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81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364页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030708151 ; 978-7-03-070815-1

内容简介

本书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中科院上海分院征集了上海分院系统19个单位科学家故事72个,通过不同学科领域老中青科学家的不同的人生经历,讲述“隐姓埋名人”背后的“惊天动地事”。愿这本书传递的科学家精神能提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精气神,激励科技工作者们感悟到为国建功的无上荣光,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坚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们能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征途上,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为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中科院实现“两加快一努力”目标,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共同书写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精彩篇章!

目录

目录CONTENTS
科技之擎
序言
周 仁 用科学技术唤醒沉睡的祖国 002
邹元燨 立志报效祖国 致力振兴中华 009
吴自良 攻克我国**颗原子弹“心脏” 014
徐元森 白手起家 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019
邹世昌 厚德载物 科学报国 025
李爱珍 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 029
严东生 宏才大略 科学人生 033
殷之文 在科创征途上勇毅前行 037
李家治 为国立志 古今论瓷 041
郭景坤 醉心陶瓷人生 046
丁传贤 实干铸就科技强国梦 052
江东亮 认真执着 自强不息 056
施剑林 用“三牛”精神在科研沃土深耕细作 059
董绍明 勇作复合材料开疆拓土的探索者 063
王育竹 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 067
徐至展 赤子丹心 报家国 志存高远 展宏图 072
范正修 躬身耕耘半世纪 点亮中国激光薄膜梦 076
林尊琪 鞠躬尽瘁 毕生执着祷神光 080
胡丽丽 燃报国初心 炼*美激光钕玻璃 086
侯 霞 助力“嫦娥” 逐梦太空 091
徐洪杰 十五年执着 为建成世界一流光源 095
王建强 制氢储能 争做低碳先锋 103
汤定元 漫漫求索路 拳拳爱国心 106
匡定波 给“风云”卫星一双明亮的“眼睛” 113
龚惠兴 人生 就是要为国家多做点贡献 119
褚君浩 从“坦牛”到“大牛”是如何实现的 126
王建宇 机遇源于准备 成功贵在坚持 131
何 力 红外“芯”精神 勇闯新天地 137
陆 卫 *好的研究条件都为年轻人创造 142
庄长恭 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 148
黄鸣龙 为我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奉献一生 154
汪 猷 协力同心全合成 162
黄耀曾 心血甘抛铺作路 好教后学步青云 170
黄维垣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课题 176
冯德培 遨游于神经 肌肉接头和突触研究35 年 181
朱 洗 探索“开发育之门”目标的科学人生 187
王应睐 酿得百花终成蜜 197
林其谁 爱读书擅解难题 做榜样舍我其谁 203
陈玲玲 倾力探索未知 揭示谜底 208
蒲慕明 但求慈航心中渡 212
张香桐 70 岁时 他仍亲手做实验 226
罗宗洛 奠学科之基 圆建所之梦 230
殷宏章 将一生奉献给“植物”的科学家 234
沈善炯 炯途多舛 科学向善 238
施教耐 赤子侨心 科研报国 243
尹文英 山高水长路多花 247
洪孟民 坚守求是创新 潜心致研耕耘不息 255
叶叔华 坚持不懈 追赶前沿 259
朱能鸿 探索望天之路 揭秘浩瀚宇宙 263
张秀忠 VLBI 天文测量技术大显身手 让“嫦娥奔月” 测轨更精准 267
刘庆会 做点对国家有用的事 271
帅 涛 “分秒必争”突破时间精度 275
陈俊平 创新导航系统追逐国际水准 278
赵承嘏 一心为民制良药 282
高怡生 当好种子研究“国家队”的教练 287
嵇汝运 一生为国制良药 292
谢毓元 本然化成 295
陈凯先 药物设计由碰运气变成有的放矢 300
丁 健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 303
王逸平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 307
徐华强 十年研究 突破GPCR 信号传导领域世界*难题 312
黄 忠 孜孜不倦行走在疫苗研制征程中的科学家 316
吴新涛 身当桥梁 立德树人 321
洪茂椿 “金三角”科技创新机制的开拓者 324
薛群基 从“摩擦学金奖” 跨界海洋新材料 328
李润伟 柔性电子技术的探索者 333
祝颖丹 巾帼不让须眉 撑起复合材料的半边天 338
赵景柱 沼泽荒滩中建起研究所 为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做出重要贡献 342
沈文庆 为核科学事业奉献终身 346
林宝军 组建战神团队 谱写北斗传奇 351
朱振才 为“悟空”献丹心的“*美”科学家 356
向大威 声学和信号处理专家的科技报国人生 360
后记 363
展开全部

节选

周仁 (1892.08—1973.12) 冶金和陶瓷学家,江苏江宁人。1910 年毕业于江南高等学校。1915 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8 年创建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历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馆长、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长、冶金研究所所长等。中国电炉炼钢的创始人之一。1929 年领导建立了三相电弧炉,炼出不锈钢、锰钢、高速钢等。抗战期间,负责在昆明创办了中国电力制钢厂,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生产出自流井提盐卤用的钢丝绳及其他合金钢。50 年代初,率先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球墨铸铁。后又在研究所内建立了实验小高炉,对包头含氟稀土铁矿和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冶炼与开发利用进行了探索研究,为两个矿高炉冶炼工艺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和精辟的理论分析。积极倡导开展国瓷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1955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仁先生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先驱,是一位饮誉国内外的冶金陶瓷学家,也是我国电炉炼钢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热爱祖国,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一生办实事、创实业,主张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他对我国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和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册。 少年英才 周仁,字子竞,1892 年8 月5 日生于南京市郊江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出生未及周岁,父亲便去世了。原来清贫的家庭便变得经济十分拮据,小学毕业那年,他来到上海,投奔在上海招商局当买办的大舅舅家,求学于南市黄家码头附近的育才中学,每天从杨树浦许昌路舅舅家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南市的黄家码头上学,风雨无阻,来沪前,乳娘在他枕头中缝进的两块银元,回乡时依然如故,不动分文。 后因家庭的变故,回到江苏镇江,在承志中学继续他的中学教育。在上海寄宿于舅舅家时,舅舅家客厅中陈设着几件晶莹光亮、古朴典雅的瓷器,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常引起他的遐想。童稚时代埋下的喜爱中国古陶瓷的种子,日后萌发成为立志揭开中国古陶瓷奥秘的决心。1907 年12 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承志中学。 1908 年2 月,周仁就读于著名的江南高等师范学校,他喜爱文学和数学,成绩优异。1910 年7 月, 他完成了三年的高等教育,三年大学生活,使他增长了见识,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他笃信“强国必先利器”。不久,他考取清华大学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录取于美国东部的康奈尔大学,所选择的专业是可以制造“利器”的机械学。 留学康奈尔 1910 年8 月,他登上了横渡太平洋的货轮,踏上了去异国他乡的征途,他的心情就像太平洋的海水那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既有对亲人和祖国的眷恋,亦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对康奈尔大学的向往。当他结束海上颠簸,踏上旧金山海岸时,他回首翘望,默默地对自己说:“我是要回去的,学成后便回国。” 周仁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暇时或晚饭后的间隙时间,去校内的大同俱乐部与留美的中国学生聚会,一起切磋学术问题,纵论国内局势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1914 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大同俱乐部的廊檐下,有人提出中国*缺乏的莫过于科学,应该刊行一种杂志来向祖国介绍科学,提倡发展科学。这一倡议马上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决定出版《科学》杂志。在《科学》月刊“缘起”上签名的有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杨杏佛、章元善、任鸿隽等九人,并组成学会,数月内会员发展至70 多人。1915 年1 月《科学》杂志便出现在神州大地,同年10 月25 日学会改组,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周仁被选为**届董事。这是我国**个综合性科学团体,正是这些先驱者把现代科学技术带到了祖国。 1914 年夏,周仁以优良的成绩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并于当年考取研究生,他所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是冶金,此时他已从“强国必先利器”进一步领悟到要制造“利器”必先发展钢铁。1915 年6 月,周仁获硕士学位,即将启程返回梦萦中的祖国,在辞别康奈尔大学机械系主任时,系主任劝说他留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预言他日后可成为著名的学者。高薪和辉煌的前景并不能打动周仁,他一心想早日回到祖国,把自己的学识献给祖国和人民。 回国之初 1917 年2 月,他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到母校任教,执教机械工程。1919 年8 月,留学康奈尔大学的同学任鸿隽受四川省政府委托,主持筹建钢铁厂,准备在国内试验电炉炼钢,邀请周仁担任未来的四川炼钢厂的总工程师,并一同去美购买电炉设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设备全部运到了四川,但因政局变化,电炉炼钢建厂计划不得不停顿。1921 年底,周仁回到上海,与王季同先生共同筹资创办实业,在上海天通庵办起了大效机器厂,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时的学生周行健被推荐到该厂任绘图设计。1922 年春节,周仁收到了交通大学的聘书,请他出任机械系教授。1924 年,交通大学改名为南洋大学,周仁被任命为教务长。在南洋大学六年教学生活中,周仁曾参与永利制碱厂的重型制碱装备的设计铸造,以当时国内的冶金机械工业水平而论也属壮举。 筹建工程所 1927 年,周仁受蔡元培之托,任理化实业研究所常务筹备委员。1928年3 月,周仁因深感振兴中华急需现代工程技术,于是提出在理化实业研究所内成立工程组,同年7 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时,工程组便改组为工程研究所。建所初期,在上海霞飞路(现淮海中路)与物理所、化学所合购一幢小楼房,作临时办事处。周仁首先确定了工程所的办所宗旨,工程研究应“注重于国内旧工业之改进及新工业之创设”。理化实验楼为理工所、化学所及工程所的共同建筑,周仁为筹建会常务委员。大楼于1930 年开工,周仁经常亲临工地,对打桩、土建等均加以督察,特别注重施工质量。1931 年12 月8 日抗战爆发,施工中辍,即将完成的大楼临时1934年冬,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前排左三)、工程研究所所长周仁(前排右二)等在工程研究所大楼前合影改作战时难民收容所。1932 年5 月工程得以重新开工,但经费拮据,周仁上下奔走,筹得款项,才使工程得以在1932 年全部竣工。1933 年10 月,工程研究所迁入上海白利南路(现长宁路865 号)的“理工实验馆”。1935 年12 月,南京的陶瓷试验场搬迁来沪,加上玻璃工场从化学所合并至工程所。至此,初步实现了周仁在工程所筹建时设想的蓝图,人员和装备均已具一定规模。 内迁昆明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一个多月后,上海沦陷。1938年3 月,上海的理工、化学、工程三所内迁昆明。由于战局变化,香港沦陷,运输极为困难,除先运的图书、仪器、部分设备于1939 年春运抵昆明外,不少重型设备损失惨重。周仁克服一切困难,在城郊22 公里处的桥头村建成厂房,安装了炉子,开炉试验,积极为抗战服务。白手起家,困难尤甚,靠着坚强的毅力,他们炼出了**炉钢,周仁欣慰地对属下说:“这是我在西南用电炉炼出的**炉有意义的钢,值得纪念。”工程所在昆明时的工作,贯彻了周仁一切为抗战服务,服从战时需要的指导思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科研和生产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爱国情重 1947 年,国民党政府败局已定,教育总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多次授意周仁将研究所迁往台湾,周仁以需要选择所址为由顶着不办。上海解放前夕,朱家骅两次亲笔来信限令周仁等速去台湾,周仁又以保全科研设备为由而拒不执行,选择与科研人员共同坚守,直到新中国的诞生。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周仁也从此获得了新生。新中国需要科学,需要钢铁。1949 年7 月初,上海刚解放不久,周仁便应邀去北京参加全国科学会议筹备会,商议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工程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周仁任馆长。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到处需要钢铁。为了迅速恢复、发展我国的钢铁生产,周仁、周行健及邹元爔三人受党和政府的委托,到鞍钢、武钢等钢铁基地进行考察。党的重托使周仁异常振奋,他不辞辛劳,起早摸黑,奔波活跃在鞍钢和马鞍山的矿山和工厂里。为了提高生铁的强度,他提出以铸代锻的方法,想到了使生铁中石墨球化的途径,于是便成立了“球墨铸铁”课题组。经过一次次的实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石墨球化添加剂,掌握了球墨铸铁的生产和热处理工艺,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性能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并推广运用于汽车及柴油机曲轴,这一工作为推行以铸代锻工艺及生铁的变性研究开辟了道路。 1953 年,工学实验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周仁任所长兼研究员。那时,科学院成立了两矿领导小组,领导包头及大冶两大铁矿的冶炼和综合利用的研究。包头铁矿是我国特有的含氟稀土铁矿,储量极为丰富,开发包头铁矿是我国钢铁工业的一大战略决策。冶炼这种含氟量很高的铁矿,难度很大。一是世界上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的高炉冶炼所需要的基本物理化学数据。苏联专家当时正在包钢协助建设高炉,由于没有基本冶炼数据,也不敢贸然建造高炉,提出将矿石运回苏联做出数据后再建造高炉。二是冶炼时必须考虑回收富有的稀土元素,进行综合利用,否则将是很大的浪费。髙炉一时不能立即上马,但祖国的建设急需钢铁,出于爱国热忱,周仁向党请战,他以必胜的信心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回所后他便着手组织会战,全所上下为完成“包头铁矿”任务动员组织起来了,在加紧炉渣试验的同时,一座1 立方米的实验小高炉在所内很快就建造起来。周仁亲自做含氟炉渣的黏度试验,亲临小高炉现场指挥,他事必躬亲,工作一丝不苟,讲究科学和效率。有一次周仁的脚被铁水烫伤,被同事送回家去休息,但第二天他不顾伤痛又赶来上班了。经过扎扎实实的研究试验,终于摸清了这种含氟矿石在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一份过硬的试验数据报告送到了苏联专家面前,时间先于苏联国内研究的进度,使苏联专家十分惊讶,看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根据这些重要数据,包钢顺利地建起了高炉。 1953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轻工业部要抓好中国古瓷的研究,轻工业部找到郭沫若,郭说:“上海有个周仁,是国瓷专家”。于是周总理下达的中国古瓷研究任务落到了周仁的肩上。党和祖国的重托,使这位老科学家深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