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边那抹微蓝:我在哥大读本科

晨边那抹微蓝:我在哥大读本科

1星价 ¥32.5 (5.5折)
2星价¥32.5 定价¥5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016800
  • 装帧:艺术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509016800 ; 978-7-5090-1680-0

本书特色

如果不满怀希望,那么满怀什么呢? 这本名为《晨边那抹微蓝》的书,记录了作者在哥大读本科的四年里发生的有趣故事和此间的心路历程。 作者把来自学业的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寄托于写作,这本书中的很多诗,包括《魂灵》《陌生的自己》《信使》,都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完成的。同时,作者也把自己在课余时间的活动记录下来,比如《学在纽约》中提到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看展感受,还有《演员—观众》里描述的百老汇观剧体验…… 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文字中浓缩着作者对自己本科生活的感悟,希望可以带领各位读者一同体验在哥大读本科的奇妙旅程。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便是作者本科生涯的种种:有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有假期的旅游见闻,也有日常的随笔手记。除诗和散文以外,也收录了一些作者写的歌(歌词部分)。不论是什么体裁、何种格式,不变的是其中的每一篇文字所凝聚的情感,都是作者在这四年里某个时刻的真实表达。 亲爱的读者,邀请您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晨边的那抹微蓝,体验在哥大读本科的奇妙旅程。

目录

01 起

起点 // 003

十八叙事诗(原创歌曲) // 005

再见(原创歌曲) // 008

2017级开学典礼 // 010

告别(原创歌曲) // 013

夏日草原(原创歌曲) // 015

哥伦比亚大学的纽约气质 // 017

风 // 022

图书馆是个奇点 // 024

梦开始的地方 // 028

喧哗鼎沸——写于哥大图书馆的一组短诗 // 030

学在纽约 // 033

Song of Columbia(原创歌曲) // 036

绿灯 // 038

城市孤独 // 042

再见了,博客时代 // 043

复杂情绪 // 045

在一个寻常的冬日早晨 // 046

02 承

音乐课 // 049

入侵 // 055

演员—观众 // 056

纽约地铁 // 059

星空 // 060

夜 // 063

多姿多彩的哥大课堂 // 064

信使 // 069

过桥米线 // 072

我想躺在床上浪费生命 // 074

阿鲁加(原创歌曲) // 075

常青藤的“高压文化”——光鲜外表下的黑色阴影 // 078

魂灵 // 085

掘墓人 // 086

青春——《启航》第33期后记 // 087

小小的事情(原创歌曲) // 090

期末阅读周的奇葩传统 // 092

不能回头 // 097

冬夜(原创歌曲) // 099

读《挪威的森林》——写于开学前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班上 // 100

聚会——听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有感 // 102

凝固——听Rachmaninoff Prelude in G Flat Major有感 // 104

一名本科生的一天 // 105

钟声 // 111

初夏的**天 // 112

极限冰岛 // 114

初雪下在了晴天 // 119

我在哥大当助教 // 120

一则神话(原创歌曲) // 127

03 转

集中隔离结束前夜 // 131

疤痕(原创歌曲) // 136

洒脱(原创歌曲) // 138

论字典 // 140

A Short Note on Love // 144

一个人( 原创歌曲) // 145

写于二十一岁生日 // 148

陌生的自己 // 152

A Dance in City Lights(原创歌曲) // 153

语言与思想 // 155

想象 // 159

地下琴房(原创歌曲) // 161

2020,我的远程留学生活 // 163

*舒服的歌(原创歌曲) // 168

赛博朋克沙尘暴 // 170

04 合

寻找自我的旅程——读《美食、祈祷、恋爱》 // 175

A Room of One's Own(原创歌曲) // 178

怀念从前认真的生活——读木心有感 // 180

Stories(原创歌曲) // 184

手绘地图(原创歌曲) // 186

我思念人声鼎沸的哥大校园 // 188

过去的事情 // 191

春——想要谱成歌的诗 // 192

我的大学 // 193

05 附录 共同的旅程——妈妈的话 // 197

06 后记 // 205


展开全部

节选

起点 2017年8月的北京,一场暴雨过后,空气闷热得像是能挤出水来。 临行前的*后一个周末,我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开饭前,奶奶把我拉到里屋聊天。我们先聊了几句和航班、宿舍、假期等有关的闲话,然后奶奶沉默了片刻,小声说道:“我们也没办法去送你……” 她的声音中带着哽咽。 我抬起头来,看到她眼角泛红。那个瞬间,往日的记忆涌现,裹挟着这几个月来发生在我生活里的种种剧变,以及心中一切对于爱和未来的幻想,让我泪流满面。好像体内有什么东西被重重地击碎了,原本模糊不清的色彩重新聚拢,形成了一幅真实却丑陋的图像。在回家的路上,我才意识到,原来这就是离别。 和小学时*好的朋友坎儿一起吃饭。我们聊到高考,聊到文学,聊到高中的生活,聊到生命中曾经出现后又远离的人们。同学们考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学,此后除了放假时偶尔的聚会,再难产生交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奇妙若此。坎儿告诉我,她也面临着我在申请主文书中写到的困境。她从小就爱写东西,在学业压力颇大的初中也仍笔耕不辍,文章里的妙言警句常令我拍案叫绝。然而,升入高中后,学校规定每周要交一篇随笔作业,她却再也找不到当初写作的热情。 其实,从开始写主文书起,我便常常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消磨掉了我的初心——那份对于写作单纯质朴的热爱?是高考压力下变形的应试教育,是成长过程中表达欲的降低,还是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已经让写作者也失去了码字的耐心? 虽然这个问题至今无解,我却希望能够借着离别的机会重新开始。我将开启新的大学生活,但同时,我更希望能够找回一个旧的身份——希望能再次成为一个对写作充满热情与想法的人。 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正在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班上。小小的舷窗外,云层如北极的冰川一般向天际延展,在阳光下翻卷起金色的海浪。在离家五千公里的万米高空,我们的航班正迎着朝阳,向东穿越北冰洋的晨昏线。 十八叙事诗(原创歌曲) A部-1 妈妈 我有许多话 总藏在心里 终于发了芽 妈妈 我好想长大 才有能力 保护我的家 B部-1 十八岁前的春夏 发生好多事 我爱的世界忽然间 充满怨怼 熟悉又陌生的人 该如何面对 沉默只伤害了他们 遥远仿佛星辰 这个世界 没想象中温存 插部-1 花满楼 举杯没有酒 冷风几回吹透 去者不可留 少年愁 眉头皱 B部-2 一直只会扮演“一个人赢”的榜样 幻想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愿望 少年的心思 诚挚单纯像月亮 夜半回想今朝过往 不禁泪湿两行 它们粉碎了我无条件的善良 插部-2 初日升 背后孤影剩 太阳不属于我 属于我的梦 少年愁 眉头皱 哦…… A部-2 妈妈 你辛苦了 照顾一株 才含苞的花 我呀 该如何长大 才有能力 保护我爱的她 再见(原创歌曲) A部-1 倦了,倦了,散了吧 不必再说,那无用的话 你的泪还没干呢 风就要起了 让它带走你沉默的回答 A部-2 累了,累了,就这样吧 那日的少年,已长了白发 曾经的故事啊,结成依然作痛的疤 何时能古今都付笑谈啊 A部-3 无知的少年,该走了 一颗爱哭的心会陪你浪迹天涯 异乡的游子啊,你会不会想家 相聚和别离,春秋冬夏 A部-4 我爱着的人,你好啊 现在我要学着变成十八 世界不是个童话,我也时常会恨它 幸好生命里你陪我长大 相聚和别离,春秋冬夏 幸好生命有你陪我长大 2017 级开学典礼 convocation由两个词根组成:con-表示together(共同);voc-表示voice(叫喊/声音)。合在一起,就是“convoke——call together”(召集)。convocation还专指大学中召开的集会,比如开学典礼。 8月27日是哥大的开学典礼之日。其实当天只是新生热身活动(New StudentOrientation Program,简称NSOP)的**天,正式开学尚在九天之后。然而,开学典礼标志着大学生活的正式开始,也代表我们这些学生终于将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在大学里逐渐成长为更加成熟而独立的个体。 我24日到校后,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国际新生热身活动(International Student Orientation Program,简称ISOP)。在此期间,我所要做的包括从布置宿舍、收拾行李、办银行卡、办手机套餐,到联系快递中心递送床上用品、去家具城购买日用杂物……随着这些“琐事”一件件完成,从前的那个“生活低能者”正在被新的环境迅速改造,演化为一个虽依旧路痴、脸盲,有着重度拖延症及常识缺乏症,但更加勇敢、干练的大一新生。 在开学典礼的致辞中,文理学院的院长瓦伦蒂尼一遍遍地重复“新人思维”这个理念。它的意思是,新人更容易打破固有观念,因此也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虽然属于老生常谈,但这个理念放在开学典礼这种场合讲,实在是太恰当了,尤其是对于刚刚跨越了一万多公里和十二小时时差初来乍到的我们来说。 在国际新生热身活动的三天里,我经历过不少尴尬场面,说错了不少话,错过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遇到了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然而,“脸皮厚,吃个够”——抱着一种无知者特有的无畏,我真的做到了平心静气地面对各种小意外和小挑战。 抵达纽约的当天,因为航班晚点,我快半夜了才到学校。到了学生宿舍才得知,快递中心早已关门,之前从网上订购的床上用品无法提取。我从箱子里找出一条浴巾铺在光秃秃的床垫上,和衣而卧,在疲惫和晕眩中进入了梦乡,度过了在哥大的**个夜晚。 离家万里,没了父母的陪伴,我只花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告别(原创歌曲) A部-1 夜,漫长的夜 何处才能安抚我的心弦 沙发上度过又一天 孩子的脸又更远 黑暗日益拖我进深渊 A部-2 风,不止的风 某天将带我回故乡的风 音箱重复了音乐 不知现在是几点 反正早已不在意时间 插部 梦里回到那一年 山清水秀的故园 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可曾想过老了后会没尊严 B部 Goodbye,my friends 说给所有我遇过的人 如今就要去告别 Goodbye,my world 这个夏天时光匆匆 人生*难一课是告别 如今轮到我说再见 夏日草原(原创歌曲) A部-1 奔跑在草原般的幸福 拥有是得到还是痛苦 B部-1 无止境地追 不停歇地赶 就算跌倒还有明天 无休止地跑 慢慢地忘掉 好像夏天没有终点 A部-2 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 但我们有相似的忧愁 B部-2 漫不经心地 岁月里漂流着 找寻我与世界的平衡点 渐渐忘记为什么 奔跑在每个时刻 其实夏天没有终点 哥伦比亚大学的纽约气质 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前,我便听说这里的学术压力堪称“臭名昭著”。调查显示,在所有常青藤院校中,哥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是*少的,只有6个多小时。有人说,哥大的学生非常看重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简称GPA),学业竞争激烈,以至于图书馆彻夜通明、人满为患;有人说,哥大的核心课程体系(core curriculum)要求一周一部著作的阅读量,学生必须熬夜苦读才能跟上进度。 真正开始在这里学习后,我很快发现其实哥大的氛围远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可怕。由于地处曼哈顿岛北部,哥大不但享受着大都市丰富的经济和文化资源,更承袭了纽约独特的气质——包容而多元,独立而自由。 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不仅仅是纽约的特质,也已经成为哥大的标签。从学生来源看,哥大的5000多名本科生里,国际学生占到17%。如果把数以万计的研究生包含在内,则国际学生的占比高达35%。从校方的政策看,学校也格外注重维护国际学生的社区,比如开设全球大使计划(Global Ambassador Program)等项目,以增进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当然,作为学生,我的体会更多来自我的课堂。 大一的**个学期,我选了一门西方经典文学(Literature Humanities, 简称Lit Hum)。这是一门21人的小班课,将用一年的时间阅读并讨论20余部构筑了西方文学基石的名著。这个课堂给我留下的**个深刻印象就是全班同学的多元化背景。我的同学里有美国人、韩国人、英国人、印度人,有白人、黑人、亚裔、拉丁裔,有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文学、哲学、艺术史等专业的学生,有美国第二代移民,有家族**代大学生……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了多元化的课堂。 记得有一堂课,读到《创世纪》时,班上的一位犹太同学举起了手。他告诉我们,广为人知的《创世纪》的**句,其英文版是“In the beginning”,但这句英文其实翻译得并不准确。在希伯来语的原文里,这句话的本意更接近于“In a beginning”。从“the”到“a”,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介词的不同,但却完全重塑了文本的意义:“the beginning”的意思是宇宙只有一个开始,而“a beginning”隐含的意思却是,上帝有若干次创世纪,而我们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这个新鲜有趣的发言立即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天哪——我既惊奇又愉快地想——原来我们一直理所当然确信的宇宙唯一性,可能仅仅源于当初英译者的一个小小失误?

作者简介

谢舟遥,1999年生于北京,热爱阅读和写作。20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理学院提前录取;2021年以计算机和统计双学位从哥大毕业,获magna cum laude及荣誉学位奖;现就读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数据科学硕士。曾于2014年和2017年分别出版作品集《十二三四》和《灯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