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201759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020175925 ; 978-7-02-017592-5
内容简介
?颜延之(384—456)是魏晋南北朝刘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与谢灵运并称为“颜谢”,并以“雕绘”之功与谢灵运平分秋色,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部分是关于颜延之里籍、门第、家世,及其生平中重要问题如绰号,如三十初仕、免官原委等的考辨。第二部分是关于颜延之散在现存各种文献中诗文作品的考证。作者对一些误题或伪作做了辨析,这项工作基本上把颜延之存世诗文的情况清理出来了。第三部分是关于《颜延之集》的研究,作者对《颜延之集》的结集、散佚、重编,以及今存颜集的版本源流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目录
目录
序一赵逵夫1
序二谭家健6
绪论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反思
一颜延之研究学术史回顾
二反思与展望
上编颜延之生平诸问题考论
**章家世、郡望、出生地与墓地考
一颜氏姓源与谱牒
二颜氏居里、郡望与颜延之出生地
三“白下”地理位置考——从琅邪颜氏家族南迁后的墓地谈起
第二章同姓名者考辨
一刘宋颜延之和东晋颜延、颜延之称名考辨
二误将颜延之与颜之推混为一谈者辨析
第三章“颜虎”抑或“颜彪”——颜延之绰号考实
一“颜虎”抑或“颜彪”
二《建康实录》中“颜虎”说来自《宋略》
三《南史》讳“颜虎”为“颜彪”
四传本《建康实录》中“颜虎”系回改
五“颜虎”的含义及其来源
第四章三十以后初仕说质疑
一三十以后初仕说的提出
二据刘柳仕历确定颜延之初仕时间
第五章出为始安太守始末、时间考论
一出为始安太守原因分析
二诸家说法考辨
三出守始安的经过、时间及行事考辨
第六章元嘉十一年贬为永嘉太守及免官原因
一史传记载的表面原因
二从《应诏宴曲水作诗》探析免官深层原因
第七章元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间仕历考辨
一研究分歧与误系
二系年考证
第八章从门第、任职看颜延之的命运
一颜延之生存时代的颜氏门第
二仕历与职掌考辨
中编颜延之著述考论
**章经学:论语类——《论语说》
一颜延之《论语说》佚文辑录
二颜延之《论语说》的真伪
三颜延之《论语说》的名称及撰作缘起
四颜延之讲说《论语》的时间
第二章经学:通礼类——《逆降义》
一《逆降义》佚文辑录
二文献著录题名、类别及卷数
三撰作缘起
四正名
第三章经学:小学类——《幼诰》
一文献著录类别与异名举要
二《幼诰》佚文辑录
三正名
四《幼诰》训释方法及其性质
第四章经学:小学类——《纂要》
一文献著录类别、名称与卷数
二《纂要》与清人辑佚
三各辑本材料来源及其辑录体例
四《纂要》训释方法及其性质
第五章杂学:家诫类——《庭诰》
一今存《庭诰》及辑佚
二《庭诰》的主要内容与校勘
三《庭诰》之误称、异名辨正
四《庭诰》的性质
第六章佛学著述
一《论检》
二《折达性论》
三《离识观》
四《通佛影迹》《通佛顶齿爪》《通佛衣钵》等
第七章注疏之作及总集的编集
一阮籍《咏怀诗》注
二潘岳《射雉赋》注解
三总集的编集
第八章辑佚
一诗歌类:《白雪诗》《独秀山诗》
二碑铭类:《颜含碑铭》《王球石志》
三《论语说》《幼诰》《纂要》等及《庭诰》佚文
第九章辨伪:类书、总集误收与史志误著辨正
一《海录碎事》误辑、误引颜延之诗文句十二则
二《诗渊》误辑颜延之佚诗二首
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误辑颜延之佚诗三则
四误著《汉书决疑》十二卷
五误著《七悟集》一卷
下编颜延之别集与《颜延之集》版本研究
**章别集、逸集考辨及《颜延之逸集》的性质与内容
一别集与总集关系考论
二别集与逸集关系辨析——兼论《颜延之逸集》的性质
与内容
第二章古本《颜延之集》结集与流传稽考
一颜延之别集的结集时间
二古本《颜延之集》的流传(从结集至南宋末)
第三章传本《颜延之集》版本考述
一传本《颜延之集》版本特征及其异同、优劣比较
二传本《颜延之集》版本简表
第四章《颜延之集》版本源流考论
一黄辑汪校本系统(汪士贤校本、二十字本)
二《七十二家集》本系统(十八字本)
三《百三家集》本系统(十八字本及其变式)
四《名家集初刻》本系统(三十一字本)
五《颜氏传书》本系统(十九字本)
第五章馀论
一传本《颜延之集》的编辑途径以及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颜延之著述的历时归属
三《颜氏传书》本《颜光禄集》的文学与文献价值
附录:《宋书·颜延之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三出守始安的经过、时间及行事考辨 经过以上对诸家说法的分析与勘验,今在吸收前哲时贤创见的基础上,重新梳理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的时间与经过。 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谈及对古史的研究与编年时说,“用今天出土的这些材料设立几个定点,然后把其他的古书排进去”,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修订本),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葛兆光先生将其恰当地称为“古籍排队”,葛兆光《中国古代还有多少奥秘?》,载《读书》1995年第11期。这一方法的提出不仅为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也为其他学科领域中因文献材料的缺乏而造成的一些模糊问题(尤其是时间的考订或编年)的研究指引了出路。在颜延之的生平研究或编年中,对于因史料的缺乏而造成的时间和事件的模糊、甚至矛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借鉴“排队”的办法,先设立几个定点,然后把其他的事件排进去,就可以基本确定其生平行事。 (一)出守的政治背景和时间 先从史书有明确记载的高祖(宋武帝刘裕)崩这一时间为起点考察。永初三年(422)五月癸亥,高祖崩,颜延之上《武帝谥议》,谢灵运作《武帝诔》。 “诔”和“谥议”的写作目的与功用是什么?或者说在什么背景下需要写“诔”和“谥议”呢?《文心雕龙·诔碑》:“大夫之材,临丧能诔。诔者,累也;累其徳行,旌之不朽也。……读诔定谥,其节文大矣。……详夫诔之为制,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三《诔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12—213页。版本下同。用诔这种文体来累述亡者生前德行,其主要目的是为其定谥,因此没有浓厚的哀伤感情,这种文体的体制特点是以选录亡者生前的语录(美言)和德行为内容,既具有纪传体的体式又兼有颂文的特征,这是诔文之正体。正如谢灵运《武帝诔》的开头:“九有同悲,四海等哀。矧伊下臣,思恋徘徊。敢遵前典,式述圣徽。”除了前四句表现哀伤之情外,其馀都是赞颂,历述刘裕从隐居民间到北伐胜利、克定祸乱、承继帝位、八方来服、四海升平等功绩。其体制也是“传体而颂文”,前有序文,后有诔辞;序用散体,辞用韵语。今存诔文中,大多以哀祭或哀伤为主要内容,这是诔文的变体。再看颜延之《武帝谥议》的内容,全篇都是颂扬功德,在今存文本中没有出现“谥为”或“谥曰某”的字眼,正因为是“谥议”,其功用是要来讨论根据生前德行应该谥什么,而不是下结论,相当于草案。 皇帝驾崩,由当时齐名文坛的“颜谢”撰写“谥议”和“诔”,是符合情理的。在他们二人的撰文中,只是历述和颂扬德行,因为谢灵运的《诔》是用来定谥的依据,颜延之的《谥议》要来讨论应该谥什么。二文全篇历述宋高祖一生的德行,颂扬其功德,虽然正合“克定祸乱曰武”《宋书》卷九八《氐胡传》:“谨案谥法,克定祸乱曰武。”(第2416页)的谥法,但不能在文中就把宋高祖刘裕的谥给明确定下来,也不能在文中出现比如“谥曰武”的字眼,而是在他们撰文的基础上,由群臣讨论商定。以此推断,《武帝诔》和《武帝谥议》在*初成文时,应当没有“武帝”二字或没有标题,今传题目应当是后人加上的。*后在临葬时,由群臣上谥。故《南史》卷一《宋本纪》中载:“(永初三年)七月己酉,葬丹阳建康县蒋山初宁陵。群臣上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南史》卷一《宋本纪》,第27页。因此,颜延之《武帝谥议》、谢灵运《武帝诔》的写作时间应当是在武帝崩与葬之间的临丧期,即介于永初三年五月癸亥与七月己酉(八日)之间。如是,则朝廷出颜延之、谢灵运为遥郡太守诏命的发布当在七月己酉(八日)之后。 谢灵运离京赴任,作《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可见他被贬为永嘉太守的时间应当在七月八日至七月十六日之间。颜延之的出守时间要比谢灵运晚一些,确如沈玉成先生在《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一文中所说:因为谢灵运的门第、身世、名望都超过颜延之,谢灵运自负狂傲,倔强新朝,甚至蔑视皇族与皇权,政治上躁进,成为徐羡之、傅亮的主要打击对象。对颜延之则从宽发落,留在建康,以观后效,但*终未能幸免。沈玉成《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4期。 颜延之被逐出定员、出为遥郡太守的*终导火索,就是权臣徐羡之等有废立之意。宗法观念下,父死子继是正统的传承制度,而兄终弟及只是其补充,因此在位皇帝被废除者,一般都是由于政不由己出,并且年幼。当时的皇帝是少帝刘义符,十九岁,无子。于是权臣在暗中操纵,皇太后和位尊望隆的重臣在面上打点,就导演了兄终弟及的悲剧。为此,他们做了一些排除异己、扫清障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种策略和一项保障:一,外放亲信大臣,使刘义符彻底成为孤家寡人。二,流放、杀害其他皇子,逐一铲除竞争者。三,调集外地军事力量入京做保障,以防不测,然后迎刘义隆入朝。当然,废除需要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景平二年五月乙酉,据《二十史朔闰表》,景平二年五月辛酉朔,则乙酉为五月二十五日。由皇太后扮演前台人物,发布了一道诏令,《宋书》卷四《少帝纪》载皇太后诏令,其中说:“王室不造,天祸未悔,先帝创业弗永,弃世登遐。义符长嗣,属当天位,不谓穷凶极悖,一至于此。大行在殡,宇内哀惶,幸灾肆于悖词,喜容表于在戚。至乃征召乐府,鸠集伶官,优倡管弦,靡不备奏,珍羞甘膳,有加平日。采择媵御,产子就宫,腼然无怍,丑声四达。及懿后崩背,重加天罚,亲与左右执绋歌呼,推排梓宫,抃掌笑谑,殿省备闻。加复日夜媟狎,群小慢戏,兴造千计,费用万端,帑藏空虚,人力殚尽。”(第65页)指陈少帝刘义符在高祖及太皇太后(孝懿萧皇后)丧期,不守居丧之礼,居处所为有过失,因此废了少帝。其实居丧无礼的不止刘义符,比刘义符更加无礼的就是即将迎立为帝的刘义隆,在居丧期间偷偷生了儿子刘劭。宋武帝崩,萧太后制三年之服,按制为二十七个月。《宋书》卷九九《二凶传》载:“帝即位后生劭,时上犹在谅,故秘之。三年闰正月,方云劭生。”(第2423页)“谅”,居丧也。宋武帝于永初三年五月癸亥(二十一日)崩,即使从当日算起,满二十七个月应该到元嘉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刘义隆在元嘉元年八月丁酉,正式即位,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据《二十史朔闰表》,元嘉二年八月甲申朔,则丁酉为八月十四日,还在服丧期,这时儿子刘劭已经出生,明显也不守居丧之礼。不得已,一直等到元嘉三年闰正月,这时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都是符合居丧之礼的,于是才向外界公布。故《宋书》卷五《文帝纪》载:“(元嘉三年春正月)闰月丙戌,皇子劭生。”(第74页)可能在《本纪》中史家为皇帝讳,用曲笔,因为宋文帝是刘宋一代*有作为的皇帝,元嘉之政,有口皆碑;而在《二凶传》中史家终显露了其实录精神,抑或是史家报应观念的体现(居丧生子,事出无礼,子壮弑父,殆为报应)。 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正是在这样的废立背景下产生的。颜延之应当属于外放亲信大臣一类,义熙十三年宋国初建时,是郑鲜之举荐颜延之为博士。颜延之又与刘义真来往密切,因此他大概与郑鲜之同时出守,《南史》卷三三《郑鲜之传》载,“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第862页)景平共两个年头,其实一年零七个多月,因此所谓“景平中”约在元年末或二年初。即约在景平元年末或二年初。徐羡之等权臣排除异己的步骤是,先将亲信大臣和庐陵王刘义真团伙其他成员外放,使少帝和刘义真孤立无援,然后挑拨二人的关系,借少帝之手先废庐陵王刘义真为庶人,《南史》卷一三《庐陵孝献王义真传》:“(徐)羡之等谋废立,次第应在义真。以义真轻訬,不任主社稷,因其与少帝不协,奏废为庶人,徙新安郡。”(第366页)再借皇太后之手废了少帝。那么,颜延之出守当早于刘义真被废,而刘义真被废*迟在景平二年二月。《宋书》卷四《少帝纪》:“(景平)二年春二月癸巳朔,日有蚀之。废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第65页)《南史》卷一《宋本纪》:“(景平)二年春二月癸巳朔,日有蚀之。废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第30页)《宋书》和《南史》的记载都在景平二年二月。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明确地说: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或者说被任命为始安太守当在景平元年(423)末或二年初,*迟不晚于景平二年二月。 (二)赴任期间行事及时间 颜延之赴始安任途中,路过浔阳,造访老朋友陶渊明。《宋书》卷九三《隐逸·陶渊明传》:“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宋书》卷九三《隐逸·陶渊明传》,第2288页。《南史》卷七五《隐逸·陶渊明传》的记载相同,仅多出:“(王)弘欲要延之一坐,弥日不得。”《南史》卷七五《隐逸·陶渊明传》,第1858页。这次颜延之与**次在浔阳与陶渊明交往时不同,**次只是“情款”,而这一次是“每往必酣饮致醉”,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权臣徐羡之等看来,颜延之党附刘义真、又是少帝亲信。颜延之看到了权臣徐羡之等的废立计谋,心情苦闷,日日昏饮,可能停留时间较长。在浔阳,江州刺史王弘曾邀请颜延之而不得,因此,颜延之在浔阳的时间一定在景平二年(424)四月或五月前,因为四月徐羡之召王弘入朝,五月王弘就到了建康。南宋王质《栗里谱》中载:“景平元年癸亥。君(指陶渊明)年五十九。颜延之为始安,过浔阳,日造饮酣醉,临去,留二万钱。悉送酒家。”〔宋〕王质《栗里谱》,〔宋〕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因此我们暂且可以认定颜延之于景平元年过浔阳。 既然如此,上文对颜延之出守时间的推断就可更进一步:景平元年末徐羡之等权臣出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任命后,颜延之即刻离京,并于本年年末到了浔阳,酣饮多日,继续上路,大约在第二年(景平二年)五月五日前到了汨潭,为湘州刺史张邵作《祭屈原文》。然后又顺着湘水流域到了零陵,为湘州刺史张邵作《祭虞舜文》。为什么说到了零陵呢?在湘水流域人们经常祭祀的*有声望的人就是屈原和帝舜。屈原就认为帝舜葬在湘水以南,《离骚》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司马迁综览典籍并经实地调查,认为帝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44页。颜延之在《和谢监灵运》一诗中说:“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吊屈汀洲浦,谒帝苍山蹊。”正是追忆自己赴始安途中吊屈原、祭舜帝的经历。 历代都有祭祀舜帝的活动,并且是一种官方行为。其时间不固定,有在四月者,也有在十一月者,也有说在冬天者。分别见《魏书》卷七《高祖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汉书》卷六《武帝纪》。因此,此次颜延之与张邵祭祀舜帝,也应当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 零陵是从江州赴始安的必经之地与中转站,因为古代的道路一般都是沿着河谷地带行走,屈原到汨潭就步入了湘水流域,然后沿着湘水河谷向西南行便一直可达始安,这也是从汨潭到始安的*便捷的道路,避免翻山越岭。在这条线路上,必经之地有临湘(湘州府治地)、衡阳郡湘西、湘东郡临烝、零陵郡泉陵、零陵,然后到始安,所经过的地方也是湘州*富庶的地方。颜延之赴任,不可能舍近求远,也不可能舍弃富庶之地而选择荒凉的地方食宿。因此,他必然选择这条道路。 从汨潭到零陵,路途也很远,不可能在数日到达。途经湘州刺史张邵临湘府第,自然免不了欢聚些时日。因此,颜延之大约在本年六七月间到了零陵,与湘州刺史张邵祭祀舜帝,并撰《祭虞舜文》。此后又沿着湘水向始安进发,约于元嘉元年秋冬之际到任。本年秋八月丁酉,刘义隆即位,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颜延之《和谢监灵运》一诗,主要是追忆自己元嘉三年被征召任用以前的遭遇,开头写自己凭着文才侍从上台和东府,得皇帝和太子的信任,后遭遇世乱被外放,朋友分崩离析,赴任途中吊屈原、祭舜帝,接着写“倚岩听绪风,攀林结留夷”,两句化用《楚辞》中辞句,《楚辞·忧苦》:“倚石岩以流涕兮。”《涉江》:“欸秋冬之绪风。”《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表达被诬陷、外放的失落与苦闷的心情。“绪风”,馀风,是《楚辞·涉江》“欸秋冬之绪风”的缩略语。因此可以推断颜延之到达始安的时间约在元嘉元年(424)秋冬之际。
作者简介
杨晓斌,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计划”,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国骈文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古典文献学。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论”“胡风东渐与汉魏文学新变”,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汉魏六朝集部文献研究著作提要”。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文史》《文献》《国学研究》《光明日报》《复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出版的古籍整理作品主要有《皇越春秋》《西行日记》《西北历程》《续通鉴纪事本末》《阴铿诗集》等,主编、主撰《历代赋评注》(魏晋卷、南北朝卷)等。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8.6¥28.0 -
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
¥16.6¥52.0 -
加缪自述
¥10.0¥28.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7.5¥55.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8.8¥29.0 -
非常在-作为作家.还是作为女人
¥14.4¥32.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2.9¥39.8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2.3¥29.8 -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
¥10.0¥36.0 -
白居易:乐天诗雄(八品-九品)
¥10.0¥28.0 -
老派:闲话文人旧事
¥15.4¥48.0 -
悲喜同源
¥49.0¥79.0 -
张爱玲传: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10.0¥36.0 -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抗战时代-肆
¥15.9¥49.8 -
梁晓声自述
¥16.4¥48.0 -
毛泽东和他的高参们
¥18.4¥58.0 -
名家经典:苏东坡传(精装)
¥27.4¥56.0 -
梦里不知身是客 : 李煜词传
¥10.0¥36.0 -
罗斯玛丽:肯尼迪家族隐藏的女儿
¥17.9¥39.8 -
小说家的假期
¥19.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