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8214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7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5821482 ; 978-7-5458-2148-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国际著名黑人理论家首部中文译作!斯图亚特??霍尔得意门生、伯明翰学派代表、霍尔贝格奖得主保罗??吉尔罗伊,用“黑色大西洋”理论颠覆主流种族话语,展现黑人如何用苦难与崇高浇灌出现代文明之花。作者倾情作序,邀中文读者共同踏上海上航程! ★“黑命攸关”(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历史与文化同样攸关!回顾大西洋场域内的黑人离散史,直指种族压迫与西方理性的共谋关系,剖析黑人处在西方之内和之外的二元/双重位置,强调不同种族间的互动交融,突显黑人对现代性的关键价值。 ★对种族本质主义和黑人民族主义保持警惕,向白人至上主义和族群绝对主义坚决说不,用“黑色大西洋”理论构建流动开放、多元融合的历史。路径(Routes)比根源(Roots)更重要! ★诺奖、布克奖,黑人作家为何近年来在国际文坛屡屡折桂?布鲁斯、爵士、嘻哈,黑人音乐如何获得全球性影响?从作者对著名黑人知识分子杜波依斯、理查德??赖特,“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等人的分析中找寻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流动、联结的视角考察了“黑色大西洋”文化。这一文化伴随着黑人在大西洋范围内移居的历史而产生,在这个过程中黑人文化不仅自身发生了变化,也塑造了包括欧洲文化、美洲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的样态。它是当今所看到的“现代性”的影响因子,也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围绕着“黑色大西洋”概念的定义、黑人遭受奴役的历史、黑人创造性文化(包括黑人音乐、黑人文学等形式)等展开,讨论了黑人民族主义、奴隶制历史对黑人文化的沉重影响、黑人群体内部的差异、黑人群体同其他群体间的关联等重要论题。同时本书涉及了杜波依斯、理查德?赖特等重要的黑人学者,以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为媒介,深入黑人文化和“黑色大西洋”文化之中。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作者对一直以来盛行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提出挑战,强调了黑人文化在现代历史中的地位,并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等话题进行了延伸性思考。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章 作为一种现代性的反文化的黑色大西洋

第二章 男主人、女主人、奴隶和现代性的二律背反

第三章 “奴役中诞生的珍珠”:黑人音乐和本真性的政治

第四章 “鼓舞疲惫的旅客”:W.E.B.杜波依斯、德国和(非)定居的政治

第五章 “没有眼泪的慰藉”:理查德·赖特、法国以及共同体的矛盾

第六章 “不是一个能传下去的故事”:鲜活记忆与奴隶崇高

注释

致谢

索引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译者后记 保罗??吉尔罗伊1956 年出生于伦敦东部,来自一个特殊的黑白混血家庭。他的母亲贝丽尔??吉尔罗伊是出生在英属圭亚那的黑人,1951 年来到英国,在伦敦大学求学,并在1954 年与帕特里克??吉尔罗伊结婚,二人的婚姻是英国战后*早的跨种族婚姻之一。尽管是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但由于20 世纪50 年代英国的种族歧视还很盛行,黑肤色仍让童年的吉尔罗伊饱受歧视之苦, 影响到了他的成长。年幼的吉尔罗伊曾多次在街头被一些白人攻击、辱骂,甚至在和白人父亲出去散步时被警察询问二人的关系。这样的切身经历使得吉尔罗伊很小就对种族问题极为关注,在日后的学术工作中他试图通过种族研究理论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并改变现实的种族政治。 吉尔罗伊1975 年开始在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 )读本科,1978 年获得美国研究专业的荣誉学士学位。他之所以选择美国研究专业,是因为这是当时少数能够学习与黑人有关的问题的专业。不过由于吉尔罗伊上大学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一度情绪抑郁,不确定是否要继续大学学业。当时他的一位老师是研究加勒比地区的历史学家唐纳德??伍德(Donald Wood,1923—2002),吉尔罗伊在无助中曾去征求他的意见,伍德建议吉尔罗伊去读读C. L. R. 詹姆斯的《黑人雅各宾派》、弗朗兹??法农的《全世界受苦的人》,正是这些书让吉尔罗伊发现了自己对学术的兴趣,没有中途辍学。吉尔罗伊在苏塞克斯大学曾上过社会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课,这些知识为他日后进行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吉尔罗伊即将大学毕业时,他不确定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某天他在一家书店看到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的《通过仪式抵抗》(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该书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作品,体现出极强的现实关怀和政治性,深深地吸引了吉尔罗伊,他决定去伯明翰继续学习。1978 年吉尔罗伊正式开始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成了斯图亚特??霍尔的学生,并走上了研究种族问题的学术之路。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平等,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强,他们自发形成研究各种问题的小组,一起阅读文献、讨论问题并集体合作完成作品。从1972 年左右开始,中心陆续形成了文化与社会研究小组、媒体研究小组、亚文化研究小组等。但吉尔罗伊进入伯明翰大学学习时,中心尚未成立专门研究种族问题的小组,因此吉尔罗伊与同学鲍勃??芬得利(Bob Findlay )在1978 年共同创办了“种族与政治”小组,主要关注现代英国社会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和表现。小组成员对英国种族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受到之前霍尔等人出版的著作《监控危机》(Policing the Crisis )的激励,用三年时间集体完成了《帝国反击》(The Empire Strikes Back )一书,该书很快成了英国种族研究*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可以说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求学的经历在吉尔罗伊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过吉尔罗伊并不认为当时的英国文化研究是毫无问题的,相反他对中心的研究者总是习惯于在单一国家和种族框架内思考文化问题、忽视黑人在英国文化和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感到非常不满。这种不满也是促使他写作博士论文(1987 年以《大英帝国没有黑人》为名出版)的重要动力。可以说,吉尔罗伊是*早批判英国文化研究中种族中心主义的学者,也是把种族议题引入文化研究的关键人物。 1985 年吉尔罗伊开始了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的职业生涯。有趣的是,尽管他后来成了国际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他却多次表示年轻时从未想过能获得大学的教职,因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曾多次被应聘的大学拒绝,这或许是因为他的黑人身份和英国的制度性种族歧视(institutional racism),或许是因为他研究的课题在当时属于冷门,不被重视。总之,这个挫败的过程曾让他十分沮丧,他*终认为自己能在大学里教书的事实本身就代表了英国大学教育体制的衰落,并且和英国黑人进行的反歧视运动不无关系。吉尔罗伊先是在伦敦南岸大学教书,1989 年转到埃塞克斯大学。同时他还在1988—1991 年间为《新音乐快递》(New Musical Express )和《火线》(Wire )音乐杂志定期写乐评。1991 年他加入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并在1995 年成为文化研究和社会学教授。1999 年吉尔罗伊到美国耶鲁大学担任非裔美国人研究和社会学教授,2005 年又回到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讲座教授,也是这个席位的首个持有者。2012 年他加入伦敦国王学院英文系担任英美文学教授,2019 年他再次转到伦敦大学学院担任人文科学教授,并且是种族与种族主义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尽管从吉尔罗伊的履历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时至今日,西方大学中黑人教授的数目依然不多,像吉尔罗伊这样成为名校教授的更是屈指可数。不过吉尔罗伊并非一位循规蹈矩的教授,多年来他都留着辨识度极高的“雷鬼头”,这仿佛是他对自己身份和思想的自信和坚持的一个标志。同时,吉尔罗伊对如今学术专业化、学者职业化的趋势并不满意,认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培养出了大批知识面狭窄、过度专门化的学者。在他看来学者和知识分子并不是一回事,这两种身份可能是冲突的。吉尔罗伊主张一种开放、活跃的智识参与(intellectual engagement),认为教育在改变公众无知的状态方面能够发挥作用,带来一定的社会变化。 保罗??吉尔罗伊*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是这本1993 年出版的《黑色大西洋:现代性与双重意识》,它被认为是种族研究和非洲离散群体研究领域*深刻的尝试之一。在书中,吉尔罗伊通过对W. E. B. 杜波依斯、理查德??赖特等重要黑人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讨论以及对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重新阐释,展现出西方黑人的独特经验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从奴隶的视角出发对哈贝马斯等人的现代性理论进行了批判和重构。 众所周知,从16 世纪开始大量非洲黑人被迫沦为奴隶并进行从非洲到美洲的跨大西洋旅程,对他们而言这意味着无比悲惨和屈辱的经历。许多黑奴由于船舱内过度拥挤、疾病、营养不良而死在途中,那些幸存下来的黑人则必须接受在美洲终身为奴的命运。对奴隶贩子而言,从非洲到美洲的航线是从欧洲出发前往非洲、运送奴隶到美洲、*后返回欧洲的航程的中间一段,所以他们通常称之为“中间通道”。然而,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概念并不是为了再次强调非洲的悲惨历史,相反他想要摆脱欧美学界多年来流行的把非洲人看作受害者、将奴隶看作处于“社会死亡”状态的观念,将黑人理解为有能动性和认知能力甚至是有独立的思想史的人。他认为即便是在奴隶制这样极端的历史时期,非洲黑人和西方白人之间也不是相互隔绝的,黑人同时受到了非洲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如今看来似乎简单鲜明的观点,在吉尔罗伊提出时却是颠覆性的——因为西方社会长期流行的族群绝对主义将不同种族群体的文化看作是截然不同且毫无关联的。 很明显,吉尔罗伊反对一种本质化的种族、民族身份的概念,关注散居到西半球的黑人变化的思想和身份认同。他认为,文化史学家在对现代世界的讨论中可以把大西洋看作一个独立、复杂的分析单位,并用它来产生一种跨国和跨文化的视角,可以将“黑色大西洋”的概念作为把不同黑人群体联系起来的去地域化、多元和反民族主义的基础。在吉尔罗伊看来,现代黑人政治文化太过关注身份和固定根源之间的关系,忽视了黑人知识分子的身份形成是个变化、反思的过程,是一种变化的同一,更适合用路径而非根源的概念来研究。

作者简介

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1956— ),英国著名黑人理论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国际人文社科领域重量级奖项霍尔贝格奖获得者。吉尔罗伊1986年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取得博士学位,是斯图亚特·霍尔的得意门生,也被认为是霍尔之后*重要的种族理论家之一。曾任耶鲁大学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系主任,现为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种族与种族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大英帝国没有黑人》《阵营之间》《帝国之后》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