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边界制定:制度、权力与网络: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

包邮族群边界制定:制度、权力与网络: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

¥55.0 (7.6折) ?
1星价 ¥55.0
2星价¥55.0 定价¥7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32339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66页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43233959 ; 978-7-5432-3395-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本书突破了常识观念和常识论断,借鉴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erick Barth)、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等重要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理论,建立了对族群边界制定过程的比较的、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分析。 ·华康德(Loïc Wacquant)称赞此书为“近20年来读过的社科类书籍中*精彩的之一。它将奠定威默在分析社会学中的重要学术地位”。 ·本书曾获2013年美国社会学协会文化社会学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佳图书奖优秀奖(Honorable Mention)。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主张的族群边界研究视角,对族群边界制定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族群边界如何以及为何有时与不平等和排斥、与政治显著性和公共辩论、与持久忠诚和强烈认同相关。作者提倡从更广泛且包容的族群性的定义出发,注入了布迪厄式社会学以得出更为动态的分析,主张更系统地分清族群和非族群过程以避免包罗万象的“族群视角”的诠释方法,并强调比较分析需要充分考虑世界各地族群现象的差异。作者在探讨传统的社会学族群性方法和各种边界制定工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框架来解释不同族群边界的产生和转变,指出制度、权力等级和政治网络这三个社会领域的特征决定了族群边界制定行动者将采取的策略。

目录

致谢


**章 导论

迈向族群边界制定的比较分析

族群性、种族和民族性的整合观点

章节概览


第二章 赫尔德的遗产

如何不思考族群性

如何思考族群性:群体形成范式

机制和因素:迈向解释性的说明

去族群化的研究设计


第三章 策略与方法

推进比较边界制定议程

现有的类型学

**部分:边界制定模式

扩张

收缩

价值重估

地位移动:边界跨越与重新定位

模糊

第二部分:边界制定方法

话语与符号

歧视

政治动员

强制与暴力

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冲突与共识

对比较理论的挑战

制度、权力和网络

为边界而斗争

边界特征与动力

概要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第五章 分类斗争

研究设计

巴塞尔、伯尔尼和苏黎世的社会人口变化

局内人和局外人:老牌居民的视角

差异与转变:移民及其子女的视角

网络中的社会边界

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网络边界

引言

联系形成的原则:一个理论框架

数据集

剖析种族同质性

跨越种族:网络结构的综合模型

结论


第七章 文化与封闭

族群性与价值观的四种研究路径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导论 迈向族群边界制定的比较分析 过去关于族群性(ethnicity)的辩论大多是在二分法的框架中展开的。“原生主义者”(primordialists)指出,族群共同体的成员身份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代表着社会世界的一个给定特征;而“工具主义者”(instrumentalists)则认为,个人在他们认为合适的不同身份认同之间进行选择。“本质主义者”(essentialists)断言,族群文化和族群认同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保持稳定;而“情境主义者”(situationalists)则表明,个人如何依据情境的变化逻辑来认同不同的族群类别。“永存主义者”(perennialists)坚称,族群性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稳定的社会组织原则之一,许多族群共同体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与之相对,“现代主义者”(modernists)则将族群性的突显归因于过去两三百年以来民族国家的崛起。有些学者认为族群性是一种具有强烈心理根源的“群体认同”,而与之对立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族群差异主要是由个人或集体行动者不断变化的“利益”所驱使。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试图调和这些立场,并达成理论的综合(McKay 1982;Bentley 1987;Keyes 1981;G. M. Scott 1990;Nagata 1981)。但到90年代末,建构主义、工具主义和情境主义相较于本质主义、原生主义和永存主义分别占据了优势,不过,本质主义、原生主义和永存主义这些相反的立场今天仍在被表达,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请参见Roosens 1994;Hirschfeld 1996;Gil-White 1999, 2001;Darden 2012),但它们不再主导着主流话语。当今文献中对族群性之“建构性”“竞争性”和“偶然性”特征的常规引用以及同样常规的对原生主义的无谓批判,都证明了建构主义的主导地位(*近的研究,请参见Brubaker 2009)。 根据这一建构主义共识,研究者应当研究认知的类别或差异的话语,而不是族群(ethnic groups);概述一个族群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后来是如何解体的,而不是描述它是如何沿着历史的道路前行的;研究对文化差异的不同主张,而不是观察一个族群文化的日常运作。今天很少有学者敢于主张族群文化和族群认同的给定性(givenness)、跨情景稳定性(transsituational stability)和深植性(deep-rooted)特征,尽管这些观念在美国大学的族群研究系中以及在碰巧偶然涉及族群现象的经济学或哲学的非专业研究人员中仍然很普遍。 本书概述了这一建构主义共识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假设和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然而,与此同时,本书试图通过为如下问题提供更精确的比较分析来超越这一共识,即如何以及为何族群性在某些社会和环境中重要,而在其他社会和环境中却不重要;以及为何它有时与不平等和排斥、与政治显著性和公共辩论、与持久忠诚和强烈认同相关,而在其他情况下,族群性、种族和民族性(nationhood)并未构造(structure)资源分配,很少引发政治热情,并且只代表着个人认同的次要方面。到目前为止,建构主义者的学术研究在对族群差异所发挥的这些不同作用的比较性阐释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寥寥无几。

作者简介

安德烈亚斯·威默(Andreas Wimmer),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和政治哲学教授。曾任教于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