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274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8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030727442 ; 978-7-03-072744-2
本书特色
不仅为探讨古鄞县以至宁波境域古代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案例,也为推进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县级城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容简介
古鄞县是今宁波境域*初设立的四个县级政区之一,始置于秦汉时期,撤并于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前后相沿800余年。2015~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主持对古鄞县县治——鄞县故城所在的奉化西坞白杜城山一带持续开展了四年的考古工作,找到了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印证了鄞县故城的兴废年代,厘清了鄞县故城的基本面貌,不仅为探讨古鄞县以至宁波境域古代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案例,也为推进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县级城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地方志工作者以及城市发展史、经济发展史研究者和相关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目录
总序 (i)
前言 (iii)
**章 环境特征 (1)
**节 自然环境 (1)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
二、地形地貌与区域水系 (3)
三、城址环境与交通条件 (4)
第二节 人文环境 (6)
一、历史沿革 (6)
二、文献辑录 (9)
第二章 工作概况 (23)
**节 项目背景与预定目标 (23)
一、项目背景 (23)
二、预定目标 (24)
第二节 田野考古与科技应用 (24)
一、田野考古 (24)
二、科技应用 (28)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28)
一、资料整理 (28)
二、报告编写 (29)
第四节 论证交流与保护展示 (30)
一、论证交流 (30)
二、保护展示 (31)
第三章 城址结构 (33)
**节 夯土城墙与水系 (34)
一、夯土城墙 (34)
二、水系吗 (38)
第二节 城内与城外堆积 (41)
一、城内堆积 (41)
二、城外堆积 (54)
第三节 城内与城外遗迹 (57)
一、城内遗迹 (57)
二、城外遗迹 (63)
三、晚期遗迹 (70)
第四章 出土遗物 (73)
**节 商周时期遗物 (82)
一、夹砂陶器 (82)
二、印纹硬陶器 (83)
三、原始瓷器 (85)
四、石器 (85)
第二节 秦汉~南朝遗物 (86)
一、夹砂陶器 (87)
二、泥质陶器 (88)
三、硬陶器 (95)
四、酱釉瓷器 (99)
五、青釉瓷器 (101)
六、铁器 (113)
七、石器 (113)
八、建筑构件 (113)
九、窑具 (125)
第三节 隋唐~宋元遗物 (127)
一、陶器 (127)
二、瓷器 (128)
三、铜器 (130)
四、建筑构件 (130)
第五章 初步认识 (132)
**节 关于鄞与鄞县的时代变迁 (132)
第二节 关于鄞县故城的兴衰废替 (135)
第三节 关于鄞县故城的地理方位 (139)
第四节 关于鄞县故城的建造特色 (144)
第五节 关于古鄞县时的历史人物 (149)
附录 (155)
附录一 鄞县故城考古14C测年报告 (155)
附录二 鄞县故城土样检测分析报告 (163)
附录三 鄞县故城考古专家点评与论证会议纪要 (176)
Abstract (179)
后记 (181)
插图目录
图一 鄞县故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2)
图二 宁波境域主要内河水系分布示意图 (4)
图三 宁波境域早期城邑分布示意图 (8)
图四 鄞县故城调查勘探分区示意图 (25)
图五 鄞县故城解剖试掘探沟分布示意图 (26)
图六 鄞县故城发现主要遗迹平面分布图 (27)
图七 鄞县故城城址范围分布示意图 (33)
图八 鄞县故城夯土城墙走向示意图 (34)
图九 T101西壁剖面图 (37)
图一〇 T102北壁剖面图 (37)
图一一 T106北壁剖面图 (39)
图一二 T103东壁剖面图 (42)
图一三 T104南壁剖面图 (44)
图一四 T105东壁剖面图 (48)
图一五 T108西壁剖面图 (51)
图一六 城外聚落分布图 (55)
图一七 T107东壁剖面图 (55)
图一八 C1平、剖面图 (58)
图一九 H3平、剖面图 (59)
图二〇 H4平、剖面图 (59)
图二一 H5平、剖面图 (60)
图二二 H6平、剖面图 (61)
图二三 ST1平面图 (62)
图二四 Z1平面图 (62)
图二五 TJ1剖面图 (63)
图二六 ZF1平面图 (64)
图二七 H1平、剖面图 (71)
图二八 H2平、剖面图 (71)
图二九 J1平、剖面图 (72)
图三〇 商周时期夹砂陶器 (82)
图三一 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器 (83)
图三二 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器 (84)
图三三 常见印纹硬陶器纹饰拓片 (84)
图三四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 (86)
图三五 商周时期石器 (86)
图三六 秦汉~南朝夹砂陶器 (87)
图三七 秦汉~南朝泥质陶盆 (88)
图三八 秦汉~南朝泥质陶盆 (89)
图三九 秦汉~南朝泥质陶罐 (90)
图四〇 秦汉~南朝泥质陶罐口沿 (92)
图四一 秦汉~南朝泥质陶瓮、豆柄、甑、钵、陶塑、饼形器、纺轮、柱形器 (93)
图四二 秦汉~南朝泥质陶器器耳 (94)
图四三 秦汉~南朝泥质陶器腹片、器底 (95)
图四四 秦汉~南朝硬陶罐、罐口沿 (96)
图四五 秦汉~南朝硬陶盆、罍、瓿耳 (97)
图四六 秦汉~南朝硬陶壶、器底、腹片 (98)
图四七 秦汉~南朝部分硬陶器纹饰拓片 (99)
图四八 秦汉~南朝酱釉瓷罐 (100)
图四九 秦汉~南朝酱釉瓷钵、盏、盆、五管瓶 (102)
图五〇 秦汉~南朝青釉瓷罐 (103)
图五一 秦汉~南朝青釉瓷盘口壶、鸡首壶、砚台、水盂、碗 (104)
图五二 秦汉~南朝A型青釉瓷钵 (106)
图五三 秦汉~南朝B、C型青釉瓷钵 (107)
图五四 秦汉~南朝D型青釉瓷钵、钵口沿,A、B型青釉瓷盏 (109)
图五五 秦汉~南朝C型青釉瓷盏 (110)
图五六 秦汉~南朝D、E、F型青釉瓷盏 (111)
图五七 秦汉~南朝青釉瓷腹片、器耳、铁器、石器 (112)
图五八 秦汉~南朝砖块 (114)
插图目录
图五九 秦汉~南朝砖块纹饰拓片 (115)
图六〇 秦汉~南朝墓砖 (116)
图六一 秦汉~南朝墓砖纹饰拓片 (117)
图六二 秦汉~南朝瓦当 (118)
图六三 秦汉~南朝瓦当纹饰拓片 (119)
图六四 秦汉~南朝A、B型筒瓦 (120)
图六五 秦汉~南朝筒瓦 (122)
图六六 秦汉~南朝筒瓦纹饰拓片 (123)
图六七 秦汉~南朝板瓦 (124)
图六八 秦汉~南朝板瓦 (125)
图六九 秦汉~南朝板瓦纹饰拓片 (126)
图七〇 秦汉~南朝烧土构件、窑具 (126)
图七一 隋唐~宋元陶饼与瓷罐、盆、盘口壶 (127)
图七二 隋唐~宋元瓷碗 (129)
图七三 隋唐~宋元瓷盏 (130)
图七四 隋唐~宋元铜镜、建筑构件 (131)
图七五 宋元时期瓦当纹饰拓片 (131)
图版目录
图版一 鄞县故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版二 鄞县故城一带全景(上南下北)
图版三 鄞县故城近景(上北下南)
图版四 宁波境域早期城邑分布示意图
图版五 野外考古工作照
图版六 鄞县故城调查勘探分区示意图
图版七 鄞县故城考古虚拟探方网络
图版八鄞县故城解剖试掘地点示意图
图版九 鄞县故城发现主要遗迹平面分布图
图版一〇 科技考古工作照
图版一一鄞县故城一带数字高程模型与正射影像
图版一二 领导与专家现场考察鄞县故城
图版一三 鄞县故城获评“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证书与奖牌
图版一四 鄞县故城平面示意图
图版一五 夯土城墙分布示意图
图版一六 北段夯土城墙现状(局部)
图版一七 T101北段夯土城墙解剖正射图与三维模型
图版一八 T101北段夯土城墙西壁剖面图
图版一九 夯土城墙夯窝
图版二〇 东段夯土城墙揭露部分正射影像
图版二一 水系分布示意图
图版二二 T106北壁与T103全景
图版二三 T104全景与T105全景
图版二四 T108全景
图版二五 城外聚落分布示意图
图版二六 T107全景
图版二七 C1与H3
图版二八 H4、H5与H6
图版二九 SH1与ST1
图版三〇 Z1与TJ1
图版三一 ZF1及其坯料
图版三二 Y1与Y2
图版三三 鄞县故城调查发现墓葬分布图
图版三四 鄞县故城周边墓葬分布图
图版三五 H1、H2与J1
图版三六 商周时期夹砂陶鼎足、罐口沿
图版三七 商周时期印纹硬陶罐
图版三八 商周时期印纹硬陶罐、坛
图版三九 商周时期印纹硬陶钵、口沿残片、器耳、器底
图版四〇 商周时期原始瓷碗、钵、器底
图版四一 商周时期石器
图版四二 秦汉~南朝夹砂陶器
图版四三 秦汉~南朝A型泥质陶盆
图版四四 秦汉~南朝A型泥质陶盆
图版四五 秦汉~南朝B型泥质陶盆、盆口沿
图版四六 秦汉~南朝A、B、C型泥质陶罐
图版四七 秦汉~南朝D、E型泥质陶罐与未作分型泥质陶罐口沿
图版四八 秦汉~南朝泥质陶罐口沿
图版四九 秦汉~南朝泥质陶罐口沿
图版五〇 秦汉~南朝泥质陶瓮、豆柄、甑、钵
图版五一 秦汉~南朝泥质陶塑、饼形器、纺轮、柱形器
图版五二 秦汉~南朝泥质陶器器耳
图版五三 秦汉~南朝泥质陶器腹片、器底
图版五四 秦汉~南朝A、B型硬陶罐
图版五五 秦汉~南朝C型硬陶罐、罐口沿
图版五六 秦汉~南朝硬陶盆、罍、瓿耳
图版五七 秦汉~南朝硬陶壶、器底、腹片
图版五八 秦汉~南朝A、B型酱釉瓷罐
图版五九 秦汉~南朝C型酱釉瓷罐、酱釉瓷罐口沿
图版六〇 秦汉~南朝酱釉瓷钵、盏、五管瓶
图版六一 秦汉~南朝A、B型青釉瓷罐
图版六二 秦汉~南朝C、D型青釉瓷罐
图版六三 秦汉~南朝青釉瓷盘口壶、鸡首壶
图版六四 秦汉~南朝青釉瓷砚台、水盂、碗
图版六五 秦汉~南朝A型青釉瓷钵
图版六六 秦汉~南朝A、B型青釉瓷钵
图版六七 秦汉~南朝B、C型青釉瓷钵
图版六八 秦汉~南朝C、D型青釉瓷钵、钵口沿
图版六九 秦汉~南朝A、B型青釉瓷盏
图版七〇 秦汉~南朝C型青釉瓷盏
图版七一 秦汉~南朝C、D、E型青釉瓷盏
图版七二 秦汉~南朝F型青釉瓷盏
图版七三 秦汉~南朝青釉瓷腹片、器耳、铁器、石器
图版七四 秦汉~南朝A、B型砖块
图版七五 秦汉~南朝B型砖块、墓砖
图版七六 秦汉~南朝墓砖
图版七七 秦汉~南朝Aa型瓦当
图版七八 秦汉~南朝Ab、B、C型瓦当
图版七九 秦汉~南朝A型筒瓦
图版八〇 秦汉~南朝B型筒瓦
图版八一 秦汉~南朝筒瓦
图版八二 秦汉~南朝筒瓦
图版八三 秦汉~南朝板瓦
图版八四 秦汉~南朝板瓦
图版八五 秦汉~南朝板瓦
图版八六 秦汉~南朝板瓦
图版八七 秦汉~南朝板瓦
图版八八 秦汉~南朝板瓦、烧土构件、窑具
图版八九 隋唐~宋元陶饼、瓷罐、盆、盘口壶
图版九〇 隋唐~宋元A型瓷碗
图版九一 隋唐~宋元B型瓷碗
图版九二 隋唐~宋元C型瓷碗、A型瓷盏
图版九三 隋唐~宋元B型瓷盏、铜镜
图版九四 隋唐~宋元建筑构件
图版九五 鄞县故城遗址磁化率样品采集、分析及结果
图版九六 鄞县故城遗址表土元素分布图
节选
**章环境特征 **节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鄞县故城位于今之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山厂自然村境内的城山东南,东北距离宁波中心城区约20千米,西南距离奉化中心城区约14千米(图一)。 宁波,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东南翼、浙江省东北部、宁绍平原东端。地理坐标东经120°55'~122°16'、北纬28°51'~30°33'。境域东隔东海与舟山群岛相望,北以杭州湾、钱塘江与嘉兴市为邻,西面接壤绍兴市,南面濒临三门湾并与台州市毗连。现辖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6区,余姚、慈溪2(县级)市和宁海、象山2县。市境陆域面积约981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8232.9平方千米;岸线总长约1594.4千米,共有大小岛屿614个,面积约262.9平方千米⑴。 奉化,宁波市辖6区之一,地处宁波市区西南。地理坐标东经121°03'~121°46'、北纬29°24'~29°47'。境域东濒象山港并隔港与象山县相望,南连宁海县,西接余姚市和绍兴市的新昌县、嵊州(县级)市,北与鄞州区、海曙区相交。现辖锦屏、岳林、江口、方桥、西坞、萧王庙6个街道和溪口、尚田、莼湖、裘村、大堰、松岙6镇。区境陆域面积约126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96平方千米;岸线总长约61千米,共有岛屿24个。 西坞,奉化区辖6个街道之一,地处奉化城区东郊。境域西邻岳林街道,南界莼湖镇,西南与尚田镇毗邻,西北与江口、方桥街道相连,东、北与鄞州区姜山镇、横溪镇接壤。现辖2个社区、23个行政村。辖区面积约111.7平方千米。 白杜,西坞街道现辖23个行政村之一,下设白杜、山厂、韩家、南岙、孙侯、柴家堰6个自然村。原为奉化县白杜乡,2001年并人西坞镇(2003年改设为西坞街道)。 山厂,白杜行政村现辖6个自然村之一。鄞县故城即坐落于该村境内的城山东南。 二、地形地貌与区域水系 宁波陆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没人海。地形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谷(盆)地、平原几类,其中山地、丘陵、台地和谷(盆)地、平原各占一半左右。辖区东北和中部主要为宁绍冲积平原的甬江流域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西南多为山地丘陵区,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主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等内河及其支流(图二);湖泊星罗棋布,主要有浙江省*大的天然湖泊东钱湖和牟山湖、四明湖、亭下湖、上林湖、杜白二湖、九龙湖、月湖等众多湖泊及人工水库。海域岸线漫长,港湾众多,著名的有两湾一港,分别为三门湾、杭州湾和象山港。 奉化陆域以山地为主,地形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多西南来,水多东北去,溪河盘旋,地形复杂。西南部处天台山脉与四明山脉交接地带,多崇山峻岭,黄泥浆岗海拔976米,为境内*高峰;东北部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属宁奉平原。河流多山溪型,剡江、县江、东江皆源于西南山区,循山而下,流归东北,同人奉化江,*终与余姚江汇合而成甬江,东流人海。其中的东江即自西坞街道境内流过,经金溪、白杜河可与鄞县故城一带连通。境域东南濒临象山港,另有10余条小溪独注人港,沿海一带、溪流两岸分布有小块狭长港湾平原。天台山余脉自新昌、宁海进人奉化后的一支沿象山港北岸蜿蜒而向东北,鄞县故城即坐落于该支余脉西北侧边缘的城山东南(图版一)。 三、城址环境与交通条件 鄞县故城所在的白杜一带,地处天台山余脉进入奉化境内的东支边缘。天台山系仙霞岭中支,其西南与大磐山连成一体,向东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岛;仙霞岭北支为会稽山和四明山,南支为括苍山,这三支山脉构成了浙江东部丘陵。天台山主干山脉位于宁波南部的台州市天台县,宁波境内为其余脉,这些余脉自新昌、宁海进入奉化后,又分为东、西两支,分布于白杜一带的山地属其东支,主要有金峨山(海拔633米)、竹马岭(海拔354米)、大骆头山(海拔332米)、马岭(海拔239米)、新岭山(海拔238米)、河头山(海拔216米)、狮子山(海拔198米)、西山(海拔166米)、城山(海拔48米)诸山。 城山,文献记载亦称“鄞城山”,为一座孤立的低缓小山,海拔高度仅约48米。山之东西均为纵列的山地;北为地势低平的鄞奉平原;南为连绵的群峰,通过山间谷地可抵达象山港(图版二)。山体之上遍植毛竹,植被浓密,因多年人工活动已经形成多级不太规则的台地。沿山四周或为菜地、苗圃、水塘、小道,或为工业厂房、养猪场等现代建筑环绕,部分山体虽遭一定程度的损毁,但破坏烈度并不太大(图版三)。因为地理位置的相对偏远,整体来看这里的开发建设不多,受到现代化、工业化的影响较少,历经1400多年沧桑的鄞县故城能够比较完好地留存下来,应该说是非常幸运也很值得庆幸的。 水路交通方面,城山一带虽无大江大河直接流经,但山间水源丰富,溪流发达,注人白杜河后,再经金溪、东江、奉化江诸水可与西坞、奉化、鄞州、宁波等地沟通。《光绪奉化县志》:“金溪,发源于金峨诸山,西北流,屈曲十数里,过金溪桥。又北七里至白杜,为白杜河。分一支北流过洞桥,又过鄞奉桥,人鄞境。折而西五里许,迳泰桥,又西十里至西坞居敬桥。”《奉化市志》:“金溪,源于白杜乡南部笔架山,流至彭家池村,合金峨山之水,至白杜村分流,一西流至西坞人东江,一北流人鄞县。”由此可见,白杜城山一带的水路交通还是比较便利的。 陆路交通方面,古鄞县时代的情况已不可知,但奉化境内至迟在唐代已有驿道相互往来,北可通明、越,南可达台、温。白杜城山一带现也辟有奉钱线(X316)、S203省道等陆路通道,距离S15高速、甬台温铁路同样不远。即使是城山东南,虽有群峰阻隔,通过山间谷地亦可直抵象山港,现在仍有石径古道保持往来联系。因此,总体来看城山一带的陆路交通也是便利的。 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便利的水陆交通,应是当初鄞县选择建治于此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第二节人文环境 一、历史沿革 宁波境域的人文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河姆渡遗址⑴为代表的一系列史前时期文化遗存的相继面世,凭借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面貌,证明这里不仅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积淀,同时也是泱泱华夏文明的渊薮之一。2013年井头山遗址的意外发现和2019~2020年度的首次发掘,又将这里人类活动的时间前推到了距今8300~7800年,重新改定了区域历史。 奉化境域同样历史悠久。名山后和下王渡、何家、上王、双马、下庙山等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史前时期已有较为密集的人类聚集生产、繁衍生息。
-
中国近代史
¥14.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9.8¥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3.9¥39.8 -
史学与红学
¥10.0¥27.0 -
史学与红学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7.6¥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1.4¥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6.7¥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2.0¥30.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3.3¥36.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新版
¥15.1¥35.0 -
妖孽宫廷-明朝那些事儿-第叁部-新版
¥19.3¥3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粉饰太平-明朝那些事儿-第肆部-新版
¥17.2¥3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7.5¥46.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