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阴阳之道:中国书法之美(“文化传家”系列丛书)

阴阳之道:中国书法之美(“文化传家”系列丛书)

1星价 ¥50.2 (5.7折)
2星价¥50.2 定价¥8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96392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9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49639205 ; 978-7-5496-3920-5

本书特色

一阴一阳谓之道。书法是毛笔在宣纸上的行走,是生命的兴衰起伏、是人生的阴晴圆缺。本书凝聚着作者多年来的书写经验和笔墨思考,希冀读者在生活中体会美感,在笔墨中照见自己。中国书法之美,在日常书写中体会书法之美,领悟人生的真谛。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国麟先生的书法随笔专著。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书法的笔墨、结构、章法等要素,向读者揭示蕴含在中国书法中的美。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提按、方圆、快慢、平奇、疏密、巧拙等六对矛盾统一的关系来探讨中国书法书写之美;下篇主要从线条、结构、章法、来路、个性、气韵等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作者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阴阳之道入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书法美学,并且在日常书写中让读者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录

目录

总序 生活·生命 沈国麟

序篇 笔墨自叙

一 幼年发蒙

二 少年攻艺

三 韩门立雪

四 我求我法

上篇 中国书法的阴阳之道

一 提按

二 方圆

三 快慢

四 平奇

五 疏密

六 巧拙

下篇 中国书法的欣赏之道

一 线条

二 结构

三 章法

四 来路

五 个性

六 气韵

附篇 问汝平生功业:天下三大行书与书法人生

一 死生亦大:王羲之《兰亭序》

二 震悼心颜:颜真卿《祭侄文稿》

三 苦雨萧瑟:苏轼《寒食帖》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书法的欣赏之道 书法终究是要给人欣赏的,一个时代的书法水平,不仅仅体现在书写者的水准,也体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那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呢? 中国古代艺术评论容易让人看得云里雾里。评论家靠自己的想象给读者以很多的比喻,不深入了解书法的人还真看不懂。唐代*著名的书论《书谱》中评价王羲之的字“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什么叫志气平和?什么叫风规自远?梁武帝称赞王羲之的字“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一般人怎么看王字也看不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到了晚清,康有为的书论代表作《广艺舟双楫》又打起了很多比方:《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吊比干文》若阳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马君起浮图》若泰西机器,处处有新意……如果你对魏碑没有深究,你都不知道康有为在说什么。 像这样的比喻在古代书论中比比皆是。现代人一来对文言文已然陌生,二来普通大众书法素养不够,无法真正进入书法的意境中,也体会不到这些比喻的妙处。但书法终究是要给人欣赏的,一个时代的书法水平,不仅仅体现在书写者的水准,也体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那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呢? 一、线条 线条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生命。写字画画的人,穷其一生练的就是那一根线条。法国大艺术家罗丹也曾说过:通贯大宇宙的一条线,万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就不会产生出丑来。线条是世间万物的一种抽象,所谓“世间万物皆草书”。草书是线条的交错与狂舞,看尽世态炎凉,写尽人间冷暖。 线条是生命的律动,是阴阳,是聚散,是舍得,是悲喜,是荣辱,是浮沉,是成败,是离合,是生死,是性命,是命运。 什么样的线条才是好的线条?书法中的线条指的是书写者用毛笔蘸墨,在纸上行笔,与纸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的墨线。什么样的笔才是好笔?什么样的纸才是好纸?这也没有定论。我小的时候买不起好的宣纸,经常在报纸上练字,后来又在毛边纸或者元书纸上习字,效果也不差。写书法的人一根线条往往要练几十年。书写者一遍一遍反复练习的是自己的笔性。笔性好的人,毛笔就如同自己手上延伸的一个器官,想要它怎么样就怎么样。韩煜老师曾跟我说:“就算给你一块抹布,你也要写出好的线条来。” 但抹布毕竟不是毛笔,毛笔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工具。与西方人的书写工具不同的是:毛笔是软的。东汉大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奇就奇在毛笔是软的,因为软,所以才能千变万化;难也难在毛笔是软的,因为软,所以极度考验书写者对笔的掌控能力,在千变万化中如何掌握“度”是对书写者的*大考验。 能举起 100公斤杠铃的大力士,未必能写得出一根有力的线条。线条的力度是由书写者身体中的能量传递到笔管、笔锋,再经过纸张的摩擦显现出来的一种力量。质量高的线条,应该是富有弹性的,体现出一个“健”字,就像运动员的肌肉健硕而又发达,而不是肥胖症患者的肌肉浮肿而又无力。初学颜真卿,很容易写出有肉无骨的线条。因为颜体楷书,线条偏粗,字形偏肥,一味地追求形似,则很容易把线条写肥,而失去了里面的筋骨。 质量高的线条,应该是富有立体感的。古时有个比喻叫“锥划沙”:用锥子在沙里划,两边的沙子均匀隆起,中间则深深凹成一线,显得浑厚饱满,具有立体感。富有立体感的线条需要中锋行笔,初学者掌握不好毛笔,常常走偏。偏锋写出来的线条,立体感就很差。 质量高的线条,应该是具有张力的。书法中有个比喻叫“万岁枯藤”(图73、图74),长了一万年的藤蔓,虽然表面枯燥了,但内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盘旋转曲,蜿蜒而上,具有极大的张力。书法线条讲究的力量,是万岁枯藤中孕育的生命力。 质量高的线条,讲究“积点成线”。一根长长的线条,放大了看,其实是一个一个点累积而成的线。因此,用笔的过程中,讲究不断地顿挫,形成富有弹性、立体感,具有张力的线条。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根线条是徐渭草书中的长线条,例如这幅“一篙春水半溪烟,抱月怀中枕斗眠。说与傍人浑不识,英雄回首即神仙”。第二列“中”字的竖笔拉长,把“积点成线”中的点展现出来,近看是一个一个的点,远看是一根长长的线。 徐渭的草书把线条的顿挫运用到了极致,仿佛是他一生坎坷波折的写照。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等,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徐渭自幼就以才名著称乡里,但 20岁考中秀才后,经历八次考试,始终未能中举。25岁时,徐家财产又被豪绅霸占,次年,妻子得病早逝,可谓“家破人亡、功名不就”。37岁那年,徐渭辗转入府浙闽总督胡宗宪,协助其抗击倭寇。而后严嵩倒台,胡因为依傍严而受弹劾,死于狱中。作为幕僚的徐渭害怕受到迫害,精神病发作,用钉子钉入耳朵,又用锥子刺进自己的肾脏,反复自杀多次;又因怀疑后娶之妻张氏不贞,将妻子杀死而被捕入狱 7年。出狱后,徐渭已是 53岁。他北上蒙古、北京等地,*后回到故乡,自嘲“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后在穷苦潦倒中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我与徐渭同乡,自幼听爷爷奶奶聊起他在绍兴当地的一些趣闻逸事,觉得他是一个狂人、怪人。经过 400多年,民间依然流传着他的故事,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不一般。徐渭有点像凡·高,都是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后来发了狂。徐渭用钢钉插耳朵,凡·高干脆把耳朵割下来,两个人在艺术上都才华横溢,但艺术上的造诣却都没有给两人带来生活上的舒适,生活不但不舒适,而且都在穷困潦倒中结束自己的一生。徐渭生前的书画还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以卖字画为生,但他不会经营自己,据说死的时候,身边唯有一只狗与之相伴。 徐渭称自己“吾书**,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就线条而言,他的书法特别讲究波折顿挫,体现着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线条也非常讲究节奏感,但徐渭的节奏感更加强烈,而且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前文中提及的“提按”在徐渭的用笔中显得格外显眼。按就重重地按,提就轻轻地提,提按之间增加了线条的厚重和力度,节奏感增强了线条的张力。那种抑扬顿挫、那种摇曳摆动、那种慷慨淋漓,像极了他的人生。也许书法才*能淋漓尽致地书写他内心的郁结与创痛。观读徐渭的书法作品,看着他的线条,仿佛看到了那个才华横溢又坎坷困顿、慷慨悲歌又悲狂郁结的明朝才子。 艺术家往往不得于世,哪怕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中国书法史上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字体叫“瘦金体”,初创者是宋徽宗赵佶。 瘦金体是*尊贵的艺术家,用**等的笔,在**等的纸上,**等的自信写出的**等的线条(图 77)。瘦金体的线条非常华丽,非常细的笔就这样在绢上或者纸上弹跳出去,那么自信,那么华贵,达到书法美学的巅峰。太细的线条不太容易把握,因为一细很容易无力,而宋徽宗对笔和线的把握登峰造极,再怎么细的线条,一经他手,便显得锋利有力,极富弹性。 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两位艺术家皇帝,都是亡国之君,命运跟他们开了个玩笑。《宋史》上说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就是说徽宗什么事都干得出色,唯独当不好皇帝。我有的时候想,像宋徽宗这样的艺术人才,当个亲王也许是*适合他的,可命运却偏偏选择他当这个皇帝,而且在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当皇帝。政治的影响力是短暂的,艺术的影响力是长久的。南北两宋有多少皇帝是让后人记得住的呢?如果评价徽宗的一生,究竟是看他政治上的失败,还是看他艺术上的成功呢?线条忌拖。一拖则无力,一拖则显得轻浮。质量好的线条,应该是写进纸里的,而不是浮在表面上的。我初学草书时,由于一味贪快,没把笔锋调整好,就这样拖过去,线条会显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线条忌描。字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我初习魏碑,总想用毛笔写出碑刻的感觉,但圆锥形的毛笔写不出刀的感觉,所以只能描。但一描,整个线条就塌掉。 线条忌滑。尤其是写细线条的时候,毛笔很容易滑过纸面,从而不能入木三分。我有一次参加区里的书法比赛,看到一个老先生评委,一张一张地翻看作品的反面,看字的线条有没有渗透到背面,以此来判断书法的好坏。这种方法虽然有点极端,但有一定的道理。有力的线条一定是力透纸背的。 二、结构 以前韩煜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喜欢引用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的名句:“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他认为:所谓个人风格,主要是体现在字的结构上。 什么是结构?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安排与关系。在书法中,结构指的是字的形状和姿态,体现在笔画之间、部首之间的关系。结构体现的是汉字的空间美感。 欧阳询曾经总结出“结体三十六法”,总结出书法结构的三十六种排法——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 、相让、补空、覆盖、贴零、黏合、捷速、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拄、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与大小、各自成形、相管领、 应接、褊、左小右大、左高右低、 左短右长,却好。这个三十六法主要是针对楷书的。欧阳询是唐人。中国书法史上有个著名论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楷书到唐代基本确立了法度。“三十六法”相传系欧阳询作,讲的就是楷书结构的法度。 欧阳询是唐代大家,他创造的欧体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范式。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这一著名概念。范式指的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范式是一种基本模式。反观书法领域,我认为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存在着艺术上的范式。大书法家就是创造某种范式的人。这种范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风格,而且是开创了某种共同的书写模式。范式影响了后世无数书写者,为后世的书写者奠定了一个风格基础和框架。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无疑是创造了一种范式,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 回到“二王”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书风;唐代的欧阳询和颜真卿无疑也确立了中国楷书的两大范式——欧体和颜体。论结构一个瘦一个肥。后世学书者练习楷书,学习*多的恐怕就是这两种范式。 汉字的结构*为微妙。初习书法,总以为要把字写得四平八稳才是好的。横要平竖要直,每个字要写得中正。但后来才发现,写字并非写得中中正正才好。楷书、行书、草书的字形一般都呈左低右高之势。尤其是横画,一般都取左低右高之势。我猜想是因为唐代以后,人们开始坐在椅子上,双足下垂,把纸摊平在桌子上写字,而大部分人是用右手写。用右手从左向右写,自然会把横画往右斜上方写,所以造成横画左低右高之势,整个字形会往右上方倾斜,结构上左边小,右边大。 有很多书法家把左低右高的字形运用到了极致,明末大书家黄道周就是典型的例子。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福建漳州人,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他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又处于改朝换代之际,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一生。论治学,黄道周精通理学、易学、天文学、史学,自 23岁开始讲学著作,终生不辍;论经世,他 38岁考中进士后,历任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詹事府少詹事、翰林侍讲学士,直至南明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论谏言,他敢于直言,朝堂之上,不畏人言,据理争辩,不惜触犯龙颜,数次被贬官;论忠君,他为南明筹兵抗清,自称“大明孤臣”,终至被俘就义,百年后,被清乾隆帝追谥“忠端”;论书法,他一改董其昌秀丽典雅的书风,用笔刚劲有力,笔势雄健奔放,痛快淋漓。 黄道周书法的结构颇具特点,他把汉字左低右高的态势运用到了极致。我测量了一下,黄道周的很多字倾斜度竟然达到 45度。右边翘得非常高有什么好处呢?右边抬高,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来安排繁多的笔画,使整个字不至于过于局促。如果每个字都斜得很厉害,字与字连在一起,视觉上呈现出一种险势,仿佛排山倒海,气势如虹。黄道周的大幅行草创作凸显了这一特点。 字的结构表现出字的姿态。字是有生命的,有精气神的,有骨有肉的。读字就像观人一样,字的姿态各异,就好像看到人的表情神态不一样。字形像人形,如哭如笑,如跑如跳,如卧如坐。王羲之《丧乱帖》里的四个字“痛当奈何”,“痛”“当” 两字向左倾斜,有点扭曲,好像有点痛苦;而“奈”“何”两字又比较局促,匆匆收笔,仿佛对于时局无可奈何,只能草草收场作罢。东晋时期的《爨宝子碑》出土于云南,写法奇特,是晋代石碑中的奇葩,康有为曾评价其“端朴若古佛之容”。在我看来,《爨宝子碑》中每一个字都可以回味。如 “乐”字,上大下小,像上海人说的“大头小腰包”。如果小时候我写字写成这样,一定会被老师骂的,但《爨宝子碑》中很多字的结构都是出其不意的。那个时候的汉字还没有经过唐代的规训,所以显得非常原生态,生机勃勃。这个“乐”上面方头方脑的,甚是可爱,下面两点,向左右翘起,仿佛展开裙边跳舞一般,婀娜多姿。 又如五代杨凝式的代表作《韭花帖》中的“实”字,宝盖头与下面的“贯”之间有很大的空白,仿佛是这个字戴了顶高帽子,而且把帽子戴歪了,有点滑稽,又有点可爱,显示作者构思非常巧妙。 伊秉绶的隶书在清代独树一帜。他写隶书的结构颇具风格,用笔尚圆,但字形见方见扁。整个字看上去胖胖的、笨笨的,甚是可爱,而且还很幽默。如“变化气质 陶冶性灵”中的“化”“冶”“性”等字,都透露着一股憨厚之气。像伊秉绶隶书这样特色的结构会使得整个字古拙重大。隶书一般取横势。横势的字有如下几个特点:**,体态扁方,宽比高长;第二,横画加粗,竖画变细;第三,在横画中,两头往上翘,使得整个字形有飞扬起来的感觉。 关于结构,苏东坡有个著名的论断:“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写大字容易散乱,写小字容易写得局促。中国书法史上写小楷多有能手,明代的王宠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画家多以长寿著称,但王宠短命,享年才 40岁。同时代的文徵明,活到了 90岁。除了寿短外,王宠一生仕途不济,考了八次都不中,仅以邑诸生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也许王宠一身才气,没有发挥在科举考场上,而是挥洒在了书法上面。他在短短的 40年时间里,留下了诸多书法佳作,尤其是小楷,在明代书法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王宠的小楷用笔非常短,短到横竖经常以点来代替,像春天的小嫩芽一样萌动。因为笔短,所以整个字的结构留出了很多空白。上文说到黑白的问题,中国书法向来讲究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空白和线条是同等重要的。韩先生在教我们看字的时候,经常要我们看一个字的白留得好不好看。在我看来,空白还孕育着一个字的气,好字的气是非常饱满的。王宠小楷的气氤氲游入字中,泛出字外,撑满整幅作品,使得小楷一点也不局促,反而显得宽绰有余。

作者简介

沈国麟,1978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上荣获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称号,出版、主编和翻译了11部学术著作,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荣获十多个各类学术奖项。艺术上师从韩天衡先生,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炎黄画院特聘画师,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苑书画社社长,曾在美国耶鲁大学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入选国内外多次大展,并被国内外多个机构收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