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志业的坚守:大学教师伦理研究

志业的坚守:大学教师伦理研究

1星价 ¥37.1 (6.2折)
2星价¥37.1 定价¥5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33540
  • 装帧:70g书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16页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76033540 ; 978-7-5760-3354-0

本书特色

坚守志业,为大学教师迎接伦理挑战作好准备 ☆教师从学前阶段的“保育者”、小学阶段的“师尊”、中学阶段的 “业师”,到大学阶段的“导师”角色的演变,意味着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也面临新的发展课题——转向“专业伦理”。 ☆本书所提到的教师专业伦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投身教育工作、创造劳动的内在价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将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满意度和专业自我感。 ☆本书作者李菲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在教师伦理学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篇章: 大学精神对师德的诉求/003 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特点/033 面向学术共同体的伦理/153 社会服务中教师遭遇的伦理挑战/ 160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专业伦理、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特点、大学教师的教学伦理、大学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的学术伦理等。

目录

**章 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专业伦理1
**节 大学教育的独特伦理内蕴与教师职业道德1
一、基于高深知识的教育目的对师德的诉求2
二、大学精神对师德的诉求3
三、大学教师的专业人员属性对师德的诉求4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与师德面临的挑战5
一、高等教育发展对师德的挑战5
二、时代发展中我国大学教师师德问题缩影9
第三节 从职业道德到专业伦理: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与意义13
一、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14
二、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19
三、建构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意义22

第二章 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特点27
**节 学术职业的特点与大学教师的工作27
一、何谓“学术职业”28
二、学术职业的特点29
第二节 学术职业视角下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特点33
一、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特点33
二、明晰大学教师伦理特点的重要意义38

第三章 大学教师的教学伦理41
**节 大学教学的伦理之维41
一、教学为何是一项道德的活动41
二、大学教学的伦理根源44
三、大学教学伦理的内涵50
第二节 追求卓越的生命化学习:大学教学伦理的原点53
一、教学伦理原点:为何与何谓53
二、从伦理回到教学:寻找教学伦理原点的合理路径54
三、生命化学习:教学伦理的原点58
四、追求卓越的生命化学习:大学教学伦理的原点61
第三节 大学教师的教学伦理构成66
一、人道与理性:教学伦理精神66
二、教学民主:教学伦理原则72
三、教学责任:教师的教学德性84

第四章 大学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100
**节 大学师生交往的特点100
一、大学教师文化的特征101
二、大学师生交往的特点104
三、大学师生交往问题的现实扫描107
第二节 学术共同体中的交往:大学师生交往的观念前提110
一、作为人际关系的师生交往110
二、学术共同体中的交往:作为教育关系的大学师生交往112
第三节 师生交往的伦理原则与规范118
一、师生交往的伦理原则118
二、师生交往的伦理规范123

第五章 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的学术伦理132
**节 学术职业的伦理属性132
第二节 学术职业的伦理困境与学术伦理134
一、学术职业的时代境遇134
二、学术职业的伦理困境139
三、对“学术伦理”的理解144
第三节 学术伦理的构成146
一、面向知识探索的伦理146
二、面向学术职业的伦理150
三、面向学术共同体的伦理153

第六章 社会、大学、自我与大学教师的服务伦理157
**节 社会服务及其面临的伦理挑战157
一、社会服务与大学教师的社会责任157
二、社会服务中教师遭遇的伦理挑战160
第二节 社会、大学和个人之间的伦理平衡165
一、以忠诚于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前提165
二、以引领社会进步、增进社会利益为服务宗旨169
三、以坚持学术诚信和知识的道义责任为服务的根本原则173
四、以遵纪守法、合理获利为基本服务准则177

第七章 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提升路径179
**节 大学教师的自为与自律179
一、树立崇高的职业价值观,增强道德敏感性,为践行专业伦理奠定观念基础180
二、保持职业敬畏,强化育人责任,为践行专业伦理累积情感183
三、提升教育素养,增强育人能力,为践行专业伦理提供行动力保障185
四、建立教学、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间的良性互动关系186
第二节 大学在推进教师专业伦理发展上的积极作为188
一、改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制度188
二、发挥学术共同体的道德力量193
第三节 国家师德建设的支持与保障20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历史变迁201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演进趋向209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未来发展重心213
展开全部

节选

大学教育的独特伦理内蕴与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谈及师德的价值,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它对教师职业或教育工作的手段作用,即对履行教师职责和推动教育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是,师德与教师职业或教育活动的关系远不止于手段价值,更根本的在于其目的性价值,即师德是教师职业、教育活动正当化和本质化存在的重要内容,因为教育是一项导人向善的活动,具有伦理规定性,不论是对基础教育还是对高等教育而言。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伦理根源,这决定了它对大学教师职业道德有独特的诉求。 一、基于高深知识的教育目的对师德的诉求 教育活动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不但以知识为重要内容,而且以发展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对待知识的态度为目的。高等教育的知识基础比较独特,它以高深知识即那些关于严肃的和重要的事物的真理为基础。真理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培养批判态度和方法,也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高深知识对大学的教育目的至少意味两项基本内容。 一是培养学生探索高深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在人的儿童时代就表现出来。从基础教育开始,学习知识不仅是让学生习得人类的文明,逐步从无知走向有知,使他们更加成熟、进步和文明,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知识、学习充满积极的态度。高等教育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探索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上更加侧重后者,因为探索真理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使命,培养具有求真精神、勇于探索真知的人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求真精神首要的表现是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人如果仅仅掌握知识而缺少对知识的好奇和求真热情,就不会发生探索和创新,也就没有不断被发现的真理。显然,这需要教师具有求真精神,不断探索真知,为学生的理智发展提供思想养料,也需要他们勇于担负教育之责,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进行积极指导。 二是提升学生的理智能力。由于高深知识蕴含方法论,所以大学教育不止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重视展现高深知识的内在逻辑,激起学生的理智探险和批判思维,旨在发展学生深刻的理解力和批判力,激发知识创新的动机,综合提升学生的理智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或自我实现。为此,教师不仅要热爱、探究高深知识,而且要积极通过高深知识提升学生的理智能力,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构成了高要求。 总之,基于高深知识的大学教育目的本身既体现了大学教育的独特伦理内蕴,也对大学教师提出了师德诉求。 二、大学精神对师德的诉求 大学之为大学,是因为大学有自身的品格,即必须坚守的教育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大学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也彰显了它不同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自中世纪大学出现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大学精神:学术自由、独立自治、理性批判、创新进取。 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学术自由”定义为:“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压力的不合理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1没有学术自由,知识创新将受到阻碍,高深知识的真理性也将受到影响。独立自治是大学作为一种组织所享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学校内部所有事务的权利,这是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的特有体现。一定意义上,独立自治是大学面对教会势力、社会形势、国家需要时获得自身存在意义的必然选择,也是重要保障。理性批判是大学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和反思,进而作出客观、科学、公正的判断和选择的行动取向。它是大学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反省机制,是大学为自身和社会发展问诊把脉、明辨职责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教师保持自身品格和坚守大学精神的重要方式。创新进取是大学发展的生命力。大学不但承担传递优秀文明的历史重任,而且担负知识创新、科技进步的发展重任,大学的学术自由、独立自治实则都是为了推动知识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进取精神使大学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大学的品格和灵魂,大学精神不仅确立了大学的独特发展之道,也定义了大学教师的角色、行为方式以及精神品格,从而对教师的品行发挥着重要的定向、规范、凝聚和激励功能2,这本身就是一种师德导向。换句话说,大学精神对教师提出独特的师德诉求,也成为师德的重要构成内容。 三、大学教师的专业人员属性对师德的诉求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这是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研究的立论基础之一,之后教师专业化日益成为教师职业探索发展的努力方向。虽然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都涉及专业发展问题,但教师专业化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而言的。换言之,大学教师普遍被认可为专业人员,这是因为大学教师职业符合“专业”的基本条件——经过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享有专业自主权、拥有专业组织等。尤其在人们所诟病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属性不强的问题上,大学教师则恰恰相反,他们拥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这使其工作更具有垄断性。 专业与职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上述提及的几个方面。在伦理层面,人们还认为专业具有更加明显的伦理特征,表现为制定专业伦理守则,专业人员要有自觉的伦理意识并践行专业伦理职责。3事实上,专业的伦理特征更主要地表现为专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伦理意识和较强的自律精神,因为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自主权,如果失去自觉的伦理意识和自律精神,专业自主权将有可能把专业知识引入歧途。而且相比于普通职业,专业还有为之奉献的崇高理想,即“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4。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社会民众才对大学教育和大学教师有较高的期待和信任。所以,大学教师的专业人员属性对师德构成了内在要求,核心表现为师德与大学精神的一体化,大学精神标识了专业人员的工作性质,也规定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信念、精神气质、价值观和品质。 综上不难看出,相比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本身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独特的知识基础和教育精神,以及教师的专业属性不仅构成了大学教育的独特伦理内蕴,也对师德提出了内在的诉求。

作者简介

李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和教师伦理学等。在《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育研究》《江苏高教》《教育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大学的良心——高校教师师德案例读本》、译著《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参编教材多部。迄今,已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