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下村志

桥下村志

1星价 ¥85.1 (4.3折)
2星价¥83.2 定价¥1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66429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16664292 ; 978-7-5166-6429-2

本书特色

桥下村地处瓯江支流西溪下游桥下盆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永嘉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为西溪乡、永安乡、仙桂乡、钟山区、永临区、桥下镇政府驻地,是东瓯文明、永嘉学派、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习称“桥下街”“桥下关”“旧街”。改革开放以来,所在桥下镇崛起成为中国教玩具之都、中国兰花名镇。

内容简介

本志记载了桥下村的自然环境、行政建置、人口姓氏、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发展概况,共分村域篇、经济篇、文化篇、社会篇、艺文篇、人物篇等六篇二十一章;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卷首设序、概述、大事记,后缀附录、编后记。
本志真实、系统地反映了桥下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突出时代特点。

目录



大 事 记 ……………………………………………………………………………………………… 001



**篇 村 域

**章 自然环境…………………………………………………………………………………… 021

**节 村域概况……………………………………………………………………………… 021

第二节 航船之地……………………………………………………………………………… 025

第三节 自然资源……………………………………………………………………………… 030

第四节 自然灾害……………………………………………………………………………… 033

第五节 西溪治理和村落变迁 …………………………………………………………………034

第二章 行政建置…………………………………………………………………………………… 037

**节 隶属沿革……………………………………………………………………………… 037

第二节 区划变迁……………………………………………………………………………… 040

第三节 政党组织……………………………………………………………………………… 042

第四节 村社组织……………………………………………………………………………… 046

第三章 人口姓氏…………………………………………………………………………………… 050

**节 人 口………………………………………………………………………………… 050

第二节 主要姓氏……………………………………………………………………………… 051

第四章 历代战事…………………………………………………………………………………… 065

**节 北宋刘安礼抵御俞道安部…………………………………………………………………… 065

第二节 明中叶戚家军抗倭 ………………………………………………………………………065

第三节 太平军白承恩余部犯境………………………………………………………… 067

第四节 戚邦乐驱灭茶坑百友会………………………………………………………… 067

第五节 钟山暴动和红十三军战斗………………………………………………………… 068

第六节 抗日救亡活动与桥下伏击战 …………………………………………………………070

第七节 剿匪战斗和温州和平解放 ………………………………………………………073

第八节 新中国成立后参战情况……………………………………………………… 077



第二篇 经 济

第五章 农 业……………………………………………………………………………………… 081

**节 土地制度……………………………………………………………………………… 081

第二节 生产条件……………………………………………………………………………… 084

第三节 种 植………………………………………………………………………………… 090

第四节 养 殖………………………………………………………………………………… 094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095

第六章 工商业……………………………………………………………………………………… 098

**节 百工农商……………………………………………………………………………… 098

第二节 社队企业……………………………………………………………………………… 103

第三节 现代工业……………………………………………………………………………… 105

第四节 现代商业……………………………………………………………………………… 110

第五节 金融机构……………………………………………………………………………… 111

第七章 居民生活…………………………………………………………………………………… 112

**节 服 饰………………………………………………………………………………… 112

第二节 食 饮………………………………………………………………………………… 114

第三节 居 住………………………………………………………………………………… 117

第四节 出 行………………………………………………………………………………… 118

第五节 游 乐………………………………………………………………………………… 121



第三篇 文 化

第八章 二刘文化…………………………………………………………………………………… 125

**节 二刘源流……………………………………………………………………………… 125

第二节 二刘思想……………………………………………………………………………… 128

第三节 二刘家学和荆溪学派…………………………………………………………… 131

第九章 文化古迹…………………………………………………………………………………… 136

**节 文物遗址……………………………………………………………………………… 136

第二节 匾额、古籍…………………………………………………………………………… 140

第三节 文化收藏……………………………………………………………………………… 142

第十章 教育文体…………………………………………………………………………………… 146

**节 教 育………………………………………………………………………………… 146

第二节 体 育………………………………………………………………………………… 153

第三节 群文活动……………………………………………………………………………… 156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 158

**节 医药传统……………………………………………………………………………… 158

第二节 医疗机构……………………………………………………………………………… 160

第三节 卫生防疫……………………………………………………………………………… 166



第四篇 社 会

第十二章 方 言…………………………………………………………………………………… 171

**节 语音语法……………………………………………………………………………… 171

第二节 俗 语………………………………………………………………………………… 176

第三节 行话(秘密语)………………………………………………………………………180

第十三章 民 俗…………………………………………………………………………………… 183

**节 岁时习俗……………………………………………………………………………… 183

第二节 婚姻习俗……………………………………………………………………………… 185

第三节 生辰习俗……………………………………………………………………………… 187

第四节 丧葬习俗……………………………………………………………………………… 188

第五节 宗族习俗……………………………………………………………………………… 190

第六节 信奉习俗……………………………………………………………………………… 194

第十四章 宗 教…………………………………………………………………………………… 195

**节 道 教………………………………………………………………………………… 195

第二节 佛 教………………………………………………………………………………… 197

第三节 天主教………………………………………………………………………………… 200

第四节 基督新教……………………………………………………………………………… 202



第五篇 艺 文

第十五章 诗 文…………………………………………………………………………………… 207

**节 古 文………………………………………………………………………………… 207

第二节 古 诗………………………………………………………………………………… 213

第三节 楹 联………………………………………………………………………………… 220

第十六章 丛 录…………………………………………………………………………………… 226

**节 敕 诏………………………………………………………………………………… 226

第二节 列 传………………………………………………………………………………… 227

第三节 碑 志………………………………………………………………………………… 231

第四节 谱 序………………………………………………………………………………… 240

第五节 族 训………………………………………………………………………………… 244

第十七章 民谣传说………………………………………………………………………………… 249

**节 民 谣………………………………………………………………………………… 249

第二节 民间故事……………………………………………………………………………… 252



第六篇 人 物

第十八章 人物传略………………………………………………………………………………… 265

**节 古 代………………………………………………………………………………… 265

第二节 近 代………………………………………………………………………………… 272

第三节 现 代………………………………………………………………………………… 275

第十九章 人物简介………………………………………………………………………………… 280

**节 政界人物(正科以上公务员) ……………………………………………………………280

第二节 村干部、工商界、公益人物 ……………………………………………………………283

第三节 科技、文教界人物 ……………………………………………………………290

第二十章 客籍人物………………………………………………………………………………… 295

**节 古 代………………………………………………………………………………… 295

第二节 近现代………………………………………………………………………………… 298

第二十一章 人物表………………………………………………………………………………… 301



参考文献……………………………………………………………………………………………… 316

后 记………………………………………………………………………………………………… 317

鸣 谢………………………………………………………………………………………………… 318


展开全部

节选

大事记
新石器时代
望钟岭新石器文化遗址。1983年桥下村民在望钟岭建造公路时,在南坡出土距今约4000年的石矛、石镞、石锛,遗址面积约1200平方米。
商周时期
山塘山商周文化遗址。1963年8月西岸村民在山塘山脚坟园山挖掘渠道时,出土一系列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桥下村域属江南道都督府温州永嘉县西溪乡,后属庆封乡。
五代十国
相传有萧、刘二姓聚居荆溪桥下。刘汝忠、刘汝明和刘崇荣叔侄为避闽王之乱,携族自长溪赤岸(今福建省霞浦县)徙居永嘉荆溪。
天台宗高僧惠升、道满在莲峰(今桐园油车村后山)结茅静修,并创建普贤忏院。

北宋初年,荆溪刘氏第六世、二刘祖父刘莹摄长史,荆溪刘氏由此发迹。
北宋初年,刘莹在方潭山(今徐岙平石村)创建方潭院。后僧圆净凿渠引水,扩建寺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赐莲峰山普贤忏院为“法空院”,俗称法空寺,或莲华寺。
刘安节之父刘弢在荆溪创设学馆,此后荆溪刘氏簪缨蝉联。
宋神宗元丰、元祐年间(1078—1094),刘安节、刘安上与周行己、许景衡、沈躬行、戴述、赵霄、张辉、蒋中元等九人同游太学,并为上舍生,学者称“永嘉元丰九先生”。刘安节、刘安上曾赴洛阳问学于程颐,时号“二刘”。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刘安上之母薛氏去世,葬荆溪余岙山(今桥下徐岙)之原。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刘安上(1069—1128)登进士第。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刘安节(1068—1116)登进士第。
因朱士廉(宋仁宗天圣二年登第,系入宋以来永嘉县首位进士)、刘安上、刘安节相继登第,诏改永嘉县庆封乡为仙桂乡。此后桥下村历宋、元、明、清四朝均属永嘉县仙桂乡,桥下街称“仙桂乡三十一都七里”。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诏令郡邑皆置学官。缘于刘安节所奏《州郡立学皆置学官》一文。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政和八年(1118),刘安上两次到方潭山扫墓,夜宿方潭院,撰有《方潭》《宿方潭》《方潭展墓示子侄》《书方潭移溪事》等诗文。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6)五月,刘安节因染疫卒于宣州知州任上,年仅49岁。次年二月壬子日葬于外塆山,墓前建有五凤楼。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刘莹之妻徐氏因孙“二刘”贵,以八宝恩诏封“仁寿县太君”。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九月卒,享年90余岁。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二月丙午日,刘安节之父刘弢(1049—1116)葬于仙桂乡余岙山之原。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楠溪俞道安部直叩温州城下,州学教谕刘士英率荆溪刘安礼等集合义兵抵抗,凡三十六日不下。8月下旬,俞道安部转至瓯江北岸,由荆溪山入括苍,后盘旋于永宁山,10月被杀于永宁山谷中。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刘安节胞弟刘安礼以乡荐赴试礼部。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三月,永嘉郡城雁池人鲍若雨病寓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刘安礼独往问候,归得寒疾,不日卒于京师,年仅37岁。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庚申日,归葬仙桂乡方潭院之西。
两宋之交,刘氏家族内外已逾四百口,仅刘安上一家即有百余口。相传刘氏曾在指舵山东南建有圣僧堂,今遗“圣僧堂坳”地名。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刘安矩登进士第,官潭州司法。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刘贡登进士第,知制参。其女刘清娘嫁武状元潘文虎三子潘庭顼,初居金山,后徙上坡(今上湖潘宅)为始祖。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刘议(《万历温州府志》作“仪”)登进士第,授承事郎。
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七月二十四日,刘安上孙女、泉州市舶务监刘诰之女刘善敬卒,嘉定七年(1214)正月十八日葬于仙桂乡安丰岙(今瓯北安丰村)。叶适为撰《刘夫人墓志铭》。其夫永嘉郡城雁池坊鲍潇,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进士。
两宋之交,荆溪刘氏除刘安上、刘安节、刘安矩、刘贡、刘议5人登进士第外,刘安朝、刘谓、刘该、刘设、刘嗣元、刘嗣服6人为特奏名进士,刘安礼、刘诩、刘嗣厚3人乡荐,一时称盛,为东瓯望族。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三甲第五十八名进士、独山前村李君锡曾到法空寺祭拜祖墓,遗诗《题法空寺》。
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法空寺遭受火灾;咸淳三年(1267)又遭水灾。僧大义重建。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僧志绍重建法空院。平阳进士林景熙为撰《重建法空院记》。
瓯江垟塆段采沙船出土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温州路官造铜权。
元仁宗延祐年间,荆川戚氏始祖戚定宁为国子监元,任文部办教授。
元惠宗至正年间,戚定宁之孙、荆川戚氏始迁祖戚原礼授江西府武昌(在今湖北鄂州境)县令。
龙泉窑笔洗。2018年戚泽瓦在本村前京承建联建房时出土一水裂纹笔洗及五瓣托盘,专家鉴定系元明时期龙泉窑器物。

元明之际,西溪河道横贯后垟,河上架设一座简易木桥,西溪山水和瓯江潮水在此交汇,故名泾渭桥。因村落地处桥之南首、河道下游,故名“桥下街”。或谓在望钟岭设有关驿,故名“桥下关”,谐音“旧街”或“旧关”。
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永嘉县西部地区的管控,在县、乡两级政府之间增设西溪巡检司。其管辖范围为今永嘉县楠溪小源港、西溪港、菰溪港,青田县温溪港,鹿城区贵岙港、上戍港。楠溪小源港和西溪港称内西溪,其余称外西溪,简称“西内”“西外”。
明太祖洪武初年(约1368—1378),戚原礼自白壤腊溪徙居荆溪桥下街,并重修法空寺。是为桥下戚氏始迁祖,迄今约650余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九月,明朝开国元勋、太子太师、永嘉郡侯刘基题赠戚原礼“抚集流芳”匾额。
明太祖洪武至成祖永乐年间,戚原礼次子戚世德(1365—1419)任中界(今洞头、玉环海岛一带)巡事。
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前后,明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黄淮(1367—1449)之孙、尚宝司丞黄棐之子黄文燮自郡城黄府巷徙居桥下街,是为桥下黄氏始迁祖,迄今约610年。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白泉陈氏二十五世陈守庄(1443—1498)自白泉舟岙迁居桥下街,是为桥下街白泉陈氏始祖,迄今约560年。
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戚氏第二十七世戚贤(1492—1553)登二甲第二十八名进士,入籍南京直隶滁州全椒县(今安徽省全椒县)。晚年创办南谯书院,系王阳明心学南中学派代表人物。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出任浙江都司参将,奉命在义乌招募乡勇3000余人。戚家军南下温州抗倭,桥下街戚氏百余精壮青年随军抗倭,谱载76人“抗倭殉难”。
明神宗万历初年(1573),荆川戚氏二十五世戚守乾修建小荆玉峰山瑞光寺。
明神宗万历五年至八年(1577—1580),戚守乾捐纳县丞,旋知河南开封府杞县事,授文林郎。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上湖吴氏十六世吴楚迁居桥下街,是为桥下街吴氏始迁祖,迄今约430年。
明朝末年,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进士张天麟之子、普门张氏十一世张师宇(约1613—?)
自永嘉场普门徙居桥下街。是为桥下街张氏始迁祖,迄今约390年。
明末之际,三十二都小荆桥被洪水冲毁,坎头陈有彝(1585—1672)捐资三百余金重建小荆桥,搭桥棚用的木料悉归瑞光寺僧人建造前殿。

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九月十五日,定海参军戚用宝逝世,年仅37岁。其故居俗称“将军屋”,废圮。
清圣祖康熙至清德宗光绪初年(约1670—1875),陈有彝家族一门5代10人,戚梦春家族一门5代14人考取太学生、庠生,堪称清代桥下街两大望族。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陈嘉瑢奏呈浙江督抚,奉旨为祖母金氏(1625—1686)在坎头建造贞节牌坊。早毁。
清高宗乾隆年间,林汉琏(1738—?)自平阳萧江西庐徙居金山,转徙桥下街。是为桥下村灵溪林氏始迁祖,迄今约260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1782),钱塘随园老人袁枚携弟子绍兴府庠生刘霞裳游历温州。北归时从瓯江扬帆西上,赋诗《荆坑道中》。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八年(1788—1793),戚梦春、戚兆岸父子重修小荆玉峰山瑞光寺。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四月初一日,太平军白承恩余部进犯桥下街。瓯渠民团吴通镛在夺马时被太平军击中,跌入三塘潭淹死;桥下街国学生吴世杰、戚瑞进等被掳失踪,戚瑞进妻陈氏、戚家福妻杨氏殉难。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戚家柱次子戚瀛兴在太平军逃难中感受伤寒,久治不愈,偶遇“圣母”得愈,后在温州城区领洗,由此天主教传入桥下街。
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九月,武庠生戚瀛俊自嘉兴乍浦经商返里病故。
清德宗光绪十一年(1885),龙湾建造炮台,戚杰被举为炮队教师,浙江提督张其光赏以军功。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邑庠生戚品三(1841—1911)偕三友到温州听英国传教士苏慧廉讲道。不久苏慧廉指派偕我公会本地**位传道人金先生到桥下街传道。
清德宗光绪十七年(1891),戚品三和碧莲夏殿士由苏慧廉推荐,首封为循道公会温籍牧师。西溪教会迅速扩大,析为西外(桥下)、西内(碧莲)、楠溪(枫林)三个分会。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寇进犯宁波、舟山等处,戚杰奉命严守龙湾炮台,埋伏旗头山顶击沉二艘日舰。浙江提督张其光加赏五品军功、水晶蓝翎顶戴,浙江巡抚廖寿丰赏授千总。
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武生戚邦乐奉永嘉知县秦鹿苹之命筹办团练。同年6月,温处道童兆蓉和永嘉县发文命令桥下团防会同西溪巡检司邱巡检驱灭茶坑百友会。
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黄邦志、黄正洪、黄瀛焕三人主事兴建黄氏宗祠,为五楹木式平房。
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戚文梁进入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创办的定理医院学医,次年转并白累德医院。民国时期担任白累德医院副院长,桥下街西医群体因之崛起。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前后,桥下街九间大屋富户陈继敖在江北张堡天主堂领洗入教。
清宣统二年(1910),戚品三舍地在泾渭路首建桥下基督教堂,占地面积602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
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戚干侯和诸革命同志攻占浙省督府,杭州光复。

作者简介

李庆鹏,1963年9月出生,浙江永嘉人。先后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主要从事先秦文化和温州地方文化研究。著有《先秦逸诗释读》《先秦易经筮例释读》《先秦商家的创富智慧与济世情怀》《〈山海经〉医药钩沉》《温州高僧志》《温州客籍人物志》《温州战事人物志》《中国犹太人:解读温州人》《金溪文脉》《桥头人文志》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