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教堂时代 艺术与社会 980-1420

大教堂时代 艺术与社会 980-1420

1星价 ¥59.8 (6.1折)
2星价¥59.8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5258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64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305252587 ; 978-7-305-25258-7

本书特色

乔治??杜比一生热爱艺术,把艺术与他酷爱的历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在探寻中世纪历史遗迹与艺术宝藏时产生了巨大的激情,进而凭借其深厚的中世纪史学术功底,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
乔治??杜比绝大部分的作品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具有相当的难度,而这本《大教堂时代》是他鲜有的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在本书中,他力求文笔优美、通俗易懂,以期带领*普通的读者领略中世纪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世纪史的兴趣。乔治??杜比在70年代曾以这部艺术史为基础拍摄了9集系列历史影片。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深受喜爱,记录片则轰动一时、广为传播,都可谓普及中世纪历史与艺术的杰作。于对中世纪史和欧洲艺术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为普通读者而作的这本《大教堂时代》,必然是不容错过的佳作!乔治??杜比邀请你与他畅游其中世纪领地!

内容简介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他一生热爱艺术,把艺术与他酷爱的历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在探寻中世纪历史遗迹与艺术宝藏时产生了巨大的激情,进而凭借其深厚的中世纪史学术功底,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

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是乔治·杜比罕见的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在本书中,他力求文笔优美、通俗易懂,以期带领普通读者领略中世纪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世纪史的兴趣。乔治·杜比在70年代曾以这部艺术史为基础拍摄了9集系列历史影片。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深受喜爱,纪录片则轰动一时、广为传播,都可谓普及中世纪历史与艺术的杰作。

目录


**部 隐修院(980—1130)


**章 皇家艺术/13

第二章 封建诸侯/40

第三章 修行之士/69

第四章 教堂门口/97


第二部大教堂(1130—1280)


第五章 天主是光(1130—1190)/126

第六章 理性年代(1190—1250)/178

第七章 幸福(1250—1280)/214


第三部 宫殿(1280—1420)


第八章 新的人/256

第九章 模仿基督/293

第十章 拥有世界/333


插图/371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五章 天主是光(1130—1190)
事实上,哥特艺术在向基督教世界各个角落扩张的过程中遭遇着种种障碍:传统、信仰以及与法兰西思维格格不入的其他思维方式。在北部,英格兰和爱尔兰等岛国的奇幻文化、眩晕的梦幻螺纹,以及苏格兰修士引入雷根斯堡的蛇纹图案,都对哥特艺术的渗透产生了遏制作用。在神圣罗马帝国,哥特艺术遭遇来自奥托文化传统的强劲阻力。在意大利发展起来的铜像艺术完全抵制住了法兰西艺术的影响,反而绽放在了比萨、贝内文托、蒙雷阿莱以及格涅兹诺的大教堂大门之上。罗曼美学在法兰西王国的南部延续,并趁势蓬勃发展。里波尔的装饰和克莱蒙的港口圣母院的教堂艺术起始于12世纪晚期,表现出明显的罗曼风格。扩张的基督教世界从东方带来的一切元素都在帮助这些地区的艺术抵制哥特艺术的魅力。西班牙艺术的引入:摩萨拉布的视觉艺术在近1190年为《贝亚图斯评注》一书中的插画注入了灵感。拜占庭艺术的引入:影响范围从巴伐利亚地区到拉丁基督教的东部,从巴勒莫王国一直到整个南部。而罗马则延续着整个古典主义的文脉,同时继续受到罗曼风格和东方影响。
每一个地区固有的文化传统都是阻止法兰西美学渗透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地区,古老的艺术传统之所以根深蒂固,事实上是由于落后的经济,因为并非所有的欧洲乡村都能从农业的复兴中获利。农业经济的发展*突出地影响了沙特尔和苏瓦松地区,这里的主教领主们财富充裕,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在奥韦涅山区,由农民集资建立的古老教堂不知人间岁月深,继续将11世纪留下的少许资金用于固化的民间艺术创作。偏于一隅的普罗旺斯,其商业发展极为缓慢。至于远在雾气氤氲的天涯海角的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则尚属蛮荒之地。英格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森林密布的日耳曼同样如此。作为查理曼加冕之地的神圣罗马帝国也迟迟未能真正吸收加洛林文化。这些地区并没有全部开设学校,而即便有学校的地方也没有引入新的思想,人们全然不知光的礼拜仪式以及道成肉身的理念。法兰西王国的教师的冒险精神、探索的勇气以及用理性的知识滋养信仰的努力都没有影响到这些地区。在这里,基础的教育仍然是唱赞歌。大教堂教务会由许多封建领主组成,主要任务是唱圣诗。里昂和阿尔勒的大主教和司铎都是征战沙场的好手,比起做推理来更擅长拿兵刃。在这些地区,隐修院仍然是宗教生活中*上层的组织,但他们保持着克吕尼派的修行方式。新的思想就算来到,也会偏离原来的轨道。女修道院院长宾根的希尔德加德在写作《神之功业书》时,便从沙特尔的一位教师刚写的一首寓言诗中获得灵感,但诗的素材在她的思想中变化为一系列模糊的画面,如同《贝亚图斯评注》中的魔幻氛围。卡拉布里亚的修道院院长弗洛尔的约阿希姆借用了苏热的神学思考“和谐”,但这一思想在他这里偏离原旨,变为末世论的乌托邦。所有法兰西美学渗透的阻力都来自发展滞后的思想。 此外,法兰西岛的影响力还遭遇了新生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经济的发展,和巴黎的乡村经济同样强劲,但力量的方向完全相反。
在卢瓦尔河南部,崛起的骑士文化精神反对教会艺术。阿基坦地区从未屈服于加洛林王朝的统治,这里的人们与丕平、查理曼和秃头查理做过坚韧不拔的斗争。这个地区拒绝法兰西的学校教育、教会教育理念、法王身兼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性质,并始终坚持宗教和生活一分为二的原则:一方面不断完善隐修院,另一方面追逐世俗欢愉。11世纪,阿基坦曾经是教会改革的首选地,公会议在这里举办,议员们把教会组织从贵族的掌控中解脱出来,更加严格地区分了修士和俗人,前者秉持坚贞,后者追逐武器和爱情。阿基坦的王公们不相信宗教权力,不在乎礼拜仪式,贵族把拯救灵魂的祈祷工作交给了隐修院,认为给点布施便可以获得神恩,自由享受生活。他们和法兰西的骑士一样喜爱战争及狩猎,但他们待在城市中。在这里,罗马的城市传统并未像法兰西岛那样消散。他们痴迷于世俗欢乐。一位普瓦捷伯爵兼阿基坦公爵在1100年时写了目前所知的*早的情诗,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旋律,歌词内容是对贵妇的赞美。宫廷里所有年轻人纷纷模仿,创作此类情诗:情人爱慕领主的妻子,为她效忠,赴汤蹈火。在卢瓦尔河南岸,骑士文化逐渐在贵族阶层中形成,而教会只沉浸在隐修院的高墙之内和连篇的祷文中,对骑士文化的控制比起卢瓦尔河北岸相对宽松。骑士文化在图卢兹和普罗旺斯等地区发展壮大,并影响至意大利。外省的法国贵族在12世纪下半叶终于接受了骑士文化,但也不无波折。法王路易七世迎娶阿基坦公爵的女继承人,但他受不了王后的轻佻。他身边的修士们(首先是苏热)说王后的举止似恶魔,劝国王休妻。
很快,这位女子便另嫁他人,此人便是英格兰国王——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亨利从先人处继承了安茹,拥有了诺曼底,在联姻后又将自己的领地进一步扩张至几乎法兰西王国的半壁江山。他想压过卡佩王朝的风头,便请宫里的学者创作一种可以和巴黎相媲美的艺术。这些教士并没有在信仰和智性的基础上创作,而是基于欢愉和梦境,并因此在阿基坦元素和“布列塔尼”元素(即英格兰元素)之间进行结合。在高卢王国边境,马姆斯伯里修道院——堪称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圣丹尼——保留着传说的内核和关于亚瑟王的回忆,是凯尔特想象艺术的体现。文学从中汲取灵感,为亨利二世服务,人们开始讲述骑士追逐火龙、解救情人的神奇冒险。除了在查理大帝身边的戎装主教和教徒的史诗故事,除了帕西瓦尔的神秘骑士冒险,在英格兰的土地上还出现了特里斯丹和伊瑟的悲剧爱情。在高卢西部同样存在对抗法兰西艺术的力量:昂热大教堂虽然使用了交叉穹隆,但仍保留了普瓦图的罗曼教堂的建筑样式。实际上,金雀花王朝的领地上并没有真正发展出自己的建筑风格,它的美学几乎依然是诗意的,看不到一丝法兰西艺术的身影,除了英式的小雕像(线条与沙特尔的雕像不同)以及法兰西保留下来的这一时期仅剩的几个世俗艺术物件,比如有盾形纹章的利穆赞上釉盆,这是当年贵族领主夫妇进入宫廷宴会时洗手用的器具。为法兰西西部的王公贵族而作的诗歌意象只有在意大利的大教堂里才获得了建筑上的再现。特洛伊故事里的人物呈现在比通托的马赛克铺面上,圆桌骑士则出现在摩德纳大教堂的三角门楣上。如此远涉他乡的艺术“漫游”并非不可解释。正如我所说,意大利的精英喜欢骑士文化的生活方式。意大利的城市大教堂是古代巴西利卡的继承,它是宗教的,但同时也是世俗的。相对于法兰西大教堂,意大利的大教堂属于市民,它是市民之家。
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东南部,地中海繁荣的商业贸易逐渐孕育出另一种更为根深蒂固的强劲力量,阻止了法兰西岛艺术模式的渗透。中世纪早期蛮族入侵,西欧基督教世界衰落之后,这些地区的城市并没有真正地死亡,并且比其他地方的城市更早地苏醒。日耳曼人的骑兵从阿尔卑斯山南下为皇权征战之时,惊讶地发现了这里繁荣的城市,并愤怒不已。市镇把封建领主赶到了郊区简陋的城堡里,削弱了主教和他手下教士的权力,战胜了“红胡子”腓特烈,并成功地把帝国之鹰带回了米兰。和阿基坦地区一样,这里的城墙之内孕育出一种不受教会管束、以学堂为基础的文化,因为意大利的学堂是非教会的,它们的主要目标不是教授神学,这里的教士要学习神学必须远赴巴黎。这些地区的城市沿袭着罗马传统,在帕维亚,尤其是在博洛尼亚,法律是首要科目。11世纪末,这里的人们发现了查士丁尼的《学说汇纂》。对这里的教师而言,这一著作的地位如同法兰西岛学堂里的《圣经》。教师们除了评述《学说汇纂》之外,还使用类似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来解释经典法律,例如格拉蒂安在近1140年时为撰写《教会诸法合参》而使用了阿伯拉尔的方法。但这一理论面向的是世俗之人,目的是培养法律人才,使他们效力于皇帝和城邦。再往南去,在亚平宁半岛接近曾经归属于拜占庭和伊斯兰势力的地区发展出了其他世俗的教育形式:关注身体而非灵魂。这里的学生学习医学、代数和天文,以便更好地描绘出精确的星象图。因此教师评述的对象是希波克拉底、盖伦盖伦和亚里士多德的译本。但教士们读的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而是他的《天象论》,以期在这位哲人的思想中找到宇宙四大元素与人的性格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市镇繁荣的意大利,学堂教授实践性知识,面向日常和尘世生活,供公民即时所需。这些知识并不会推动宗教艺术的革新。与此同时,异端势力正在侵蚀宗教生活。异教在意大利和阿基坦地区的世俗群众中兴盛起来,他们被上帝的仆人、归隐山洞的隐修士、离群索居的克吕尼和熙笃会修士遗忘了。

作者简介

乔治·杜比( Georges Duby,1919—1996),20世纪下半叶*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布汶的星期天》《骑士、妇女与教士》《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等,编有《法国文明史》《私人生活史》《西方妇女史》等,研究领域涉及中世纪的方方面面。 关于译者
顾晓燕,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译有《莫扎特和大公的外衣》《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颠覆传统的人》《影子中的女人》和《克拉拉??舒曼情史》等多部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