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税收遇见苏东坡

包邮当税收遇见苏东坡

1星价 ¥62.3 (7.0折)
2星价¥62.3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8113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68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67811348 ; 978-7-5678-1134-8

内容简介

本书以“赋税”“治税”为核心,梳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反映苏轼对他所处时代赋税状况的所知所感,以及他作为官员治理税收的所作所为,让读者对苏轼的赋税思想、治税作为,宋代的税收治理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此外,和苏轼关系极其密切的弟弟苏辙、朋友王定国和唐垧,以及苏门四学士等,都曾先后被贬任监税官,他们的诗文也反映了宋代征收赋税的真实场景。因此,本书也少量收录了苏轼亲友的优秀诗文,以便读者从更多角度了解宋代赋税文化。

目录

一 万斛泉源
石佛山下/祖父苏序/千人耕种万人食/养蚕织绢/苏母经商/布衣苏洵/宋人的“税感”/冗兵与岁贡/吏治之痛

二 建言与偶遇
进士名次/上书成都知府/蜀乱之由/薄赋养民/偶遇郭纶/敬仰范仲淹/有功不见赏/东津税场/梦回嘉州

三 进策论税
五十篇策论/轻赋税/较赋役/省费用/民为邦本/*高规格的考试/苏轼直言/苏辙妄语/结果两异/怀念宋仁宗

四 初官凤翔
李氏园叹苛税/清理积欠/修订衙前规章/有功于凤酒/办差与思治/与章悖定交

五 反对变法
风起云涌/青苗法/投机与抗争/募役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连续上书/富国还是富民

六 诗讽新法
两浙盐法/盐事星火急/结识贾耘老/湖州田妇叹/官今要钱不要米/卖牛纳税/审理盐贩/三月食无盐/过眼青钱转手空/诗论青苗法

七 市易与商税
市易与商税/天下**税务/国门之税/宜秋门查税/郑侠征税安上门/市利钱/免行钱/献图与罢相/车上有布/市易之殇

八 主政密州
灭蝗祈雨/量蠲秋税/奏免小商盐税/抵制手实法/保甲与催税/方田均税法/吏能浅薄/密州三曲/诗人之义

九 税痛黄州民
乌台诗案/满地鞭篓痕/县吏夜催租/寂寞沙洲冷/脱却破裤/水中照见催租瘢/鱼蛮子/尊主泽民/张黄渔父诗/渔税的免与征/黄鄂救婴/宋时身丁税/治标与治本
……

十 征税及东坡
十一 买扑与包税
十二 熙丰三税官
十三 钱塘六百日
十四 治税扬州
十五 党争之困境
十六 买田纳税
十七 四学士监税
十八 岭南功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当税收遇见苏东坡》:  按当时的制度,制科考试人三等即按进士**的级别授予官职,苏轼很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判官。大理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正八品;签书判官是州府幕职,掌管文书,苏轼这次授官是以京官身份充州府签判,比起前次所授的河南福昌县主簿来,职位显著提升了。  而苏辙此时的处境则十分尴尬,他在策论里无所顾忌地批评仁宗皇帝朝政之失、宫掖之秘,引发轩然大波,大臣们就苏辙是否入等争论激烈。初考官胡宿认为,苏辙引历代昏君来比拟盛世英主仁宗,是大不敬,极力要求罢黜苏辙;复试官司马光和范镇则认为苏辙于四人之中言辞*为直率恳切,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应列为第四等;考官蔡襄说,自己身为三司使,不能劝诫皇帝节约花费,已经很惭愧了,哪敢对苏辙的策论有所怨言。宰相韩琦虽然欣赏苏辙的才华,但此时看到苏辙把仁宗皇帝骂得如此不堪,还说“宰相不可用”,心中不乐,认为苏辙狂妄自大,主张罢黜,但仁宗坚决不同意:“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于是苏辙人第四等。  苏辙既人等,朝廷任命他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正九品),和前次所任主簿平级,并没有升迁,而且王安石认为苏辙袒护宰相,专攻皇帝,不肯为他撰写制词。直到一年后的嘉祐七年(1062年)秋,任命他为商州军事推官的诏命才下,苏辙对朝廷大臣容不下他的直言进谏深感失望,以留京照顾父亲为由辞不赴任,还未进入仕途即遭挫折,可谓“折戟沉沙铁未销”。  嘉祐七年十月,苏轼在长安参加陕西解试试务,他在病中得知苏辙辞官不赴商州之任的消息,连忙寄诗三首对弟弟给予安慰。他知道这次授官太低,弟弟很委屈,但又不赞成他负气辞官,“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但事已至此,只能勉励说“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既然策论得罪了朝臣,退居在家研究易经著书立说,还有现成的老师指导。“唯有王城*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安慰他暂时不顺之时隐居京城,藏身于如海的人潮中,以期蓄势再发。  后来苏辙次韵诗说“妄语自知当见弃”“科第空收颌底髭”,说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必被贬黜,制科考试空忙一场。《御试制科策》对苏辙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当时饱受舆论煎熬,担惊受怕,“一鼓足气,至是消磨尽矣”,而且导致这位青年才俊“自是流落凡二十余年”,此后二十多年时间内,不是担任幕职,就是被贬为监税官,直至神宗去世前不久,才被任命为绩溪县令。  尽管苏辙有些郁闷,但兄弟俩同时参加御试制科考试,连名并中,连欧阳修都赞叹是开国百年来前所未有的盛事,御试结束后仁宗回到后宫,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当年苏轼二十六岁,苏辙才二十三岁,他们都应该庆幸遇到一个*识才、*仁慈的君主。  世人一般认为苏轼锋芒毕露,苏辙谨慎内敛。苏洵就是这么看两个儿子的,在苏轼十岁左右时,苏洵曾撰文《名二子说》,对两个儿子取名用意作出说明。他说“轼”在马车上处于*显要位置,“吾惧汝之不外饰也”,他担心苏轼锋芒过于外露,提醒苏轼要善于掩饰和保护自己;苏洵对苏辙比较放心,因为认为无论车子功过,都和车辙无关,“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与三苏关系十分密切的张方平也评论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但从这篇御试策论看出,其实苏辙年轻时也是一个言辞激烈、不知深浅的愤青。苏轼的制科策论文采飞扬,结构明朗,但持论平平,没有苏辙策论有气势;苏轼言辞委婉泛泛而谈,苏辙咄咄逼人直指皇帝,苏辙政治主张之激进、性格之刚烈程度甚至都超过了苏轼,元祐年间他任谏官执政时体现得更加明显。  但有一点兄弟二人是一致的,就是都有着浓厚的民本意识,对当时“三冗”带来的沉重赋税深表忧虑,对重税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都建议皇帝节约不必要的耗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兄弟二人虽然阅世未深,但都胸怀忠君报国之志,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宋仁宗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

作者简介

  石庆华,安徽安庆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江苏省税务系统。工作之余,留心搜集赋税在传统文化里各种形式的反映,努力探究赋税对历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赋税文化的整理与解读,欲尽一己之力为赋税打开另外一扇窗口。曾出版随笔集《税林广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