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叙之思

包邮文叙之思

¥95.0 (7.6折) ?
1星价 ¥95.0
2星价¥95.0 定价¥12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3028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60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100213028 ; 978-7-100-21302-8

本书特色

叙事学研究奠基人的力作,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学术读本1.西方叙事学领域中国的奠基人的超全面选集,可以一次性了解申丹教授的问学历程和*新学术动向;2.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读作品,论辩部分从视角与文本方面提供了文学批评的范例,可供参考学习;3.跨学科研究盛行的今天,本书仍可为跨学科提供很高的借鉴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编选的一部文集,共分六辑。**辑“问学历程”以自述的形式勾勒出作者四十多年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尤其是在国际学术前沿拼搏的过程。第二辑“论辩”为全书重点,共收入九篇论文,包括详细介绍作者应国际很好期刊《文体》之邀撰写目标论文,在集中探讨做着自己创建的新理论的主题特刊中,与多国学者展开对话的长篇文章。第三至第六辑分别为“访谈”“序言”“书评”“导读”,书末有附录两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作者的治学理念、思想火花、学术风格、性格特征,及其跨学科的研究特点。本书可谓一部多姿多彩的个人学术史和当代学人艰难探索的奋斗史,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目录

自序
**辑 问学历程
跨学科研究历程
叙事研究发展历程
不同阶段著作之关系
研究早期的创新经验

第二辑 论辩
叙事学的新探索:关于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国际对话
《解读叙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也谈“叙事”还是“叙述”
《一小时的故事》与文学阐释的几个方面
对自由间接引语功能的重新评价
也谈中国小说叙述中转述语的独特性
“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
何为“隐含作者”?
试论当代西方文论的排他性和互补性

第三辑 访谈
如何正确理解“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
理论的表象与实质

第四辑 序言
《叙事学的中国之路: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叙事学研究:第二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序
《叙事学研究:理论、阐释、跨媒介》序
“新叙事理论译丛”总序
《文体学:中国与世界同步》序
《文体学研究:回顾、现状与展望》序
《文体学研究:探索与应用》序
《文体学研究:实证、认知、跨学科》序
《连贯与翻译》序
《历史的叙述与叙述的历史——拜厄特之历史性的多维研究》序
《历史话语的挑战者——库切四部开放性和对话性的小说研究》序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改编研究》序
《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石黑一雄三部小说与电影的关联》序

第五辑 书评
关于西方叙事理论新进展的思考
《小说修辞学》**版与第二版评介
关于西方文体学新发展的思考
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
《语言与文体》评介
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第六辑 导读
《含混的话语:女性主义叙事学与英国女作家》导读
《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导读
《文学中的语言:文体学导论》导读
《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导读
《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导读
《跨越学科边界》导读

附录
人格的魅力——怀念我的公公李赋宁
爱心铺成希望之路
展开全部

节选

  阿尔贝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与**个问题相关。他认为申丹将《启示》划归为“互补型”而将肖邦的《黛西蕾的婴孩》划归为“颠覆型”不合情理。在他看来,这两篇作品中的隐性进程都颠覆了情节发展。申丹指出,阿尔贝忽略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黛西蕾的婴孩》中,反种族主义的情节发展仅仅是虚假的表象,当我们看到捍卫种族主义的隐性进程之后,就会抛弃这一表象。也就是说,隐性进程会直接颠覆情节发展。与此相比,《启示》中的隐性进程虽然跟情节发展相冲突,但其功能是揭示出造成女主人公弱点的社会原因,拓展和补充(仅描述女主人公弱点的)情节发展。  阿尔贝注意到申丹一方面提出“互补型”和“颠覆型”的二元区分,另一方面又指出“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以各种方式产生互动,从和谐互补到剧烈颠覆”,这是一种阶梯性质的递进,而不是二元对立。阿尔贝认为申丹的这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申丹在答辩中指出,阶梯性递进只存在于“互补型”内部。在某些作品中,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呈现出和谐互补的关系;而在另一些作品中,这两种叙事运动则是在冲突中形成互补,且冲突的程度有强有弱。这样在“互补”这一大类中,就存在从和谐互补到不同程度冲突中的互补这样阶梯性质的递进。与此同时,又存在“互补型”和“颠覆型”这两大类之间的二元对立。“颠覆型”中的情节发展总是虚假的表象,而“互补型”中的情节发展则总是具有坚实的意义;前者会被隐性进程所取代,而后者则会与隐性进程携手表达出作品的总体意义。由此可见,申丹的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阿尔贝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涉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究竟是完全未意识到隐性进程的存在”还是“虽然意识到了,但觉得它并不重要”?申丹首先欣喜地肯定了阿尔贝对作者意图的关注,因为他通常从认知叙事学的立场出发,仅仅关注读者的反应,而对修辞叙事学关注作者意图的立场加以抨击。申丹指出,正如目标论文所提及的,她对相关作品都另文展开了详细深入的分析,逐步揭示出其涵括的隐性进程。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隐性进程都是作者从头到尾有意设计和构建的。至于重要性,阿尔贝自己在回应论文中明确指出:“隐性进程显然是十分重要且一直被忽略的叙事现象”。诚然,他可以说虽然隐性进程一般来说很重要,但在具体作品中,其重要性可能会不尽相同。申丹指出,既然作者精心设计和构建了隐性进程,就说明其认为这些叙事暗流很重要。例如,就上文提到的《黛西蕾的婴孩》《判决》和《启示》而言,可以推断肖邦、卡夫卡和曼斯菲尔德均十分重视相关隐性进程,因此才会精心构建,以便暗暗表达种族主义的立场或者揭示情节发展背后的社会原因。  阿尔贝提出的第四个问题涉及新近的批评动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学者提出应该关注文学文本的表层意义,而不是探索其深层意义。阿尔贝据此发问:在21世纪,我们究竟是否依然需要关注作品的深层意义?申丹回答说:就文学批评家、大学的文学教师和研究生而言,依然需要关注。然而,对那些为了消遗而阅读的读者而言,则是另一回事。究竟坡的《泄密的心》是否仅仅构成简单叙事,究竟《启示》是否仅仅对女主人加以反讽,这对于消遣性阅读来说确实无关紧要。申丹在撰写目标论文时,考虑的是阿尔贝这样的专业读者。他在回应该文时声称“自己一直非常钦佩申丹的研究”,“尤其是”劳特利奇出版社推出的申丹揭示隐性进程的专著。这本身就体现出他赞成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阿尔贝提出的第五个问题是:若未发现隐性进程,对作品的解读就一定会片面或者错误吗?申丹指出,阿尔贝认可在卡夫卡的《判决》中,隐性进程暗暗表达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父亲与儿子都是社会压力的牺牲品。与此相对照,在情节发展中,仅仅存在父子之间的冲突,读者仅能看到儿子是父亲的牺牲品,或者父亲是儿子的牺牲品。若看不到隐性进程,对作品的解读难道不会片面吗?阿尔贝同样认可在《黛西蕾的婴孩》中,有一个捍卫种族主义的隐性进程,它暗暗颠覆反对种族主义的情节发展。若看不到隐性进程,难道不会对作品进行错误解读吗?如果阿尔贝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他应该不会再认为忽略隐性进程的解读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考察作品,也不会再认为这种忽略是“可取的”。

作者简介

  申丹,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叙事学和文体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国际期刊《叙事》(Narrative)和《文体》(Style)顾问、《语言与文学》(Language and Literature)编委。在国内外出版的五部学术专著获省部级以上奖(其中四部获一等奖),新著《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超过150篇(获四项北京市和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2014年以来,连年上榜Elsevier在国际上高被引的中国学者榜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