命题和文化核心词”。本节将包含文化负载词的中国文化喻体关键词和中国特有的表述形式统一称之为中国文化表达式。这些文化表达式的共同特征是语义高度精练、隐喻程度高,具有较强的不可译性。 从语义的精练度来看,汉字虽然在20世纪经历了“文言文-白话文”的演变及汉字的简化改革,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改变,但总地来说,汉语仍是凝练的语言,字面相对简单,语义内涵却丰富饱满,典型的如包括成语在内的四字词、典籍用语、歇后语等。因此,必须在相关语境中仔细推敲领悟原文的内涵,并如Nida和Taber所说,“用*自然、切近的译入语再现原文信息”及其文化意象、文化内涵。 从隐喻程度上看,为了使描述的事物鲜活生动,表达简洁有力,汉语常常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由于喻体在语言传播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其含义逐渐固化为一种文化形象,隐喻程度较高。在文化表达式的可译性方面,不同语言背后呈现的是不同的文化习惯,即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原因在特定文化场域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很多汉语文化词汇是通过抽象提炼概括出具象或具事的内在含义,并将其所指及含义在语言使用传播过程中固定下来后形成的习惯表达,因此在翻译这样的文化喻体关键词时,便具有较强的不可译性,这种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内和语际两个方面。 在源语言内部,必须注意到语言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词义的内涵和外延,还是语言表达形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某些文化喻体关键词在数千年的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语义范围逐渐扩大,在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意义,在源语本身就存在多个诠释文本。而一些术语甚至在学术界都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